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机会,收藏了一枚古钱币,面文太平通宝。该钱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篆书直读,光背,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重约4克。钱文写法特异,为古篆书体,“太”字下部“两点”,“平”字犹如“采”字,奇特而俊美。 经考,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未见著录、介绍,不知朝代、帝属。 太平通宝钱币,中国历代王朝,多有铸造,以其用途,可分为行用钱和厌胜钱两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南宋高宗朝前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李婆备起义军、辽圣宗太平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大理国、清代天地会和小刀会,均铸有太平通宝。
另外,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历史上也铸造有太平通宝:安南顺化阮璜,1627年铸太平通宝,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8年),民间私铸有太平通宝。 北宋太平通宝,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形制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所铸宋元通宝相似,钱文隶书,太宗亲书,书法精绝,金、银、铜和铁质均有,光背或有星月纹。南宋(1127-1279年)太平通宝,非行用钱,属皇家宫钱性质,多为金质和银质,钱径20mm左右,文字在隶楷之间,背穿上弧月,通宝二字风格接近于宋徽宗政和、宣和钱币,归属于徽宗并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大致合理。宋人周密(1232-1298年)所著《武林旧事》卷三《岁除》曰:“并随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主要用于赏赐。 辽代太平通宝,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元年(1021年)铸,钱币特点明显,尤其是钱文,楷间隶书,书体拙朴,钱体、钱文粗疏。这是因为草原民族性格豪放,加之钱币铸造工艺不精所致。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李婆备所铸太平通宝,银质,工艺不精,钱体、钱文均显粗糙。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大理国所铸太平通宝,红铜材质,钱文粗犷,工艺尚精。清末天地会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军,1853年前后,均铸有太平通宝。前者,“太平”二字扁平,楷书宽沿,铜质;后者,钱文楷书,宽沿,黄铜质,背有日、月纹或“明”字,象征反清复明之意。二币铸造工艺粗劣,形制均为小平钱。安南太平通宝,顺化太祖阮璜铸,铜质,亦有铅锌钱,钱文楷书,阔缘小字,背“一”、星或双星纹,铸工尚精,颜色灰白,盖因铅锌材料所致,流入我国量巨,南国泉人多有收藏。 经分析可知,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应不是南宋皇家宫钱和李婆备起义军所铸,因为形制、材质和特点相异;也不是辽代钱币,因为辽代钱币篆书者稀,书体多为楷间隶书,工艺更加粗糙,风格更为特别;亦不是清末天地会、上海小刀会、日本镰仓时代和安南阮璜所铸,因为形制、书体和时代特征完全不同,无共通之处。 那么,篆书太平通宝,是不是宋太宗所铸呢? 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太祖之弟赵匡义以“金匮之盟”名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太宗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宋史》食货志载:“……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明《永乐大典》亦载曰:“太平兴国元年,铸太平通宝钱。文用隶书。止一样。”史书和学界传统认为,宋太宗所铸太平通宝钱币,只有一种,钱文隶书,也就是市面上常见的隶书太平通宝。 其实不然,宋太宗铸隶书太平通宝之外,还另有它钱,这就是篆书太平通宝,只是因为历史的疏漏,史书没有记载,也没有出土、发现,而被湮没了。 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钱文秀雅,工艺精致。其发现的过程,纯属偶然。1995年5月的一天,笔者路遇一片拆迁民宅,数位拾荒者挖出一钱罐,引起哄抢。笔者问其中一位中年女性,是否愿意出售,最后,收购了十多枚。古钱币共有数百枚,其余下落未知。笔者收藏又同时出土的十多枚钱币,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其中最晚的是皇宋元宝,约铸于1253年,时为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可以大致断代为南宋末期窖藏。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钱币铸造的高峰,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工艺精致,书法瑰丽。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建元建隆,铸宋元通宝国号钱。宋元通宝,形制仿开元通宝,深厚淳朴。976年,太祖去世,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年号钱。自太平通宝以后,铸行年号钱和对钱,成为宋朝的制度和传统。宋代一朝,几乎每改年号就铸年号钱。对钱,起源于南唐,发展在宋朝,几乎每个年号都铸对钱。据统计,北宋共历九帝,更年号35次,铸行了27种年号钱。宋太宗开中国御书钱之先河,亲笔题写了太平、淳化、至道等钱文。在位21年,共用五个年号,三个年号铸行了年号钱,即太平、淳化和至道;淳化、至道年间,均铸有楷、行、草书三体钱。还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和皇宋通宝,为仁宗朝铸,均为篆、楷书对钱。至和、嘉佑钱币,以及后来的治平、熙宁、元丰、元佑等年号钱币,均为篆、楷(行、隶)对钱,或三体钱。 太宗所铸钱币中,淳化、至道钱币,均为年号钱,而且,同时铸有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体钱(对钱),从常理思考,太平兴国年间,只铸有一种太平通宝隶书钱币,而到了淳化、至道年间,则铸有楷、行、草三体钱币,总有种突兀且没有过渡的感觉,以太宗的才学、为政处事,甚至好大喜功、追求完美的性格,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据笔者推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同时设计、铸造了太平通宝隶书、篆书钱币,这才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判断。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76年)所铸治平元、通宝钱,形制为楷、篆对钱,其中治平通宝篆书小平钱,与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形制、风格和钱文书法特点,除去“治”字不同,几近完全一致。因无历史记载,笔者大胆推测,这样的相似,肯定有其必然。英宗治平年间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时间相隔七十余年,英宗是太宗的曾孙,太宗所铸钱币,英宗应该是熟悉的,包括太宗因为某种原因未能铸行天下的篆书太平通宝,为继承太宗未景事业或弥补上祖缺憾,英宗因而命钱监(或钱监自主决定)模仿太宗未铸行篆书太平通宝钱币风格,甚至套用已有钱范,稍加改造,从而铸行治平通宝篆书钱币,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太平通宝篆书钱币,从钱币形制、钱文风格、铸钱工艺,以及钱币的共通时代气息推断,应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行,与太平通宝隶书钱币,形成宋代的第一种对钱。只是因为太平兴国时期,为太宗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不足八年,其时太宗刚刚登基,政、战事忙乱,内稳帝位,安抚人心,外迫吴越纳土,平北汉、征辽国,试图统一交趾(今越南),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可为连年征战。因此,铸行的太平通宝钱币,隶书钱币推行开来,得以流通全国;篆书钱币试铸后,因为时机不成熟或某种意外变故,却未能铸行天下。 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的发现和肯定,聊补宋代钱币史缺,与隶书太平通宝一同,可以确定为中国货币史重要时期的纲要钱,开宋代以后中国铸币年号钱、对书钱和御书钱之先河,并形成传统、制度,其重要程度犹如唐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废除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时代,绵延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研究中国货币史,以及宋朝的历史和经济货币制度,尤其是宋朝货币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宋朝钱币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