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在《明月收藏网》发过,由于在word文档中使用的是台湾康熙字典体竖排版,发帖转换时出现一些问题,现都已修正,供同好讨论。另,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基于完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提出,莫要断章取义或曲解我的意思。
集泉通论
中国古钱种类之繁,浩如烟海。多少年来,古钱令无数人趋之若鹜。时至今日,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渐渐被世人摒弃,越来越多的人聚光于钱币的经济效益。钱币投资成为时下热门的项目之一,这不免令原本高雅的集藏变得沾满铜臭。翻阅前人的藏泉笔记,为古钱一掷千金者虽比比皆是,但他们终究能从中收获一份快乐以及一成文化的积淀。今人不然,在没有市场规则的约束下,钱币收藏呈现出一种没有文化、没有规律更没有道德的肆无忌惮的运作状态。囤积和炒作使昔日的“鸡肋”变成了“鸡腿”,“废品”变成了“金条”。更有随波逐流者,尾随庄家的足迹,追求着没有任何内涵的金钱快感。在他们眼中,钱币的真伪多寡都是次要的,更不要说什么文化背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才是真的。这哪里是收藏,纯粹是投机!可悲的是,今天收集钱币的人们绝大多数属于后者,真正出于对钱币的热爱而投身收藏的人少之甚少。换言之,古钱圈里的人们是在“击鼓传花”,每倒一次手,价格都会提高一成,直到一个“愚人”在鼓响之时被动收藏或谓“套牢”,方才罢手。而圈内人为了营销而刻意抛出的一些概念,也被跟风者大肆吹捧。我们姑且不论隐瞒缺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卑劣行为,混淆思维、颠覆审美之类未触及行业底线的做法其实危害更广、更大。
什么是好钱、什么钱可以收藏、什么又是好品,自古以来本是见仁见智的。但今天一些人,将泯然于众毫无特点的普品称为珍宝,则有些卑鄙了。作为一名纯粹的、理性的集泉者,对于古钱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即品种和品相。相对来说,品种是客观的,而品相则是主观的。不过这并非绝对,品种辨析中会掺杂些许主观因素,同理,品相评定时亦有客观的标准。
我们先来说说品种。品种的分类很多,包括钱文、形制及版别。钱文及形制是一目了然的,如金末贞佑钱,粗通古钱的人即知其稀少程度;又如三孔布,其特殊形制让人难以忘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故不赘述。版别亦可分为两类,即刻范铸钱及母范、母钱铸钱。严格的说,刻范铸钱,无论陶范还是石范,都不存在版别,因其手工刻画制范,浇注后毁范取钱,即后世所说的“一钱一范”,所以每一枚都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每一枚都是一个“版”。这个所谓的“版”包括形制上的细微变化,如方足布的平肩与耸肩、裆深与裆浅、直腰与束腰、首大与首小,大尖首刀的长尖与短尖、厚刃与薄刃、长柄与短柄、单刀柄线与双刀柄线、圆环与扁环;和钱文上的诸多变化,如书写的潦草与工整,笔划的增加、简化、曲直以及由于范工疏忽造成的反书、传型、倒书、文字位置偏移等等。上述种种皆因刻范的随意性造成,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与常见样式判若两类,但这些零星出现的“逸品”或多或少都会带着常品的影子,因此不能谓之“新品”,更不能称为“版”,最多只能算作趣味品。只有形制和钱文书写出现极大变化的时候,才可以近似地看做是“版”,如纕坪的“纕”字有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之分等。可以说,刻范铸币“求奇”未尝不可,但不能求变味的“奇”。譬如,若发现带有“外炉”铭文的方足布,谓之奇品无可争议。若有明刀刀柄较寻常品短一些,方足布“平阳”二字明显大于他品以及因铜水不足或流铜而形成的各类钱体缺陷等,其实都是粗放式铸造的产物,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求这种“奇”实在没有必要。
