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703 | 回复 3

    [欣赏] 四 川 古 钱 范 考 略  转载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智慧烈焰
    鸽子笼
    好评
    1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7-30
    最后登录
    2021-04-11
    楼主 发表于2013-09-22 11:54:58

       古钱范是古人在制作钱币时使用的模具,就象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首先得有一个纸币的刻模,经过油墨上色印刷等工艺流程制作后,再通过一定的法律等程序,最后成为市场上流通的纸币一样,古钱范也是古人制作钱币时所使用的“刻模”,只不过前者是用纸印刷出来的,后者却是用铜、铁、石、陶等制作出来的。
    由于铸造钱币是极其严格的事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对钱币铸造的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加之制作的钱范数量有限,完成翻制任务后,一般大都销毁,再加上经过历史岁月的洗刷,现能留存于世的钱范是少之又少。这些钱范反映了当时的金属铸造工艺水平,以及文字书法、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我们了解、研究该钱币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和钱币的发展史的有力实物佐证,同时也是判定一些传世钱币真伪的依据之一。
    四川古钱范现存世的不多,且流散各处,述著文字,见于报章更是少之又少,为便于钱币爱好者的欣赏、研究,现将笔者手上所能收集到的四川境内已知钱范实物资料,以及相关钱范或钱范出土发现情况,作一简略的介绍和考证,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意。
    一、高县“秦半两”残石范
    1980年四川高县文化馆征集,高县文江乡村出土。砂岩质,石范为横长方形,阴刻钱模7行共28枚(残三枚),大铸口属“分流直铸式”工艺。范长24.4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重3420克。钱模直径约3厘米,穿宽0.7厘米,并有铸铜痕迹,为实用铸钱子范(见图一)。
    图一(拓片)
        《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王时,使将军常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以其众王……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高县至汉为犍为郡,正当秦五尺道与汉通西南夷必经之路。高县出土半两钱范,当是秦汉开发西南地区的遗物。
        秦半两为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废除六国各种形制旧钱,推行半两于天下之法定货币,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当为同一政令之实施,历史意义极为深远,对后世钱制影响重大。汉承秦制,更铸荚钱,高后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时铸四铢,钱文仍用半两,经实测得知轻重不一;武帝罢三铢后,又行三分钱,钱文仍用半两,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半两才真正废除,退出了历史舞台。
