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8049 | 回复 35

    [讨论] 古钱币揭秘之--------铸造的“雕母”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暴风雪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1-07
    最后登录
    2024-10-06
    楼主 发表于2014-03-18 22:31:38

    最近看了泉友一个帖子,很热。介绍钟旭洲向桐乡市政府捐献首批历代古钱币http://bbs.chcoin.com/show-2623095-1.html新落成的钟旭洲博物馆参观附有钱币图片
    http://bbs.chcoin.com/show-7070592.html。。。。很有感触,这么多的低端大假货,堂而皇之等大雅之堂,更有政府机构、鉴定机构、泉界泰斗、新闻媒体趋之若鹜。一时间我们是不是恍若隔世,昨天地摊上原来那么多“大珍品”,我们没捡,全让人家捡漏了啊。古钱币收藏界怎么了?是我们有病,还是收藏界病入膏肓,需要一剂猛药?
           回来细想,并不奇怪,根源在于有这样的收藏环境。多年来古钱币收藏一直徘徊在古董收藏的边缘,一直以杂项的尴尬居于角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究其根源就是没有一整套系统的成熟的学问体系。粗看这个领域,貌似很成熟的样子,出书立传,大家云集,有鉴定公司,有评级公司,有拍卖公司,甚至有因假赔偿,鉴定错误多少倍赔偿。实则经得住真正的推敲吗?各鉴定公司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出客观的鉴定标准,各公司鉴定结论并不统一,鉴定能力更是大跌眼镜,说到赔偿,真遇到价值高昂的就玩太极拳了,推来推去的,因为认定原则是人家自己确立的,人家不承认你有什么辙?”咱们看待标准和角度不一样“一句话,你还有话说吗?这个圈子遵循的鉴定原则,乍看金科玉律,实则推理臆断,只是作者的”猜想“。我们随意可以搜索到一些名人的帖子:浅谈。。。也谈。。。对什么的几点看法。对于鉴定学术需要的客观证据在哪里?非作者有问题,人家只是谈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而是这个圈子就当做标准了。
           桐乡古钱闹剧还在上演,这个闹剧并不可怕,因为我们一眼就能扯掉遮羞布看本质,那我们收藏界本身的闹剧哪?我们看的到吗?经过名人点评、名交易机构、书籍记载等粉饰的闹剧结束了吗?有能力扯掉这块遮羞布吗?
           看看我们沿用的鉴定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吧,片面古籍记载加个别作者猜想推理,语法上似乎念的通,较多的人熟悉了就渐渐成了遵循的道理,甚至作者本人后来都否定了的论据照样拿来使用。历史考证,历朝历代从未真正出书立传把制钱工艺核心披露出来,相反全是如何保密,如何防伪,如何严厉惩处泄密,私铸盗铸的。这种背景下的制钱工艺记载要么是常识性理论,涉及不到核心记载无关痛痒,要么是作者的猜想推理依然无法触及统治者核心机密,就是一个肤浅臆断的几点记载,却成了现代人所有理论之源?!更有甚至,即使这样的零星记载现代人不懂语法、不懂工艺,依然错误翻译,造成离真相越来越远。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鉴定依据,进一步导致收藏中问题的矛盾性,于是花钱买名人鉴定,宁可多花交易费到有信誉的交易机构交易,希望投资更保险,但是,真的就保险吗?
          现在钱币理论说明,就是八股文的理论推理博艺,犹如“两小儿辩日”只进行唯心的争执,而没有客观科学的佐证,一出出闹剧依然在上演,行业里范的低级的错误岂止让人汗颜,有些名家和交易机构范的错误实际上代表的这个行业的尴尬现状,蒙羞的是整个中国古钱币收藏界。
          古钱币定性的基础,其实就是制钱工艺的定性,对于制钱工艺来说核心不过是铸造工艺和冷加工工艺。试问,各位“名家”谁实际搞过铸造?谁会雕刻?不懂,你如何给这么复杂的古代工艺定性?!很久以来一直想揭露真相,终有顾虑,顾虑原因大家都知道。朋友一直鼓励,收藏的核心理念是文化传承,去伪存真,追求真理。有感于古钱币市场一出出此起彼伏的闹剧,今天开始揭露真相,对事不对人,如果涉及到谁的藏品,导致价格的涨跌,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回归理智是必然的结果,就如有的钱币你不懂买错了,我揭示出来,那么起码下次你不会一直这样买下去,总的来说还是减少损失更多。
          说到这,有的藏友会不以为然,有的会觉得不知所云,有的会嗤之以鼻,我只说,打破固有的唯心的推理,一切以事实证据说话,真理是唯一经得住检验的。先举几个肤浅的例子,揭开冰山一角:(钱币如有错误定性者,一组钱币愿赔付1000元,给藏友充话费)
    一:真钱假雕母。
           雕母,古钱币收藏中的佼佼者,价值不菲,但到底什么是雕母?
           
