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的说,战国之世,铜就是钱,什么意思呢?就像后世一样,金锭子是钱,金戒指也可以当钱用,你拿金锭子去买大米可以买一车,但是今天家里没金锭子了,就剩手上戴的金戒指了,没问题,给卖米的,依然可以换一口袋;原因是什么?因为在当时的货币经济体系中,作为市场认知来讲认可的是“诚实货币”(我老拿这四个字忽悠人,您别嫌我烦,呵呵),也就是说“钱”的价值是用来当“钱”花的东西本身所附带的“含量价值+火耗价值+铸造摩擦”(这里的“磨擦”我借用了《道氏市场理论》里的一个概念,包含了在形成“钱”的过程中除了“火耗”以外所有的成本,例如:人力、煤炭柴火、铸造模范等等。。。),在这个大前提下,只要满足市场可接受的尺度价值认知的东西就可以当钱,比方金戒指,卖米的之所以可以拿它当“钱”接受,是因为他认定他将来找我买香蕉的时候我也会要。2、狭义的说,什么是今天我们这些钱币爱好者所收藏的“泉”呢?显然不能是广义货币,否则的话什么青铜东西都要收,那不是要累死咱们?所以,我们通常定义的是:具备市场公认的标准价值尺度的等价物,叫做“货币”。也就是说,这东西当货币,买东西的时候人家不用再思考“这个东西能当多少钱花呀?我该给他多少米我才不亏呢?”之类的问题。3、鱼和璜型器在器型上比较特殊,有统一的形制(虽然有大有小,但是不是无规律的),体积不大便于携带,在实际生产和高端礼仪场合几乎没有实际使用价值,所以这类东西很容易具备“货币”的猜想。但历史文献确实没有为我们提供这两类物品被作为常规“货币”的记载。所以,这个猜想就很有意义了,个人观点认为,只要能证明:它们曾经被某个地域范围内的所有大众都当作买卖过程中用于支付的常规“钱”,那么就可以定性为“货币”了,也就可以纳入“泉”的范畴。这里要强调的是“常规‘钱’”,就是交易时使用它支付,收款方不需要思考这个东西到底能当多少钱花?这样类似的问题。所有人都认它,它被当作制定商品价格时的一个基准单位之一。这个证明可能非常有难度,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探讨一个远古物品的货币属性时最好先能找到我们通过各种论据来组织的论述当证明到什么地步时它们的属性就成立了?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货币”的充要条件是什么?我们需要先定义好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当然,考古不同于数理逻辑,对于这样的证明可以有多个维度,如果研究者们感觉我刚才说的这个维度证明起来不现实,或者难度太大,我们也可以重新寻找另一个维度来定义所需证明的基本命题。有了这个基本命题,之后就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阶段了,总之,要么支持方证明了基本命题或它的逆否命题成立,要么反对方证明了它的否命题成立或否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都可以作为讨论的结论。以上引用版主的话 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