    半两断代,一般以钱径、钱的轻重区分是秦或汉。法定重半两,即十二铢,前人据史载“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因而信其必重为十二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发现,先秦半两大小不一,不一定尽重十二铢。如1979年11月,在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公社高家河之秦代地层发现一罐半两,行制相同,而大小不一,轻重、厚薄也不等,有的半两上还有柄(浇口茬),实际测量直径为2.0—3.4厘米,重为2.25—12.0克。唐石父著《中国钱币学大辞典》中对秦半两文字的记载是“篆书,文字高挺,但不及战国半两。接体渐趋于方整,‘半’字下横及‘两’字上横较长。‘两’字‘入’竖笔渐短”。高县秦半两石范,范内钱横径约3厘米,穿宽0.7厘米,属秦之小穿大半两钱型,笔画粗犷,字文结构亦属秦钱。其浇铸工艺,为大铸口“分流直铸式”,当属较早之秦半两范型,其成范时间似不到秦末,更不会晚至西汉“八铢”钱。至于不用铜范,而用石范,疑为秦军所经之地方铸钱。
    范体横长方形属大铸口“分流直铸式”工艺,近似“齐刀”,其浇铸方法渊源亦甚早,古钱币学家蒋若是在《中国钱币大辞典》标为秦范第四型之第一式。该范现藏四川省高县文管所。
    二、广汉“大泉五十”铜范
        1976年1月在广汉农土产品部收购的杂铜中,拣选出大泉五十钱范。该范身似凸字形,长8.8厘米,宽6.8厘米,边框厚0.8厘米。拣选时为公母范全套的铜质钱范,母范钱模为“大泉五十”四枚。公范正面平整,四枚钱模外部直径为2.8厘米,廓宽0.2厘米,穿宽0.8厘米。范身方形,四角略圆。钱模方穿二正二斜,穿中有直径0.4厘米的小圆圈,四枚钱模外廓间距各为0.15厘米,下方范边正中有一合范的小条方榫头。上方有1.8厘米长、3.2厘米宽的半圆形铜液浇铸流道,道槽上宽下窄,下有二小流道槽与左右钱模外轮相通,两边各一合范小条方榫头(见图二)。钱范背面满身绿锈泥垢,位于钱模的部位下凹,中间各一直径0.3厘米的乳钉,与正面钱模方案圆圈对应,似为浇铸时多余的铜液流道所至,下凹呈四方格之间的间距宽约1厘米,突起为隔梁,与边框连接,显得十分厚重坚实(见图三)。
    图二(正面)
    图三(背面)
        “大泉五十”始铸与于王莽居摄二年五月(公元7年),为“钱货六品”之一,早于“小泉直一”两年,其余四品“货泉”三年,与“金错刀”一并铸行(公元7年);其废止日期晚于其余五品六年(与货布、货泉并行六年),是“钱货六品”中铸行历史最长,铸量较多的,且品种众多,如逆读、易位、合面、合背等种,面又有重轮,重郭及额缘等。“大泉五十”,值五铢钱或“小泉直一”五十枚。“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清张崇懿在《钱志新编·卷四》中认为大泉五十钱币“轻薄如纸,穿极大”。从图一中的钱范情况看,穿与其它钱币相比,似乎是有点大,但也并非“极大”,从钱模的深浅推测,厚薄也非“轻薄如纸”。
        此范阴刻的内外轮廓清晰,似为初铸钱范。可惜母范在当时文物展览中丢失,现公范藏于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三、成都出土“大泉五十”铜母范
        1956年10月在成都外东跳蹬河土坑墓出土,1957年由文物工作队移交四川省博物馆,钱范总体外呈圆角的正方形,内呈六边形;铜范长7.9厘米,宽7.83厘米,厚0.82厘米,范廓呈斜坡状,便于取模,廓上宽0.45厘米,下宽0.56厘米,深0.38厘米;范模直径2.85厘米,穿宽1厘米;范中有一凸乳钉,乳钉直径为0.88厘米,高0.38厘米;钱范左右一边一个三角形凹槽和三角形乳钉,钉高0.2—0.24厘米,钉槽深0.19—0.24厘米;范上边有一个凹箭头,下边为一凸箭头,箭尖相对,箭钉高0.3厘米,宽0.7厘米,长1.06厘米,箭槽深0.27厘米,宽0.74厘米,长1.11厘米。箭形槽钉与三角形槽钉的作用应是一样,为固定范模之用。钱模为两正两背呈对称排列,共四个钱模,全为阳刻文饰,其中两个钱模上阳刻“大泉五十”篆体字样(见图四)。钱范背面为素平面(见图五)。
    图四(正面)
    图五(背面)
        该铜范制作工艺精美,保存完好;“大泉五十” 四字清晰可辨,从铜范的制作结构特点看,应只有这一个母模,在实际使用时,将压印出的两块子模,有钱模的一面相对扣,即为一个完整的子范,此种结构构思巧妙,即节约了铜范的制作材料,又节省了子范的制作时间,可谓一举两得。该铜范母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四、西安出土大泉五十陶范
        此陶范为1959年5月陕西省西安北郊郭家村出土,1963年成都市博物馆移交四川省博物馆。该陶范为汉代王莽时期。铜范呈圆弧角长方形,范长12.9厘米,宽8.5厘米,厚0.8厘米;钱模直径2.83厘米,穿宽0.81厘米,呈两列四行排列,其中四枚钱模上刻有“大泉五十”篆体阴刻字样,另四枚为无文钱背(见图六)。