    雕母是近代收藏中对于一类特殊工艺古钱币的通俗叫法,古代制币中没有这个概念,有祖钱的叫法。先以大家熟悉的清代钱币来说,雕刻铜材作为翻砂铸钱中的第一代模具,他的下一代是母钱,再经过逐次的翻制逐渐成为广泛的流通制钱。华夏古钱以前有定义是:雕母即为母钱之母,子钱之祖,由钱局工匠选上乘精铜精雕而成,存世凤毛麟角。其核心构成为冷加工雕刻完成,用于翻制子钱的母模。

          那么雕母由什么工艺制成哪?结合古籍和实际考证,由圆形铜坯和具备基础字形的钱坯进一步冷加工而成。就是说,无论哪种形式的雕母,其自身必然要有冷加工工艺的特征。那么我们看下面几个钱币:
          第一组,如果按照有些人的习惯,看字体风格,细瘦挺吧,金口未开。要定性为雕母吗?这是一种特殊精密铸造工艺,广泛应用在古代制钱中,尤其清代母钱、样钱的制作中,特点就是一体铸造,铸工精整,其中精致最高等级的成品精整度犹豫雕刻铜材做的雕母!但他就是铸造的,在乾隆母钱工艺中,几乎都是这种工艺制作的,他的工艺分为精密制祖母和与祖母配合的制型腔。以此币为例,在铸造里是很基本的铸造学经验就可以判断,因为因为字体工艺设计不合理,导致铸造过程中因为热收缩时厚重内穿带来的内应力向外膨胀导致钱体比较薄的位置出现炸裂纹理,此钱,是从穿口到通字到外缘过程中,原印模的刀痕较深的地方开裂,这样的位置钱体最薄,承受力量最小。从钱体表面看,整体覆盖只有高温铜水氧化时才有的特有的氧化痕迹,字体雕刻风格典型木雕祖母轨迹,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枚整体铸造的精铸币。
    http://www.hxgqw.com/hxgq/trend/show_261013.html           这是一枚典型的同工艺铸造币,图片放大或看实物,钱体布满橘皮纹理,这是典型的高温铜水铸造冷却过程中,表面张力收缩形成的纹理,红色斑为铸造过程中特殊的氧化皮壳,这种皮壳形成过程中,有碳元素脱模材料和铜还有空气在一起的复杂氧化和置换交杂还原反应的皮壳结果。详细可以搜相关铸造资料。其字体保留的刀痕轨迹不是雕刻铜材合金的工艺轨迹,以这样的字体特征,如果雕刻铜材是无法做到去除残渣的。以往认为的雕母中的拔模斜度并非故意雕刻工艺要求,而是雕刻技法中的V字雕刻法,是为了取出雕刻的残渣。铸造中只要不是呈现倒金字塔形状都可以进行铸造脱模。宋代钱币中和部分清代钱币中的直穿和垂直字体铸造就是这样原理。

