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到有朋友关心半两的铸造年代,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这枚半两是秦的?还是战国的?”
即便有参照系(如同批出土的竹简、铜器等),这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倘若没有参照系,这就是个高难度的问题。
例如一张照片中有三个人(一个中国的汉族人、一个韩国的朝鲜族人、一个日本的大和民族人),仅凭打扮长相我们是很难断定他们的国籍与民族的。例如我们看到照片里一个穿和服的人,他不一定是日本人,很可能是鲁迅。再例如,我们看到照片里一个小眼、大脸、高颧骨的人也不能100%断定他就是韩国人,中国人、蒙古人长这样的的也不少。
诚然,每个时代的产物都有时代的烙印,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在铸造较为混乱、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先汉”时期,时代、地域、经济环境的变化、甚至是工匠情绪的波动都会对钱币的最终形态造成影响,凭借经验来断代是重要的方法,但是下结论的时候恐怕还得谦虚谨慎。
其实作为一个收藏者或者玩家来说,了解一枚钱币的铸造工艺、书法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玩儿得开心足以。毕竟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断代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