    图六(正面)
        陶范的中间为铜液的浇铸道口,呈漏斗状,道口外孔径1.03厘米,内孔径为0.66厘米。钱范的两边有榫头榫眼各二,榫头直径0.58厘米,高0.14厘米,榫眼直径0.62厘米,深0.2厘米,用以合范时固定之用。范背为素面(见图七)。
    图七(背面)
        该铜范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五、德阳大布黄千铜范
        1993年3月,德阳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方“大布黄千”铜范。该范为内铲形面范,范长8.2厘米,宽6.3厘米,重170克。范背外沿突棱厚0.8—1厘米,中厚0.5—0.6厘米。铲銎部为浇口,首宽2.7厘米,内径1.95厘米,首长1.3厘米。范内两个布币型腔,浇道与型腔四个足部相联接。型腔长5.15厘米、肩宽1.95厘米,首长1.2厘米,首宽1.2厘米,足长1.2厘米,足宽1.2厘米。钱文垂针篆,阴文反书“大布黄千”四字,中央直线纹通顶,此为穿上,穿下直抵于档,此直线非界格;范两肩及足部正中有三个三角形槽口。浇口及范背有突出铜锈,为使用时溢出的铜液(见图八)。铸造出的钱币背与面同纹饰。清钱帖《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云:“文曰大布黄千,古衡字作横,横亦作黄,皆通用也”。
    图八(正面)
    图九(背面)
        该范由于几经转手,最初的发现地点不详,但据说发现时面范与背范是合在一起的。背范背部基本与面范背部一致,面部两肩及足部正中有3个三角形榫,与面范的3个三角形槽口(卯)相结合,提高了合范定位的准确性(见图九)。此铜范是研究新莽时期货币及其铸造技术、制范工艺等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国各地所发现的新莽时期的钱范以泥范居多,少数有铜范发现,铲形铜范更为少见。西汉中期已经出现用铜模来翻制泥范,至新莽时大力推行这一新工艺。但由于新莽在短期内频繁地进行币制改革,新货币需求量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旧工艺铸造,铲形铜范主要流行于先秦至秦初,如陕西凤翔出土的铜范、陕西岐山铜范、西安未央区铜范等,均为铲形子范,其铸造工艺较为落后。铲形铜范应该是从布币向圜钱过渡初期,从钱范形制上对布币形制的保留。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重施货币制度,这块铜范小巧精致,古意盎然。有学者在论及布币版型时,认为先秦耸肩足空首布起源于耒,与弧足布起源于不同,极富见解。但认为新莽布币形制也是受耒的影响,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其实,我们从这块“大布黄千”新莽时期的铲形铜范上,可以看出新莽布币只是对先秦布币的仿制。该范现藏四川德阳博物馆。
    六、西昌出土“货泉”铜母范
        1976年2月25日,四川省西昌县石嘉乡修筑机耕道时,在西昌县黄连乡东坪村发现铜器窖穴。现经调查为东坪村古铜矿冶炼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有成片铜矿渣,大量红烧土和钱范等。东坪村在今西昌城南约40公里,海拔1700米。背靠螺髻山脉,面向安宁河,距黄连乡五公里。两汉时属越西郡邛都县境。窖穴出土有铜范五块(二残,三个完好),铜锤二件,铜锭四块。
    铜母钱范似盘状,呈圆角长方形。范四周有边框,框宽0.3厘米,深0.5厘米,陶范长10.06厘米,宽0.75厘米,钱径为2厘米,穿宽0.75厘米,范背均为素平面。范内整齐排列八枚“货泉”钱模,钱分二排,每排四枚,正反相交(见图十)。钱面阳刻着垂针篆体的“货泉”二字,“货”字在右,“泉”字在左(见图十一)。钱背为素面,钱面穿上无廓,仅背穿有廓,廓宽0.1厘米。范的两侧等距离地列有棱形公母定位销各二道,以便浇铸时固范。范正中有凸起的圆柱体浇铸口一个,柱径0.8厘米,深0.5厘米。柱体下有浇槽四道,槽成斜坡状,分别通向四方。
    图十
    图十一(拓片)
