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开元背“杨”字考
唐代会昌开元通宝钱,铜材源于各地被废寺院、佛像、钟磬、炉铎等器皿。唐武宗李炎下令全国遍置钱监铸钱,其纪年、纪地,据史料记载有24种之多。 会昌年间,扬州节度使李绅首进之,敕准。于开元通宝钱背加铸“昌”字,以纪年号。各地(州郡)钱炉均于钱背铭以地(州郡)名,扬州因铸“昌”字而不复铸纪地。故传世及出土只有“昌、京、洛、益、荆、襄、蓝、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桂、丹、永”等23种,历来为众泉家所公认。 最近,我在《珍稀奇趣钱币博览》一书中看到,印注有会昌开元背“杨”字钱,书后的批注索引中曰:开元通宝背上“杨”字,钱监待考,1987年江西出土,虽然如此,并在图谱旁加注了评级标价。 此种币在其他书籍资料上未曾登载表述过,只能从钱币博览中直观的欣赏,于实物尚有距离。但如此,《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对于会昌开元背“杨”字钱是这样评价的:会昌年间的开元通宝,凡背“杨”字者无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