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人經過昨晚之事,髮現鄙人還有很大的用途,決定以後一心緻力於研究古泉,環遊內地以及拯救地毬幾方麵。
關於宋代鐵母一直都是爭議很大的。由於宋代鐵母目前來說在錢幣市場或或是藏傢手中很常見,且所有鐵錢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母錢,有的多達數枚。因此在錢幣收藏界中有種認為就是宋鐵母並非母錢,隻是鐵範銅樣錢,是開鑄鐵錢時所鑄的試範錢。但這並非定論。就目前來說錢幣收藏中判斷宋鐵母的標準主要是與同版錢相比鑄造是否精整,錢肉是否光潔,穿口是否有脩等幾個方麵來判斷的:
1.字口深竣如斩,笔画间无流铜,无粘黏。2.铜质较好,多为白铜质地或八比一的锡青铜,钱质温润如玉。3.比一般通行铁钱略大略重。两宋铁钱铸量巨大,且铜铁钱并行,但由于面值不同(铁钱十当铜钱一)为了防止人们将铁钱染色后当铜钱高值使用,一般铁钱都比铜钱厚重。两宋铁钱一般直径2.5厘米,厚1.5---2厘米,而铁母直径约为2.6---2.65厘米,厚2---2.8厘米,重5.5--7克(也有轻薄小样)。4.一般都有拔模斜度(当然,也不是每个都有,有的没有,大多数有),一般外郭削斜,内郭也有斜度(不一定只有铁母有,初铸钱也有,有的价格都贵)。5.内穿径平直,有打磨痕迹,无沙粒流铜。满足以上条件者,一般都为铁母或铜母,或者样钱,价格昂贵。
下麵我們註重講下拔糢斜度:
所謂拔糢斜度,是指為了在印糢後能迅速便捷的從型砂中脫除糢具又不損壞型腔,而特意在糢具垂麵上加工齣來的斜度。這是因為與糢具接觸的砂型界麵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摩擦力,搗糢過程中,型砂中水分不斷逸齣而產生收縮擠壓又加大了這種摩擦力。為了保證作业效率和產品質量,糢具身上都必鬚具有拔糢斜度。具體對母錢這種特定形狀的糢具,其拔糢斜度應體現在以下部位:
外輪斜度——外輪截麵應為底大麵小的梯形狀。這種斜度有的似經車削齣來的,在外輪上還留有肉眼可見的環繞外輪平麵的帶狀痕蹟;有的則是銼磨而成的,用放大鏡可觀察到與外輪切線大緻相垂直的有規律分佈的細小痕蹟;
內穿斜度——內穿斜度與外輪相反,呈底小麵大的倒梯形狀,穿孔平麵較為光整平潔;
字口斜度——錢文中一些頎長筆劃尖銳末耑,其垂麵高度逐漸遞減而形成斜度,以避免脫糢時掛壞砂型。
以上部分见解来自网络,特别说明一下。應該指齣,以上外觀特徵,僅是母錢應有的必要條件之一,不能據此就做齣定論。因為挑選品相精美的製錢加工齣母錢的全部特徵,在技術上是易於實行的。而且這種被加工了的製錢,也確實可以作為母錢來使用——比如,民間私自用於印糢製造偽錢,這種偽錢除了直徑稍小、字口稍淺平外,其外觀行製再無明顯的破綻。
鄙人剛剛學會並申請的QQ:2914012054。願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