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又称“玻璃器”,是中国明清两代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材料。据明代崇祯年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
料器何时从国外流传到中国,考古学说界说法不一。但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的料器制作已十分繁荣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现大规模的“琉璃厂”,生产皇宫享用的料器,颇受皇室人员欣赏,明代以山东博山所制的料器最佳,透明度高,光泽晶莹。料器本身晶莹滋润,具有玉料的质感,也可称琉璃料器。
料器,亦称“料制工艺”。制作料器的原料,为一种低溶点的玻璃。
料器的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至清代有较大发展,形成了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大产地,风格各异,均有风韵。
北京料器出现于明末清初,有传统的头饰、戒指、珠子、项链等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等1500余种,玲珑可爱,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仿玉制品,几乎与原作完全一样,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北京传统工艺品“葡萄常”料器葡萄,晶莹饱满,挂霜带露,恰似真品,引人流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山东博山料器发轫于元末明初,素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与陈设相结合的料器雕刻,玲珑细致,晶莹滋润,工艺十分精美,其品种近千个,著名的有玻璃花球、花瓶、套料雕刻的日用品和首饰等,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人造仿玉是用玻璃、塑胶等材料染色后制成。玻璃人造仿玉大多内含气泡,色调鲜艳程度高,绿色带有很强的亮光,颜色与真玉有别。塑胶人造仿玉比真玉轻,透明度极差,色调暗哑,与真玉相差甚远。
对,另外真玉温润光泽,半透明不透明都有,玉器中夹有棉絮状或其他杂质,乃正常现象。料器则没灵气,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有的内中还有气泡。
补充一点,现在还有用玉粉经过人工熔压炼制的料器,也很迷惑人。但它毕竟是假货,泛亚玻璃光,半透明,手头轻,内部没有玉的晶体结构。多呈奶白色,当然还有别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