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痴泉山人在2006-1-29 16:19:00的发言:呵呵,不敢当啊。说实话,刚研究这枚钱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也有以上各位泉友那样的看法。现在,据实物而言,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供大家研究和参考。在宋代有一种叫[泹铜]的矿物质,是液体,当时用它来炼铜。可能是,先把锡质大钱铸好,然后放入这种泹铜的液体里,类似现代的镀铜方法。但是,当时的人用得是什么工艺,现在仍是不得而知。[s:05]
说一下我的看法:用这种办法铸夹锡钱可能性很小。
说理由之前,先说一下背景。山人兄所说的胆铜法炼铜在宋代是存在的,即是从一种叫做胆泉的泉水中提炼铜。所谓胆泉,就是含有硫酸铜成分的泉水。硫酸铜,俗称胆矾,一种蓝色结晶体。宋人的提炼方法有二,一是将铁片煅成薄片,成排尽在胆泉水中,铁片表面就会生成一层铜;然后刮取冶炼,还有一种就是熬煮法,但用的都是用铁来置换溶液里面的铜,原理就是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面排在铜前面,活动性较铜强,因此可以置换出铜。
而山人所说的是利用席钱来置换铜,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面,锡也是排在铜前面的。但要想获得一个致密的铜壳可不是一件简单事。因为将锡钱放在胆泉水里,表面虽然会置换出铜来,但这层铜确是非常疏松的,随手即可以抹掉,正因为疏松,胆泉水才可以渗进去继续反应,正是这个原因胆铜法炼铜才能成为现实。因此说,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不可能在锡钱外面做出一个铜壳的。
如果锡钱浸在现代的化学镀铜液(非电镀液)里,表面是可以获得一层致密的铜的,但现代的化学镀铜液远非以前的胆泉水可比的,首先,对溶液里面硫酸铜含量有严格要求,在这还要添加浓度都有严格要求的十几种添加剂,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外,即使是当时就已经有这种化学镀铜液,也是不可能做出夹锡钱来的,因为表面镀上的这层致密的铜,会完全隔绝镀铜液与里面的锡继续反应,于是反应中止,锡钱只是表面镀了一层极薄的铜,而不是铜壳,这也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镀层都很薄的一个原因。
因此说,用胆铜法是不能做出夹锡钱的。如果表面只有薄薄一层铜也算的话,那就和史籍里的“脆、跌碎”对不上了,因为锡是很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