        铜锤,均为长方形,大小稍异,锤一边为扁形平头,另一端为宽厚的长条形刃,刃径使用已残缺。铜锭,形状一样,重量各异,孔下部铸有铭文(阴刻),能识别为“二百二十三”、“二百二十”、“二百一十”等,这些数字应为铜锭的编号。上述铜器均为黄铜,经光谱分析,内含铜、铅、铁等十七种金属元素。此范的形制大小、字体,均与洛阳烧沟出土的第二种“货泉”相同,可能此范为官范。把铜锭(原料)、铜锤(工具)和钱范(母范)三者同窖一穴,说明钱范在当时仍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所以未被毁弃。《汉书"地理志》称:“邛都(今西昌县境),南山出铜”。现在距黄连乡20多公里处有摆上顶和鹿马两个铜矿。所以铜锭应为本地所产。
        货泉为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张燕昌著《金石契》中记载的建武年(公元25—56年)货泉范,钱币学家翁树培发现其误:“因思历代钱文纪年号者,如又改元,则多不复铸者旧号之钱。若五铢、货泉,初无朝代年号,是以汉至隋俱铸五铢,即光武未复五铢之初,仍铸货泉,初不以为莽制而废之也……则异(历)代仍铸货泉,理或有之。然必谓此即太和泉货,而谓史云钱货当改曰货泉,则未可也。”。后改版时予以订正,并标注“依翁宜泉太史订正”字样。西昌货泉铜母范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再次印证“货泉”的铸造时代与钱文特征(刚写完此文,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该所为配合道路修建,在东坪村现场考古发掘时又有新的发现,出土了大量钱范,再次证明此地汉时为铸币所在地)。
        该铜范现藏于四川省西昌博物馆。
    七、广汉“货泉”母范
        1982年2月,在广汉废旧物资回收商店征集到货泉钱范。该范呈长方形,两边微向外弧,长12厘米,最宽处7.8厘米,厚0.5厘米。四周边框高1厘米,框边宽0.2—0.3厘米,背面平素无纹(见图十二)。
    图十二(正面)
        母范上有货泉钱模八枚,呈双行正反交叉排列。外廓直径2.2厘米,宽0.1厘米,穿径0.8厘米。内外廓和钱文均为阳刻。钱模双穿与边框对应呈方形排列。钱范正中有直径0.7厘米的圆柱,柱高与边框平齐,柱足四槽斜出与中部四枚钱轮相连,当为铜液浇铸流道。两端四枚钱轮与中部钱模外轮两两相连。边框两边内缘有三角形榫头榫眼各二,以便浇铸时合范定位(见图十三)。
    图十三(背面)
        范内外铜绿锈的积存较多,字迹模糊不清。悬针篆体的钱文隐约可见。货泉为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宝货”更铸,与“货布”并行。该钱体小粗劣,似为晚期铸范。该钱范与四川西昌发现的“货泉”钱范大小、形状非常相似,可能是王莽政权统一颁发给各地的官范。此铜范现藏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八、汉“五铢”铜母范
        1963年1月由成都市博物馆移交四川省博物馆。
    图十四
    图十五(背面)
        该铜范似铲形,上有柄,下开衩,中为凹槽,钱模呈四列八行斜行排列,中间为铜液浇铸道口槽,道槽长27.8厘米,槽宽1.82—0.57厘米,均深0.3厘米,钱内阴刻篆体“五铢”二字,刀法犀利深刻(见图十四);背有一脊,脊起于首下4.8厘米处,脊长11.5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1.8厘米,脊下紧连两个三角形残钮,两钮间距2.7厘米,上半钮高1.4厘米,宽3.7厘米,下半钮高2.7厘米,宽3.5厘米;该范长32.6厘米,宽13.6—14厘米,厚1.3厘米,在下部中央开一半圆形衩,衩宽1.1厘米,深1.5厘米;钱模直径2.72厘米,穿宽0.99厘米,每穿中心有一凹圆,圆径0.22厘米,深0.1厘米,钱深0.14厘米(见图十五)。
        该范首部中央曾经断裂,有明显的修补痕迹,似为铁水粘接而成。从该铜范的造型和钱模刻文看,应为西汉时期铸造的官范。该范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九、西昌“五铢”铜残母范
    图十六
        1984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在州日杂站废品仓库拣选文物时,发现一残缺五铢钱铜范(见图十六)。
    该范残长10厘米,宽8厘米,钱径2.55厘米,穿宽1厘米。钱范似盘状,呈圆角长方形,范四周有边框,范背为素平面。范内整齐排列八枚“五铢”钱模,钱模二排。每排四枚(最下一枚残缺了一半),正反相交。钱面阴刻着“五铢”二字。“五”字交笔弯曲,与上下两横相接处呈垂直状,字体宽大。“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较大,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与洛阳烧沟汉墓五铢钱相同(见图十七)。
