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87
主题
2231
帖子
2805
积分
歌曲《东方红》,自建国前到文革结束,前后唱了数十年,40岁以上的人一般都会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由于笔者近日收藏到三张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印制的“参议员选举票”,其中一张的背面有用铅笔写的一首与大家熟知的歌曲《东方红》,歌词基本相同,但又有较大出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于是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有必要公布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另外两张“选票”的背面用铅笔抄写着另一首歌曲《拥护毛席(主)席》,本文不予介绍,但可以作为资料来源的佐证。 关于《东方红》的词作者,在建国后的出版物中有三种注释:(1)陕北民歌,(2)陕北民歌,李有源词,(3)陕北民歌,李增正作词。笔者特意查阅了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老歌曲--百年歌曲选》(精装16开三卷本),在第一卷第99页:《东方红》,1=F 2/4 陕北民歌 李有源词。这可能是距现在时间最近,载有《东方红》歌曲的出版物,结论性地肯定了歌曲《东方红》词作者是李有源。 扬子晚报记者谷岳飞先生于2011年,亲赴这首著名歌曲的故乡陕西佳县,访问了李有源的嫡孙李锦鹏,写了《初冬暖阳激发灵感》一文,摘录如次:“1944年春,佳县组织70多名群众移居延安开荒种地,李锦鹏的伯伯李增正是移民队的副队长,李有源又创作了《移民歌》,并把《东方红》作为《移民歌》的第一段,交由李增正和乡亲们演唱。于是乎,这首歌一直唱到了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极大欢迎。......经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整理,《东方红》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完整版本。......李锦鹏介绍,当天晚上,爷爷便在窑洞的小方桌上开始了创作。其时,情歌《骑白马》正流行,于是李有源以《骑白马》为曲调,填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此后,这段歌词中的“谋生存”被改为“谋幸福”......" 。在谷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知道了李有源和李增正是叔侄关系,李增正是被采访者李锦鹏的伯父;李有源创作了《东方红》和《移民歌》,并把《东方红》作为《移民歌》的第一段;李增正只是《东方红》和《移民歌》的传唱者。遗憾的是,谷先生的文章没有写出李有源所写的《东方红》和《移民歌》的全部歌词。 晋察冀新华书店于1947年8月出版发行鲁迅文艺学院编的《陕北民歌选》第210页,登载了《移民歌》,在其注释(一)注明作者是李增正。为了说明问题,兹将《移民歌》及其注释照录。 《 移民歌》(一) 东方红,太阳升,(二)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勋劳,边区办得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移民歌》一共九段,这里只摘录前三段)。注释(一):“此歌是被称为移民歌手的李增正所作。李是七十多人的屈增全移民大队的副队长。1943年他作此歌时年纪才26岁,农民,只念过一两个月冬学,认得二三百字。但从小与其叔李有源俱擅编秧歌,唱道情。当移民大队南下时,有些人在路上想家,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的歌,来教大家唱吧!”果然,一路上唱着这个歌,热热闹闹的情绪非常之好。所以这歌又名为“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不久此歌差不多便传遍了边区各地。”。注释(二)“此句有时又唱作:"太阳升,东方红"。” 距离李有源写出《移民歌》和《东方红》(据李锦鹏口述),仅仅过去三年,《陕北民歌选》就将《移民歌》的词作者有根有据地肯定为李增正,事情有些蹊跷,令人费解。 中华网2008年发表了郭一平先生的文章:《<东方红>的真正词作者》,选录如下:“众所周知:这首歌的词作者,多年来都是署名李有源。曲调是陕北民歌,解放初期,《东方红》的词作者署名为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1956年2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辑,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第1页目录中还标明《东方红》(陕北民歌,李增正作词)。......1952年,陕西省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当时佳县代表李有源在会上做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人民画报》还刊登了李有源的大幅照片,从此,李有源就成了《东方红》名正言顺的词作者,一直传到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唱红大江南北的《东方红》真正的词作者,撞进了我的视线。由此,历史的真面目得以掀开。1994年7月,冼星海的学生、曾创作过《英雄儿女》、《我的祖国》、《祖国颂》等歌曲的刘炽应陕西电视台文艺部之邀,由我作陪专程来西安、宝鸡拍摄《刘炽故乡行》专题片。拍片结束返京之前,即当月14日下午6时,刘炽特意约我,前往长安县韦曲青海省第二干休所拜访原青诲省西宁市农牧局长、离休干部李锦旗同志。他,就是《东方红》的真正词作者......李老是佳县黑水坑村人......1941年李锦旗毕业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后回佳县任通镇完小教务主任,兼音乐教员和语文教员。......