至于母范、母钱铸币,其规格形制文字较为统一,确实有版别之异。然而我们同样不能过分追求铸造缺陷者,更不能将铸造问题归结为“版”。诚然,部分流铜巧得可人,更多的却毫无美感,求之亦无益。此外,还有一种版别需单独说明,这便是“私版”,即私铸钱的“版别”。先秦铸币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当时存在官私之别,即便有,由于当时铸钱技术简单,民间复制门坎不高,以致二者混杂难辨。这里所说的“私版”主要是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五铢的私钱。魏晋之前、南朝之后的私钱与官钱间最大的差别是薄小、侵轮。如新莽大泉五十、货泉,南宋绍兴,清嘉庆、咸丰等,这些私钱无一不是制作粗率,文字残缺漫漶的小钱,但其有一共同特点即是皆遵从官钱的钱文,尽管种类繁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官版的影子,以“私版”概之毫不为过,自古亦微人苦求,在此不提。最易迷惑人的是六朝的各类私钱。汉末以降,至陈后主被俘胭脂井的四百多年间,中土除在晋武帝时享受了十几年的太平岁月,其余光景充满了战争和分裂,当时钱法大乱,而所谓“官钱”不仅是正统视角下的魏晋宋齐梁陈等六个“中央”政权,还包括与其对峙的各个“地方”政权。广义上讲,这些政权中凡能铸币者都具备了完整的政治体系,且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所以他们的铸币亦应算作“官铸”,如后赵之丰货、成汉之汉兴、前凉之凉造新泉、胡夏之大夏真兴、三魏之太和五铢及永安五铢、北齐之常平五铢、北周之三品等。另按邹志谅云,凡官铸货币,无论轻重粗细,钱文必定完整。余以为很有道理。官铸钱具备法律效应,是政府颁发的标准货币。不管当局是否允许民间私铸,官钱都是一个标杆。禁私者通过文字的完整性可以识别官私;而放私者也可以通过官钱“引导”民众仿制。道理虽是如此,但民间未必遵从。仍旧是钱法大乱的缘故,当时盗铸蜂起,而盗铸品的种类以五铢居多,亦有他品。不过五铢之外的私钱与别的朝代情况大致相同,多数容易辨识,所以详述五铢。五铢钱自前汉始铸至唐初废止,断断续续地铸行了七百多年,在民间影响力根深蒂固,自然是“盗铸”的主流。五铢私钱,轻薄质劣,钱文变化颇多。相关史籍中民间盗铸的记载屡见不鲜,但有明确记载的私铸者却是寥寥,独东晋初年吴兴沈充的事迹见诸《晋书》,也最为著名。后世泉家亦多有考证,但终究不得。今天所谓的“沈郎钱”其实是六朝青钱的统称。该种私钱含锡量大,故颜色青白。而通过对实物内外郭等边缘线出现顿笔流铜、钱文书写流畅潦草等现象的分析可知,青钱大多是手工刻范,近似于先秦的一钱一范。也正是因为制范随意、缺乏统一性,可能是技术不济也可能是为了提高效率,钱文多行省略,其中以“五朱”尤为常见,另有“五金”、“五一”、“五工”等。另外,由于私铸者——无论其是业余还是职业的——手里的铜料有限且不是源源不断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持续铸造。生产一批之后下一批何时制造还是未知数,加之战乱和迁徙,因此出现许多“版别”甚至“怪版”是可以理解的。究竟各种私钱铸于何人、何时、何地,根本无从考证,也不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收藏角度讲,同先秦铸币随意性强类似,私钱除了“私版”的泛称外,再无版别可言,更不应算作五铢逸品,即没有深入收藏和研究的意义,收集几枚作为历史的见证即可。今人多渲染私钱种种有别于官钱的“奇版”,说到底是为了谋求认同,进而求得暴利,其实都是骗人的!附带提一下,有部分笔划简单且对称的钱币,常被人们误认为“传型”,如燕“一刀”圆钱及私版“五朱”。“一刀”之“刀”,刻画得潦草些便是上下对称图形;而“五朱”二字同样都是上下对称的,所以辨别这类钱币传型与否十分困难。考虑到铸造时仓促草率,很可能有相当比例本身就是传型,有的人以此夸大其稀少性,也是在骗人。
下面要说品相了。品相的标准向来不一。清民时期的老一辈藏家多喜欢无锈品,泉品到手后常进行除锈处理。至八九十年代,人们又开始倾向生坑品,致其身价倍增,有时竟能达到熟坑钱的数倍。生坑品中罐装薄锈者近似于机制币的“原光”,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被部分人推崇,价格亦暴涨。以上属于大众审美的范畴,如唐时以胖为美而今则以胖为丑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眼光也是在变化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此外,每个人对于古钱之美的看法也是不一的,有人喜粗犷,有人喜娟秀,有人喜古拙,有人喜精致,有人喜完美,有人喜自然,可谓“各花入各眼”,所以也无需讨论。