    图十七(拓片)
        西昌两汉时期属越西郡邛都县。据《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载:“更始二年,邛人长贵(《汉书》作任贵)杀越西郡守枚根,自立为邛毂王。建武十九年,“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夷,路由越西……即分兵先据邛都,遂掩长贵诛之,徒其家属于成都”。消灭了这支地方势力,西昌的社会局面才逐渐安定下来。据调查,此母范收购于黄连乡。该馆在1976年在黄连乡发现东坪村古铜矿冶炼遗址,并出土有“货泉”母范和铜锤、铜锭等。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铢钱为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元狩五年,罢半两,行五铢钱”。迄隋铸行不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开元通宝钱,才废除。历经七百余年。《中国古钱大系》中“五铢”条目记有“传世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年款陶范母可据。”此西昌发现的范母为铜范母,从行制、铸造工艺,到文字书写,笔者认为,此铜范应为东汉初期中央政权发给边远地区的范母。
    该铜残范母现藏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十、新津出土“四出五铢”残陶范
        该范为四川新津县出土,1962年鉴定为东汉灵帝(公元168年—189年)五铢。范模已变形,正面原被粘纸覆盖,后粘接时将其揭去,背面已变形成椭圆形,有四出文。该范长6.3厘米,宽6.1厘米,厚0.66厘米;范模直径2.7厘米,穿宽1厘米。正面铜液浇铸道孔最宽处1.44厘米,最窄处0.94厘米。阴刻“五铢”二字已很模糊,但还依稀可辩(见图十八)。
    图十八(正面)
        背面浇铸孔最宽处1.38厘米,最窄处为0.82厘米,阴刻四出钱文(见图十九)。“四出五铢” 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为东汉灵帝刘宏中平三年二月铸:“中平三年二月(公元186年),铸四出文钱”。四出五铢又称角钱、中平五铢、四道五铢。因钱背内廓四角到外廓铸有四条直线纹,即所谓“四出文”而得名。
    图十九(背面)
        此陶范与该馆收藏的另一五铢残陶范,虽然它们的来源渠道不同(1953年10月省文管会第二调查组在一姓杨枝高的人手上收购),但在大小、形状、材质、以及钱纹上较为相似和相近(见图二十、二十一)。应为同一时代、同一地点或地区所制。
    图二十(正面)
    图二十一(背面)
        根据钱模残缺、变形情况,这两个陶范应为制模时出现的废范(废品),从范的断面看,钱范的变形可能是范在烧结时,窑温过高所至。此残范与上述四出钱范现均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十一、东汉灵帝八模“四出五铢”红泥陶范
        1959年5月,沈仲常在上海购得。陶范基本呈正方形,边长8.63厘米,厚0.55厘米,钱模直径2.47厘米,穿宽0.81厘米,八个钱模围绕铜液浇铸孔排列一圈,钱模阴刻篆体“五铢”二字(见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正面)
    图二十三(背面)
        浇注孔呈内大外小,孔径为1.55—1.42厘米,浇注道宽1.42—0.6厘米,浇道深0.15厘米。该范有一角断裂,断裂处有新近刚粘接的痕迹。范背有清晰的四出文,上有铜液浇铸过留下的高温痕迹,说明该范曾使用过(见图二十三)。