李锦旗创作《东方红》的想法始于1943年三四月间。他说,当时就想写一首歌颂党和领袖的歌曲.....歌名定下来了,就考虑下面的词……最终写了四段词: 东方虹大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皇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八路军在前方,辛辛苦苦打东洋,和那友军比较来,还是咱们辛苦的“太”。 毛主席像大阳,马列主义放光明,她的思想照四方,照得人民亮堂堂。 词写完后,经过校领导和县委宣传部同志看过,都认为很好......。李锦旗回忆说,300多完小学生很快学会了这首新歌,并在佳县城内传唱开来。当时也在完小读书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他也喜欢唱这首《东方红》,他和李有源都是后来移民队里能编能唱的骨干"。 请大家注意,《移民歌》注释,李增正只读过冬学一两个月,这次经李老师证明他是小学生,李增正就有了两个差距较大的学历。离休干部李锦旗文化水平较高,文革中还为此受了委屈,事情到此好像有了结局。 2001年6月28日《北京晨报》发表了《曲调源自陕北民歌公木执笔记录歌词<东方红>诞生在沈阳》一文,主要内容是:“据辽沈晚报报道,6月21日,记者来到长春,见到了公木先生的爱人——已经76岁高龄的吴翔老师。据吴老师介绍...... 1944年冬天,公木与孟波、刘炽、于蓝和唐荣枚到绥德地区采风,采录到一首《移民歌》,其中第一段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1945年9月2日,由60多位鲁艺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向东北进发,公木和刘炽也在队伍当中。为了排解行军中的枯燥,他们一路行军,一路唱歌,曲调朴实、歌词朗朗上口的《移民歌》被反复地传唱。10月底来到沈阳后......大家认为《移民歌》中有歌颂伟大领袖的歌词,决定把它改编成可以演唱的歌曲。一天晚上,公木、刘炽、高阳、田方等工作队的队员聚集在一起创作歌词,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共凑出了4段歌词,公木执笔记载。后公木又对歌词进行了整理修改”。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老师讲的很清楚,公木、刘炽等人是根据《移民歌》加工、整理创作了《东方红》,根本没有提到李有源的《东方红》。 将以上几篇文章总结一下:(一)《移民歌》和《东方红》的词作者李有源,在大会上讲是他创作的,他的嫡孙李锦鹏在接受采访时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二)1948年出版的《陕北民歌选》中的《移民歌》,词作者是李增正;1956年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第1页目录中标明《东方红》(陕北民歌,李增正作词)。《移民歌》词作者,李氏叔侄,二位必有其一,笔者愚见,应该确定为李增正,因为《陕北民歌选》白纸黑字发表了,有法律依据。(二)《东方红》词作者是谁?从郭一平先生的文章看,好像是离休干部李锦旗。但是我有疑问:300多名完小学生传唱,在县城造成影响,媒体应该采访报道的;李增正当时正在李锦旗老师教歌的学校读书,1947年发表的《移民歌》第一段就是“东方红,太阳升.......”,李增正剽窃了老师的作品?(三)“当移民大队南下时,有些人在路上想家,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的歌,来教大家唱吧!”果然,一路上唱着这个歌......”;“1945年9月2日,由60多位鲁艺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向东北进发,公木和刘炽也在队伍当中。为了排解行军中的枯燥,他们一路行军,一路唱歌,曲调朴实、歌词朗朗上口的《移民歌》被反复地传唱”。两篇文章中的两个场景相似得让人感到有些奇妙。 除了笔者摘录的以上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外,讨论《东方红》作者的文章还有很多,也都是一些口述资料,未见原始凭据。笔者的这张《东方红》曲谱抄件,是用铅笔抄写在一张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晋区行署印制的“晋察冀边区冀晋区参议员选举票”的背面,有简谱,字迹十分模糊,笔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释读出来,水平所限,不敢保证十分准确,照录如下:
抄件字迹娟秀,书写流畅,有简体字也有繁体字和草书。除了歌词,还有简谱,粗看曲调就是“骑白马(探家调)”,只是十分模糊不好辨识,为慎重起见,还是把难题留给专家为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件资料。个人看法是,(一)根据实物,把它定为抗日战争时期物品,按古玩界的口头禅:“开门见山”;(二)与《移民歌》的第一段和李锦旗《东方红》的第一段相比,抄件《东方红》“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前后顺序颠倒,不如前二者流畅上口。之所以“流畅上口”,很可能是在传唱过程中被修改了,我的言外之意是,抄件或许年岁较大。(二)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二人最高是小学文化,能够作曲记简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他们二位是此件抄者的可能性很小。(三)就文采而论,个人以为,抄件水平明显高于三位李氏作者。(四)与大家熟知的《东方红》相比,我更感觉抄件《东方红》充满原生态乡土气息,更接近大家传唱的《东方红》,笔者以为,此抄件应该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1976
23854
2.8万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