然而这不代表任何品相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美品”。无论差异多大,无论如何相对,美总是有共性的。以丑为美表面上是一种审美的扭曲,但深层次却隐含一种趋利心态,毕竟真正的“异类”是个别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于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钱币有不同的偏好。如大钱多爱传世,他品多爱生坑薄锈,泛铜光者更佳。不过我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指导众人,亦不期望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我的审美。不管从何角度,美品主要具备两个因素:钱文清晰、完整,钱体锈蚀程度小。但现在一些商家,为了追逐利益,在售卖时动辄“极品”,动辄“绝品”,令人不胜其烦。如南坑钱因土质和气候因素,锈极厚重,虽不乏美品,但亦多见文字漫漶者。以江苏丹阳坑太货六铢为例,此坑钱币出土时锈结成块,若竹筒,故曰“筒子钱”。其核心部分锈蚀较少,颜色均匀,可谓极品。而外层则腐蚀严重,翠、绛、土三色相杂。有的重锈将钱文完全覆盖,加之清理时手法不佳,使钱文缺失或钱体特别是外郭不全,这样的品相在同坑出土的万余枚中占到大多数,何极之有?然而一些人就是拿着这样的钱,口称“极美品”索要高价。再如燕国刀布因铸造工艺问题,常钱体斑驳,坑洼不平,铭文不清,俗称“起皮”。客观地讲,轻微起皮的是可以收藏的,某种程度上微微起皮非但不影响美感,反而更彰显古朴。而对于起皮严重者,除了轮廓其它很难辨识,其虽不及害锈可恶,但也实在没有收藏的意义。再如一些人叫嚣的所谓“美锈极品”有不少是过度流通的,这类“收藏级”的“好泉”钱文基本磨平,甚至背面也磨成“镜面”,尽管包裹着一层蓝绿色的“美锈”,然难掩差品本质,称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毫不为过。
以上各例并不足惧,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品相尚可的“极美品”。有些钱币铸造普遍精良,有些则十分粗糙。精良者好品比例较高,粗糙者好品难寻。同一等级的品相在粗糙品中若算九十分,但在精铸品中也许只能评六十分。另有一些品种,所见大多质劣,但亦有极好品存世。如纕坪布,出土八成以上皆严重起皮,有时细细观察仍难辨钱文。然而顶级品相的纕坪可与三晋布媲美。有人正是利用这种“等级差”,将“近美品”称为“极美品”或将在某一品种中堪称美品的称作另一品种的极品,殊不知该品种的好品遍地皆是。可见,如果对某品种整体的品相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很可能会轻信人言,而将次好品当做好品收入,岂不悲哉!最后要说的一种“极品”是人造极品,即经过清理后的钱币。钱币清理无所谓损益。不同于西方对出土物保持原状,中国人为了让出土的古钱更加漂亮,多少都会动手“修理”,这是由中国审美文化决定的。清理、修复好的犹如一件艺术品让人心动。但这种钱币在民间并不多,相当比例是为了清理而清理,为了修复而修复。这类“美品”乍看之下倒有几分诱人,但细赏毫无美感可言。有的为了“清理”出钱文,忽视其本体的状态,更似在锈上雕刻一般,字口放大之后满是杂乱刻痕,甚至不及酸液融锈的效果。有的先秦币形制古怪,其实都是残品拼接而成,试想尖首刀怎能出现明刀的刀柄?而明刀又怎能出现直刀的刀环?凡此种种,谓之极美或稀少而叫嚣高价者,皆不良也!
综上所述,爱泉之人集泉切忌盲目,需在全面分析后得出是否可藏的结论,至少要横向对比一下再入手,绝不能被各种形式的宣传而蒙蔽。当然,收藏应量力而行,集泉大军的主力还是普通阶层。目前品种和品相完美结合者的价格很高,一般爱好者诚难承受。所以最好在自己经济能力达得到的范畴内进行选择,普通品种的好品相或一般品相的好品种同样魅力十足。当然,对于可入藏之物的具体形式并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的标准,但多少有些共性。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藏品求美或求稀,先秦私版莫寻奇。泯然于众无绝品,后人“妙手”需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