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楼主拾人牙慧,是指照搬方正先生关于“京畿一批人,哄抬母样”的语句,继续行污蔑之事和关于事实母和收藏母的说法。其他的有说的在理的地方,也有不少谬误,略举一二:
《大钱图录》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悉用母钱印范。”雕母有记载的材质和能够见到实物的主要是铜质和少量的锡铅质。象牙的在清代是钱样,只是即将铸造钱币的概念,同雕母相比粗糙无比,根本无法在工艺上发挥作用。我孤陋寡闻,硬木的仅见过罗伯昭那枚咸丰宝河当五十,文字有不清晰之处,未必是雕母,即使是雕母也是偶然为之。
堂堂天朝,铸钱大事,怎么可能连祖钱母钱的重量都定不下来,也未免太没面子了。关于雕母和母钱的重量在《文献通考》之《钱币考》中有明确的记载“凡铸钱之法,先将净铜錾凿成二钱三分者曰祖钱,随铸造重一钱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钱,其后印铸制钱。”反复测定子钱的重量用以修改母钱的重量,这是哪来的办法,等于用儿子的胖瘦来决定老子的胖瘦,未免太滑稽了。
雕母的作用就是用来翻铸母钱的,即便有存档备案或颁发的用途也是为了表明用于翻铸母钱的样品应当如此。
母钱肯定都是用雕母翻的,雕母的作用之一就是规定了母钱的尺寸和精度。至于寻找流通钱中较好的改制成母钱在清代称为抽替减小或局私。康熙平三藩后,定“官炉夹带私铸计赃以枉法论”加重处理私铸“私铸为首绞候律为斩候再加为斩决”在当时和在现在的古钱收藏中仍是不认可的。
地张凸起的母钱并非是所谓三母四母什么所独有的。包括祖钱母钱在内,都有地张凸起的。最早在《中国钱币》1986年2期还是3期中介绍的雕母时,还将此作为雕母的特征,引起一些误解。
(暂且打住,该做饭去了,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22:03: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