    雕母是由特殊工艺的组合刀具加工而成,不同于一般推理臆断的普通刻刀,这类工具有独有的加工轨迹,根据轨迹也是判断雕母的依据之一。如图这类钱币遗留刀痕都是原祖母(非铜质)雕刻刀痕的遗留,因为精密铸造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通体覆盖的高温铸造痕迹,暴漏出这类钱币铸造工艺的本性,通体无任何一刀冷加工处理。简单的试验方法就是观察通体钱币表面覆盖的一层高温氧化层,无一刀雕刻,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雕母?!  乾隆钱币制钱工艺,尤其制母工艺绝大多数采用的精密铸造工艺,目前为止,图库里见到的交易的乾隆雕母清一色的都是这种工艺铸造的,包括日本回流钱币。日本称这类钱币为原母,概念是符合的,在原母概念里,祖母不一定是雕刻的还包括铸造的。  这类钱制作工艺比雕刻铜简单,祖钱材质是木头或蜡质,等材质较软的材料,这样最大限度释放雕刻工艺,可以使雕刻达到最大限度的精美,成品后可以批量翻制子钱,结合特有铸造工艺,子钱最大限度的反应雕祖特征,完全媲美雕刻铜材的精整。这些特征在铸造学里是很肤浅的知识,但是在古钱币收藏界却没有人学习铸造知识而是根据习惯臆造定性钱币的铸造工艺,不可思议吗?这就是现实。   真正以冷加工全部完成的钱币仅2枚,都不在图库,张老师成交那枚乾隆大样雕母,因雕母定性本身的概念来定,因本身却有局部冷加工痕迹是可以当做雕母拍的。  如果要维权因假退货,以目前机制来说,似乎不太好找。如果走法律程序,我建议去做铸造工艺鉴定,有了铸造的证明,雕母概念不攻自破。因传图数量限制,有些图传不上去,下个帖子会跟一些看上去是雕刻的字体的铜炉的底款,用以演示,古代真正的铸造工艺。这类钱币你还敢当雕刻的的雕母吗?
          第二组  ,嘉德当雕母拍的。看字体风格同样的特点,包浆也到代,铜质也不错,是雕母吗?      观察钱币通体覆盖的依然是氧化层,与上图不同的是,氧化层表面不是橘皮纹,而是不规则砂砾原坑形状,这是典型的失蜡法精铸工艺。字体完全的手写体,只有在软材质雕刻才能产生这样的特征,穿口与外援没有包浆与钱体其余位置浑然一体,综合这是一枚典型失蜡法铸造的原母。
          第三组, 钱体大,厚方穿,这是一枚因铸造缺陷放弃进一步休整的钱币,根据其特征逆向推理其母也一定是厚方穿,但很多人就根据其母厚方穿特征定性为雕母,曰:金口未开雕母。其母都生了这么多孩子了,哪还有金口未开啊?!这类钱无论母钱和子钱就是这种特征,他是一种具备特殊社会意义的版别钱。
         第四组,厚方穿钱币的流通版。  这类厚方穿钱币就是这个特征,却偏要把他硬性的归为金口未开,事实胜于雄辩,后两组钱币谁会当雕母买?


          
           










    http://www.hxgqw.com/hxgq/trend/show_15154.html           日本拍卖的雕母和其子钱。这简直侮辱国人的智商!把两个图放大同样尺寸比较,会很明显发现子钱的字体比母钱更细瘦,逆天了,这是生了怪胎,就这样的比较都能拿来当做雕母的证据@!

    不懂铸造工艺,不知道铸造的精致程度,往往把精细的铸造当做雕刻。当真相揭露后,其价值必然回归他应有的位置。


    此帖子角度迥异于固有的观念,或会招来非议,仔细研究你终究能深刻理解他的意义。这只是冰山一角,只为了拉开古钱币混沌的认知世界。后文我会陆续登出古钱币更多的内幕。

    请藏友深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目前这种典型的认知错误?他的根源是什么?