    该陶范在该馆藏文物登记卡片和文物帐册上,将时代定为“梁五铢钱陶范”,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大致有六点不同的理由:1、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开始铸造背有四出文的五铢,据有关资料记载,梁五铢钱径在1.9厘米—2.1厘米之间,厚约1.5毫米,而此陶范钱径为2.47厘米,比记载的梁五铢大得多;2、《后汉书·灵帝纪》中有“中平三年二月,铸四出文钱”的记载,明人董遹在他所著《钱谱》中认为:“四道五铢(即四出五铢),后汉灵帝铸,钱背内郭四角有路,抵于外轮”;清钱币学家翁树培也认为:“四出之制,半两已有。今所见五铢钱中,惟有此钱可确定为东汉钱”。再次证明四出五铢出自东汉;3、梁五铢四出纹线,比灵帝五铢四出的纹线要宽,且制作粗糙,不如东汉四出五铢制作精美。而该陶范的钱文和四出文隽细精美,与已确定的东汉时的五铢图片对比,如出一辙,因而也可推断为东汉灵帝时所铸五铢;4、从各种钱谱或钱币辞书的记载中,以及出土的实物看,梁五铢钱文多铸有“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大吉五铢”等文字的钱币,或钱背多有“四柱”、“两柱”等印记,如《古钱大辞典》记有“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间(公元1936年),南京通济门外,出土萧梁(公元502—557年)四出五铢合土范,”范的钱文就是刻的“大富五铢”、“大通五铢”等。而灵帝四出五铢却未发现有这样的文字和星柱;5、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和史料记载,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五铢铁钱和女钱(周围无郭)”,因私用古钱和私铸钱币屡禁不止,“罢铜钱,改铸铁钱”。由于私铸泛滥和国力衰弱,所铸钱币必然“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从该陶范的制作水平看,钱模制作精良,且不利于浇铸铁钱时铁水的流动;6、该陶范与该馆另外一个四模五铢陶范,同为一人在同一地点同时购得,并至今装在一个囊匣内保存,另一陶模时代定为“东汉灵帝”,但这两个陶模的钱文和四出文非常相似(见图二十四、二十五),且前述该馆的另外两个残四出五铢陶范时代也定为东汉时期,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参考印证。因此,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该陶范应定为“东汉灵帝四出五铢”较为妥当。
         此陶范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十二、东汉四模“四出五铢”陶范
        1959年,四川省博物馆的沈仲常在上海购得。该陶范也为正方形,范长6.65厘米,厚0.65厘米,钱模直径为2.6厘米,穿宽1.04厘米,钱模呈两列两行对称排列(见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正面)
        范模正中为铜液浇铸口,浇注孔径内宽外窄,内径为1.55厘米,外径为1.15厘米,四个浇注口分向四个钱模。钱文为阴刻篆体“五铢”字样,钱范背有清晰的四出文,当为东汉灵帝时所制陶范(见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背面)
        该范边沿及角在收购时已损坏,钱范从中间断裂,有明显的粘接痕迹,为以往粘接的痕迹,所用粘接材料疑是生漆。从钱模中留下的不同颜色判断,该范也曾实际使用过,因而有高温留下的印迹。
    现该陶范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十三、成都“太平百钱”母范
        1980年4月,成都市西郊营门口乡,一建筑工程队在交通巷房屋管理所建筑工地上掘得一大批锈烂的“太平百钱”铜钱和一件“太平百钱”铜质母范。该范平面略呈椭圆形,三边微弧,一边平直,周有边框。范面正中有一凸起的树干状轴将范面分为两部分,左右各双行列钱六枚,左为钱背,背纹为水波纹;右为钱面,钱文有隶书(右起第一枚)和隶篆合书(余五枚)两种,均书“太平百钱”四字。钱文中的“太”字与新莽的大泉五十的“大”字相近,“平”字与新莽的一刀平五千的“平”字相似。“百”字与蜀汉的直百五铢的“百”字相同。钱文字体工整方正,朴素大方。范面左侧上下角各有三角形凹槽一个,右侧上下角有三角形乳突与之对称。这是翻模铸钱用的母范。用母范造陶子范,二模相合,乳突对凹槽,中间则自然形成一个喇叭形的浇灌孔道,熔化的铜水经此孔道灌进模内,待冷凝后,去模而得钱树,剪下铜钱,修整边沿后一次浇铸可得十二枚太平百钱铜钱。这种制钱方法叫铜铸母范翻模铸钱法。
