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凑个热闹:乾隆母(引用漠老的图,说声抱歉) 我一向认同清母鉴别中的各派学说,包括文字流派、铜质流派、工艺流派、包桨流派等。 学生认为,各流派能生生不息并在各自主张的方式中立一足之地,应是基于实物观察的基础之上。随着数码时代之门的开启,包括各种品牌的数码器材、各种图片处理软件,以及各人对这些器材及软件掌握的程度不同,使网上观察的准确性远远低于对实物观察的准确性。 看着最近园地清钱栏发生的一些事,真是让人痛心。 依靠数码器材的不一以及图片处理软件,做一些搞怪的图片让对方“走眼”,或产生一些困惑,并引发真假争议,这样很好玩吗? 而依靠或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忽略数码器材与图片处理软件带来的变化,固执己见,很好吗? 因固执而得泉识,众人之幸; 因得泉识而固执,众人之? 请各位师友细看这上下两组图: 是的,这是同一枚钱,但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组图,本人所做,采用鱼眼镜头微拍设置,多点聚焦,多点闪光。晚上拍摄,背景光源是由上而的普通日光灯光源,距被拍摄物30厘米左右。出来的图片效果:对展示古钱币字口有着极佳的表现,缺点是文字笔划显得比实物肥胖并呈现中心凸起状,并使钱币看上去更光滑圆润。由于带有外加光源,这样的图片,对各流派主张的鉴定关键控制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误导。尤其是多点聚焦的结果是让文字部分视觉上低于边轮(乾隆的“隆”字最末笔特别明显)。 第二组图,非本人所做,依经验推测,可能采用的是具平面实物扫描功能的扫描仪,并且扫描方向是从下至上。即钱币正面下方朝向光敏管起点端。背衬桃红色纸张。出来的图片效果:文字字口接近实物水平,但由于是从底端开始的排序扫描,整体给人感觉钱文被向上托起,尤其是“乾”字第6、7笔划更明显。而平面扫描的结果是让文字部分高于边轮(请同样对比乾隆的“隆”字最末笔)。 任何事物,都宜与时俱进。 现代技术让人们的想像力和控制力呈几何倍数放大,如还强调棕榈树不可能在北纬28度以北存活,只能贻笑大方。 当然,如新生代年青人坚持认为进山徒步旅行只需要带上足够的装备,那等待你只能是后悔。 家有一老,若有一宝。经验与科技,同样重要。 专家的概念,不只是藏家,包括了资深泉商,甚至挟包袱的小泉贩子。五湖四海相聚在一起,若能共同心平气和讨论,那将是众泉友的福份啊! ……若要上板砖……请挑小点的,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11:35: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