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宋徽宗时期
徽宗时期国力下降,财政困难,开始发行虚价币,结果造成币制复杂多变。私铸严重
圣宋年间,圣宋年间共发行有小平和折二2种铜钱,小平钱的面文有”圣宋元宝“和”圣宋通宝“二种。折二钱的面文只有"圣宋元宝"一种。也就是说"圣宋元宝"有小平和折二2种,"圣宋元宝"不等于折二钱,圣宋元宝钱采用的还是同一钱文,以钱径区分折二小平的方法,所以圣宋钱的私铸情况和元丰至元符年间的私铸情况一致。
(下图图片说明:从左到右,上排依此为官铸圣宋元宝折二重7.2g,官铸折二重8.5g,官铸小平重4.0g,官铸小平重3.7g,官铸小平重4.1g,下排依此为和上排同版的私铸圣宋元宝折二重5.9g,私铸折二重5.5g,私铸小平重3.0g,私铸小平重1.3g,私铸小平重2.3g。)
崇宁钱年间的崇宁钱的面文有“崇宁元宝”,“崇宁重宝”,“崇宁通宝”三种,
“崇宁元宝”钱为小平钱,存世极罕,末正式发行。
“崇宁重宝”钱只有折十虚价钱1种,形成了“崇宁重宝”钱等于折十钱的情况。私铸薄小,出现了大量的"崇宁重宝折十钱小平样私铸钱",重蹈了“熙宁重宝折二钱小平样私铸钱”的情况。
崇宁通宝钱似乎吸取了崇宁重宝钱的不足,增加了小平,共有小平和折十2种,发行数量上以折十钱虚价钱为主,虽然少量发行的小平钱杜绝了"崇宁通宝折十钱小平样私铸钱"的出现。却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情况。由于以前小平和折二在钱径之间相差不大,私铸折二的钱径基本都在这二者之间,而小平和折十在钱径之间相差悬殊,于是出现了许多钱径在小平和折十之间大小不等的私铸钱。各种钱谱上都把这些私铸的崇宁通宝折十钱按大小错误的称为“私铸折二”,“私铸折三”,“私铸折五”。正确的名称应为“折十钱折二样私铸钱”,“折十钱折三样私铸钱”,“折十钱折五样私铸钱”。
(下图图片说明:最后2枚为私铸钱,分别重2.5g,2.8g)
大观年间的大观钱,面文均为“大观通宝”,可能是吸取了崇宁通宝钱的教训,在小平和折十之间新增了折二,折三,折五,但发行数量相差悬殊,数量上以小平,折十为主,说明小平和折十才是当时真正想要推行的主要货币。而折二,折三,折五仅作少量发行,目的只是填补小平和折十在钱径之间空白,防止象崇宁通宝钱那样的“折十钱折二样私铸钱”,“折十钱折三样私铸钱”,“折十钱折五样私铸钱”的私铸出现,将“同一钱文,以钱径区分币值”完善为“同一钱文,以梯进的钱径差别区分币值”。并取得成功。
政和年间主要发行了政和通宝小平和折二钱2种铜钱,不过还有大量的"政和通宝折二钱小平样私铸钱”存世,但这和"熙宁重宝折二钱小平样私铸钱”出现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虚价的崇宁折十钱盗铸严重,故政和钱没有走崇宁钱的老路,而是采用不断的对官铸折二钱进行减重,大量发行虚价的减重折二钱来维持财政,折二钱的发行量开始直线增加,出现了许多比小平钱稍稍大的官铸减重折二钱,本来自元丰起,折二钱和小平钱在外观上差别有版式和钱径二种,以钱径最直观最明显最主要的差别,而政和通宝官铸减重折二钱和小平钱在外观上钱径差别已非明显差别,版式差别替代了钱径差别的地位,表面上是采用"折二小平同一钱文,以钱径区分折二小平"的原则,实际上已质变为"折二小平同一钱文,以版式区分折二小平"的事实,私铸这类钱径上和小平已无多大差别的减重折二钱是所有私铸政和钱中获利最大的一种,成了当时私铸的主要对象,再经私铸减重,终于又出现了和官铸折二钱同版式的小平样的私铸折二.
(下图图片说明:从左到右,上排为不断减重的官铸政和通宝折二钱,依此重9.1g,7.9g,5.8g,5.6g,4.8g,4.4g,中排依此为官铸折二重7.8g,官铸减重折二重4.7g,官铸减重折二重4.6g,私铸同版折二重2.8g,私铸同版折二重2.5g,私铸同版折二小平样重3.0g,下排依此为官铸小平重3.7g,私铸同版小平重2.5g,官铸小平重4.3g,有官铸小平打薄变大的私改折二重4.2g)
重和钱,仅“重和通宝”小平对品一种,末大量发行。
宣和年间主要发行了宣和通宝小平,折二,折三钱和宣和元宝小平钱4种铜钱,折二钱已成为主要发行对象,小平少见,早期折二钱延续了政和晚期折二钱风格,钱型较小,和政和钱的情况一样出现"宣和通宝折二钱小平样私铸钱”后期针对折二钱小平样私铸钱的出现原因,折二钱钱型略有增大,并发行了一些小平,折二版式相似的钱币,包括最后发行的宣和通宝折三钱.

(上图图片说明:从左到右,上排依此为官铸宣和通宝折二重5.9g,官铸折二重6.5g,官铸小平重3.6g,下排依此为和上排同版的私铸折二残重3.4g,私铸折二小平样重2.2g,私铸小平重2.9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 15:14: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