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35
主题
2912
帖子
3182
积分
《明朝末年的那些事儿》引言: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使得民不聊生。西元1351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红巾军。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西元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西元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基本被消灭。西元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方国珍。蒙元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是年为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正式成立。之后趁元王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之后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王朝梁王。最后,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满洲族居于中国东北。明初为压制北元残余势力,在今中国东北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来管理东北,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王朝。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王朝建州卫左都督,后因叛乱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西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今中国东北各地的女真各部。西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并改元天命。两年后,万历四十六年(西元1617年),他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两年后,在西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击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明王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东北至西元1621年,后金攻取沈阳、辽阳,并先后于西元1621年迁都辽阳、西元1625年迁都沈阳。西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元崇德,清王朝正式建立。 正文: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清兵入塞);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明天启七年(西元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李自成,党项族后裔,原来在明王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负责照看马匹。 明崇祯元年(西元1628年)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明崇祯二年(西元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明崇祯六年(西元1633年),李自成率部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明崇祯九年(西元1636年),“闯王”高迎祥兵败被杀,其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明崇祯十四年(西元1641年),李自成在洛阳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明崇祯十六年(西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明崇祯十七年正月(西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党项人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军五十万东征北京,二月初二日,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初五日攻克太原,十六日,克忻州。三月初一日李自克宁武关,后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京师为之震动”。三月初四日,崇祯决定放弃关外,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三月十五日,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后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皇帝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煤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封明东宫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开始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三月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皇太子朱慈烺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 吴三桂奉旨入卫北京,三月十六日抵山海关,三月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得知大顺军已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引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关于吴三桂的当时的心态,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央电视台文献片《公元一六四四》)。但据说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清兵自四月初九日出发,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 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余万,四月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父亲吴襄等人。 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征吴三桂,四月二十二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请降于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发,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四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军渐难支撑。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李自成以为上了吴三桂的当,他认定吴三桂“引狼入室”,一怒之下,马前斩杀了吴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大败,急令撤退。败退时将明朝太子朱慈烺(义兴皇帝)送给吴三桂。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但是不允许吴三桂进入京城。而后,吴三桂奉明朝太子朱慈烺(义兴皇帝)还京,年号“义兴”。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怒杀吴三桂家老少三十八口。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四月三十日,李自成逃往西安。后于弘光元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装杀死,尸首不知何处。 五月初二日,清军攻入北京。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明思宗,臣民服丧三日。吴三桂希望继续立明朝太子朱慈烺(义兴皇帝)为明朝皇帝,但被多尔衮拒绝。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陕西宁家湾。之后吴三桂转成为清军先驱,率军攻打陕西、四川等地的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之后会同多铎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 十月,多尔衮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顺治皇帝再次即位。 此时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五月初三日,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 南明时代自此开始。明朝南渡前后,大顺已被清朝击溃,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 弘光皇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朝,并称顺治皇帝为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皇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皇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意图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弘光皇帝昏庸,大权由阉党余孽掌握,江北四镇各自为营,内乱不至,最后陆续瓦解。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日,弘光皇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不少明廷宗室也押解北京处死。