        “太平百钱”有大小字体(隶书、隶篆合书)和背纹(水波纹、龟背文和素面无纹者)约十余种。关于钱文的读法,前人一种认为是“大平百钱”,另一种认为是“太平百钱”。这一钱范上右起第一枚隶书的太平百钱之“太”字,证明了后说的正确性,应该读作“太平百钱”。太平百钱的铸造时代有孙权、赵钦、孙亮、张鲁、晋初平蜀等八、九种说法,根据这次出土的钱范和文献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太平百钱应是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或称太平道)在蜀地铸造的一种既能压胜,也能通用的钱币,比值直百,铸造时代为东汉末期张鲁行天师道时。
        该范现存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四、成都“蜀五铢”陶范
        1922年在成都城心蜀藩邸中出土,蜀藩邸为清代设宝川局铸钱处(即今成都后子门街),此范由新繁县余笑佛先生所得,1957年12月由曾佑生先生捐赠四川省博物馆。
    图二十六(正面)
        该陶范为淡黑色陶土,范长8.26厘米,宽8.3厘米,厚4.4厘米。范面整齐排列八枚“五铢”,为正方形状,正中为铸口浇道,浇道口宽处为0.85厘米,窄处为0.79厘米。“五铢”直径2.1厘米,穿宽0.9厘米,外部较宽(见图二十六)。
    范背为无字素面钱模,其中的一个钱模因制模时,陶泥中夹有杂质,范制好后,发现范的表面有杂质并将其挑出,因而留下一不规则的凹洞,浇注口堵塞严重(见图二十七)。此陶范从它烧结的情况看,范中间有裂纹通达两面,有些钱模塌陷,并且浇注口已堵塞,因此应为废范,“五铢”钱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唐代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行开通元宝钱止,前后经历了七百余年。该陶范在馆藏登记卡上的时代标为“南朝”。笔者认为应是蜀五铢陶范较准确。因为:1、蜀五铢在体形上小于两汉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五”字两横,画不伸至郭,“铢”字的“朱”旁上下折笔长短接近相等,此陶范有此特点;2、《中国古钱大系》介绍南朝五铢为萧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铸造,“钱文为玉箸篆,‘朱’字头方折,面背肉好周廓,制作精良”,称为“天监五铢”,而梁元帝、梁敬帝铸造的是钱背带有两星或四星的五铢钱币(即两柱五铢和四柱五铢)从此陶范的钱文看,不似“天监五铢”;3、重要的一点是,该陶范为出土物品,出土地点在四川成都,而三国时期的刘备正好建蜀国都城于成都,因此,从陶范出土地情况、范的钱模径大小和钱文特征看,与刘备所铸“蜀五铢”较吻合。
    图二十七(背面)
        该陶范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作者:张孜江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2004、6  该文为完全版)

    违规记录:交易不兑现,警告1次!2014-6-4
    http://bbs.chcoin.com/show-7409546.html

    离线 愚拙无边
    实名认证
    好评
    3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09-11
    最后登录
    2021-04-11
    1楼 发表于2013-09-22 12:06:23

    好资料!

    离线 晓江明月
    实名认证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9-19
    最后登录
    2021-04-11
    2楼 发表于2013-09-22 12:38:07

    学习学习

    离线 adong
    二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1-26
    最后登录
    2024-05-28
    3楼 发表于2013-09-22 15:18:14

    学习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