    2016-11-16 转正

    离线 暴风雪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1-07
    最后登录
    2024-10-06
    1楼 发表于2014-03-18 22:44:24

    排版疏忽这句话“如果要维权因假退货,以目前机制来说,似乎不太好找。如果走法律程序,我建议去做铸造工艺鉴定,有了铸造的证明,雕母概念不攻自破。”
    跳错了位置,表示“在交易拍卖的乾隆雕母里到目前为止除上文提到的张老师那枚以外无真正意义的冷加工雕刻完成的用于当母钱使用的雕母,如果要维权因假退货,以目前机制来说,似乎不太好找。如果走法律程序,我建议去做铸造工艺鉴定,有了铸造的证明,雕母概念不攻自破。

    2016-11-16 转正

    离线 古魂
    论坛版主
    荣誉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8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3-01-04
    最后登录
    2025-09-12
    2楼 发表于2014-03-18 22:48:35

    仅精神可嘉!

    离线 洒脱
    四级发帖
    好评
    1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02-21
    最后登录
    2021-02-07
    3楼 发表于2014-03-18 23:01:24

    最近这种新注册会员胡乱打假的帖子如喷涌般出现
    感觉好像是出于某种目的有预谋的吧

    违规记录:117场官拍未兑现,信誉可疑,谨慎交流!2016-9-5

    离线 huisuo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1-31
    最后登录
    2017-04-23
    4楼 发表于2014-03-18 23:36:48

    哈哈哈,只能说别有用心

    离线 星月客
    实名认证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18
    最后登录
    2025-08-24
    5楼 发表于2014-03-19 08:28:26

    路过,学习

    离线 许培杰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5-09-10
    6楼 发表于2014-03-19 08:30:23

    有意思

    离线 亮箭
    二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9-12
    最后登录
    2024-07-14
    7楼 发表于2014-03-19 08:34:11

    hehe

    离线 白玉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9-05
    最后登录
    2021-04-11
    8楼 发表于2014-03-19 09:34:37

    说的不错,

    离线 暴风雪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1-07
    最后登录
    2024-10-06
    9楼 发表于2014-03-19 09:51:40

    我有心理准备,肯定会招来一些人的非议,因为固有的习惯太根深蒂固了。关于古代铸造工艺和冷加工工艺发展,不是简单几千字就能论述清楚的,在这方面对于一窍不通又思想满满的人说也不会去看。我只简单说几个现象,用你们的习惯解释的通吗?
          http://[url=http://www.hxgqw.com/hxgq/trend/show_15154.html]www.hxgqw.com/hxgq/trend/show_15154.html[/url]           日本拍卖的雕母和其子钱。这简直侮辱国人的智商!把两个图放大同样尺寸比较,会很明显发现子钱的字体比母钱更细瘦,逆天了,这是生了怪胎,就这样的比较都能拿来当做雕母的证据@!         这个怎么解释?“雕母”起码是制钱的奶奶,中间还要有各级别过度母,结果是制钱反而比奶奶更细更瘦??说的过去吗。
            我纠正一些钱币看法,非自我利益的私心,我不会褒奖一些钱币导致他升值。有些熟悉的钱币雕母或原母在大拍时候就是我点评的。我以前用跟大家一样的习惯收藏钱币几年,我了解大家的思考习惯。现在也在网站兼职给做鉴定,采用的习惯很多时候依然以现在市面的习惯,但良心告诉我,这样的习惯有时候会导致真品误判,导致错误定性给买家带来巨大潜在危险。因为很多看法会随着认识的加深逐渐披露真相,是迟早的事。有些“雕母”现在以几十万买的,其价值不过几万元。后来我发现的就是既有钱币理论的矛盾性和唯心性,才从最基础的钱币工艺开始,研究古钱币。
            注册时间短,发言少就可以说明资历浅吗,呵呵。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看论据的正确与否吗?这里认识我本人的有几个。会知道我是否是信口开合的刚入泉坛的小号。 大家熟悉的很多大型拍卖或聊天室的钱币简介和审核就是我做的。有些钱币展示的我为什么有信心,除了熟悉工艺外,这些钱币我都实际上手研究过,当初我的意见在这些钱币的定性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不说资历,只为更公正的聊些钱币本身。有诚意探究钱币的我可以私信。
            

    2016-11-16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