弘光皇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唐王朱聿键受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登极称帝,改元隆武,以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初一日之后为隆武元年,是为明绍宗。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入闽,隆武皇帝在汀州被掳,后绝食不屈而亡。 隆武皇帝死后,隆武皇帝之弟朱聿□在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称监国于广州,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五日即皇帝位,改明年为绍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广州失。朱聿鐭自缢而死。绍武、永历二帝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 隆武皇帝被俘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十月初十日,称监国于广东肇庆。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历元年。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弘光元年(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永历元年(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永历二年(1648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永历十八年(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隆武二年(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永历元年(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永历六年(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永历十五年(1661年),永历皇帝避清军,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率清军攻入缅甸,,索求永历皇帝,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而后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十二月初三日,缅甸国王将永历皇帝交于清军。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皇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吴三桂弓弦勒死。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历皇帝死讯,亦忧愤而死。而同年五月,郑成功亦于台湾急病而亡。 出身海盗而被明朝招抚为官的郑芝龙支持南明唐王,并于隆武年间被南明隆武皇帝封为平国公、南安伯及南安侯等重要爵位并身兼户部、兵部、工部三部尚书。郑芝龙统率的“郑家军”原是隆武朝的主力,主要在福建境内活动;郑芝龙降清后,惟其子郑成功陆续接收其势力仍继续支持南明政权。因两次击退清军有功,郑成功被南明桂王永历帝敕封为延平郡王。继续在东南沿海武装抗清。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皇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皇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郑任免各官,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至此,郑成功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权。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 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北伐南京失败,损兵折将,难以与清军抗衡,于是决意进攻台湾,最后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攻下热兰遮城,荷兰守军签字于缔和条约投降,将荷兰人驱逐出了台湾。 郑成功来台后,在政治上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主,以永历为年号,依然优礼明朝宗室,接待鲁王世子朱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等多名宗室到台湾。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 弘光元年(1645年),朱术桂与兄长阳王入朝,被弘光皇帝封为镇国将军。后袭封长阳王。隆武元年隆武皇帝将他改封为宁靖王,前往方国安军中担任督军。永历二年(1648年)永历皇帝又命朱术桂同时督郑成功之师。郑成功以王礼待之,让他居住在金门和厦门两岛。永历十七年(1663年),继位延平郡王的郑经也迎宁靖王朱术桂到台湾,于承天府府署旁的西定坊建立宁靖王府邸,并供岁禄。 明郑除了拥有台湾外,也于1673年-1680年间,以军力占拥有中国闽南部分领土。 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郑经先调遣兵万人、船百余艘先行至厦门,耿军派人往接。开始时,郑经军容不似郑成功时代之壮盛,耿精忠一开始甚为轻视。但郑经以厦门为根据地,陆续攻下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闽粤交接的重要据点惠州。郑经于攻下多座城市,商请耿精忠如约拨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双方开始交恶。 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始,广东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死亡,明郑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率残余兵力回台,至此,明郑在中国闽南的势力再度消失。 回台后,郑经无心政事,听从陈永华上议,令郑克臧为监国以处理国政。不过随后陈永华即遭夺兵权,同年抑郁而终。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郑经因病去世于台湾台南,本遗命监国郑克臧继任政权,但郑克臧遭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袭杀、改拥郑经12岁次子郑克塽继位。 郑经去世后隔年的永历三十六年(1682年)九月,本从军明郑,后降清朝的大将施琅上疏清康熙皇帝请求征台,康熙答应并授全军权予施琅。翌年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五月(?),施琅奉康熙皇帝诏,进攻澎湖。经过澎湖海战后,六月中旬(?),施琅顺利击溃刘国轩海军,攻占澎湖。澎湖海战后,明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 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郑克塽于廷上征众臣议,朝臣分成死守台湾、迁吕宋岛再战与降清三派。经商议后,郑克塽采刘国轩建议,呈降表予清。因郑克塽与明郑势力意欲投降清朝。朱术桂决心殉国,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六月廿六日,朱术桂结帛于梁升神。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七月初五日,郑克塽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十八日,郑克塽率文武官佐悉薙发易服。十九日,施琅遣侍卫吴启爵至台晓喻薙发。二十日,郑克塽令兵民悉遵制削发。是日,清朝福建总督姚启圣亦至台招抚,见兵民已薙发。郑克塽后被清康熙皇帝封为汉军公,隶属正黄旗,送往北京,有衔无职。 “郑克塽降清、朱术桂自杀、施琅入台纳降”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大明王朝国祚自此终结。 明王朝君主列表 (1368年1月23日-1683年7月20日)
后记朝代与王朝的区别“朝代” 指在封建社会或者沿袭了封建社会王室传统的国家里,王朝更替或者皇帝(或国王)更替的时间间隔,是后人为了方便划分历史,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 “王朝”是指由同一个家族(皇室或王室)通过不同方式和形式,以君主制实施世袭统治的历史时期,即一个国家由某一家族从建立政权到政权灭亡之间统治的时代。 前者侧重的是后人对于历史时期的划分,主要是个时间概念。而后者侧重的则是朝廷、政权、家族,主要是个政权概念。 所以在一个“朝代”里可以有很多互不隶属和相互交错的“王朝”,但是在一个“王朝”里绝对不会出现多个互不隶属和相互交错的“朝代”的。 “朝代”、“朝”和“代”三者虽然有交汇的共同点,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了。“朝代”指的是历史分期,是个时间概念,“朝”指的是“王朝”,是个政权概念,而“代”指的是世系的辈份,辈份的迁移、交替、替换。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王朝”,这些“王朝”按照现在的观点,大多都是以“国家”的形式存在的,在中国历史固有疆域内的这些“国家”,它们虽然都可以称为“王朝”,但是基于各民族团结和中央大一统的原则,却并不能将它们都称为“朝代”,这些“国家”有时指“朝代”,有时指“朝”,有时指“诸侯国”,有时指“周边小国”。能称为“朝代”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87
13181
1.4万
厉害,慢慢看
2019-04-09 转正
14507
35456
6.4万
好贴 楼主辛苦了!
2663
9683
1.5万
好图好资料 楼主辛苦
967
7435
9369
楼主辛苦
112
4570
4794
辛苦了
231
4819
5281
好贴
817
9225
1.1万
楼主辛苦了
2014-10-23 转正 中初级信誉(2015-1-28提升)32/19
139
2256
2534
不错的资料
121
2513
2755
楼主辛苦了,很好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