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010
主题
23149
帖子
3.1万
积分
明末清初,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入了大量的西班牙银币。这些银币中有一种呈不规则形状的“十字银币”,因形状类似闽南一带固定锄头的楔子,因此在当地被形象地称之为“锄头楔子银”。这种来自万里之遥的西班牙银币是如何流入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呢?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逐渐占领了大片的美洲土地,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盛产白银的美洲殖民地设厂铸造银币,这些银币通过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横渡太平洋,经吕宋(即菲律宾)中转后到达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广东一带,通过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易后,又把满载丝绸、瓷器、香料的中国商品运往美洲。这条海上贸易航线,被称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中国的商品在海外深受欢迎,在自然经济还占据统治地位的我国东南沿海,当时百姓对海外的货物需求还较少,因此,这种海上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货物出口和银币流入。大量的西班牙银币的流入,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535年,西班牙首先在墨西哥城设造币厂,按照西班牙本土的货币形状铸造“十字银币”(见图)。这种银币的正面为十字架图案,对角四格内铸有狮子和城堡,背面铸有早期西班牙国徽。“十字银币”的面值有8R(即8里尔,相当于1比索)、4R、2R、1R、1/2R五种。随着殖民地的扩张,西班牙还先后在秘鲁、智利、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处设厂铸造“十字银币”。根据铸地标记和铸造年号区分,“十字银币”有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国铸造以及有铸造年号和无铸造年号等多种版别。 “十字银币”流入我国的时间早且数量大。它是西班牙在1732年铸造圆形银币前铸行的一种不规则状货币,尽管其貌不扬,但是由于具有重量统一、可以按枚计算和易于点数的特点,“十字银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通,时间长达近200年,而且几近成为当时闽南的本位币。至今,在闽南地区仍不断有出土和发现“十字银币”的报道,这些货币的发现,是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美洲进行海上贸易的历史见证。实物如图,出土品,4R面值,重13.5g左右,三包实价680元包特快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