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738 | 回复 6

    [欣赏] 民国纸币上的《雍正耕织图》(大量图片慎入)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泉影
    一级发帖
    好评
    5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2-10-14
    最后登录
    2021-04-10
    楼主 发表于2013-01-31 12:02:58

    大量精美的纸币与《耕织图》原画对比图,因尺寸限制无法发上来,请点击原创链接观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a4e1be0101b6cf.html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高宗为此专门召见了楼璹,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
    572_1697_1ce65f1fbfaeda0.jpg

        楼璹的《耕织图》又是一卷诗画相配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人将他的诗与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相比较,充满田园气息,也有人评价其更像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学著作,将之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於潜县治十二乡周边的南门畈、横山畈、方元畈、祈祥畈、对石畈、竹亭畈、敖干畈等大畈,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572_1697_edd86cf2369422b.jpg

        楼璹所绘的《耕织图》共有两个版本。一是正本,进献高宗,藏于皇宫;一为副本,留在家中。正本进献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赏,命翰林图画院摹绘。摹本中的《耕图》现已无考,而彩色摹本《蚕织图》正本自宋以来一直深藏后宫,但在民国期间突然失踪。直到1984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重新发现,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副本由其侄子楼钥题跋。其孙子楼洪、楼深根据家藏原图副本,配上五言诗,仿刻于石,使之流传后世。
        楼璹《耕织图》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仍流传至今。由于《耕织图》反映了农耕时代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耕与织的生产环节,因此一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
        受楼璹《耕织图》影响,南宋时几乎各州、县府中均绘《耕织图》。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刘松年曾作《耕织图》,同时代的作品农耕二十一图并纺织二十四图,有木刻流传。元延祐五年(1318年),司农司苗好谦编写《栽桑图说》,将元初李声临摹楼璹的《耕织图》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印发给老百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楼璹《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
        《耕织图》的绘制到清朝达到鼎盛。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二次南巡时,意外得获南宋楼璹《耕织图》,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康熙不仅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文,并于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康熙重绘的《耕图》与《织图》各23幅。其中耕图内容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簸、扬砻、入仓、祭神。织图内容有: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娥、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华、剪帛、成衣。
        雍亲王胤祯为迎合父皇所好,亦命画工绘製此图,将自己及家人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胤祯的耕图、织图各23幅,并在每幅画上亲自题写一首五言律诗,并且钤上“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印章。《雍正耕织图册》是清代重绘各版本中最精美独特的,为设色绢本画,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最完整的耕织图。图册纵39.4厘米,横32.7厘米,共52幅,除6幅是尚未定稿的衍页外,其余46幅都已经绘制完成。《雍正耕织图》深藏故宫三百年,到今天已成为非常珍贵的文物与艺术品,被视为镇馆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乾隆帝也命画师摹绘楼璹《耕织图》,亲自作序,并在保留楼璹原诗的同时,于每幅题七律及五律诗各1首。又将《耕织图》中的美景用实际山水复原出来,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镶嵌在清漪园绚丽的湖光山色之中。又将程棨摹本置于盒内,收藏在圆明园贵织山堂,同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乾隆帝把清漪园(颐和园)的一处富有田园风光的景色命名为“耕织图”。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时,《耕织图》被掠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刻石在这次浩劫中部分被毁,余石于民国初年被徐世昌收藏,镶嵌于花园墙壁,至1960年,留存的刻石才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存共23方,其中耕图13方、织图7方,另有3方未能辨识。
        自南宋楼璹《耕织图》问世,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版本的《耕织图》层不出穷。 现美国、英国、日本、朝鲜等国有多种临摹本珍藏。据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渡部武统计,他所研究过的《耕织图》版本就有56种之多。《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最早在纸币上使用《雍正耕织图》的中国农工银行,原为1918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在大兴、宛平县设立的大宛农工银行。1927年大宛农工银行改名为中国农工银行,并在北平设立分行。中国农工银行以“融通资财,辅助农工业”为宗旨,营业上以接济农工为要,兼营普通银行业务,是一家官商合办的地方银行。1932年发行的1、5、10元银元票,由美国钞票公司承印;1934年英国华德路公司印制的1元券,这些纸币正面皆使用《耕》图,画面展现水牛牵引四王爷手扶木犁耕地的场景,背面为《织》图,展现福晋操作织机织布的情景。
    【耕、织】

        使用《耕织图》最多的当属中国农民银行,该行前身是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蒋介石自任理事长,银行享有军事护照和军用交通的特权。1934年10月,国民政府认为四省农民银行太小,对发展农业无济于事,于次年将其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其宗旨是“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国农民谋福利之银行”。1935年12月成为国家银行之一,继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之后发行“法币”。

    【二耘、拔秧】1935年德纳罗版1元,红色。
    左图《二耘》,展现农忙时节福晋送饭到田间,二耘是农耕的一个环节,即是田里要留苗稀疏,清除杂草。右图《拔秧》,水稻种子播在秧田后,先在秧田育秧,等长到三张叶片加一片心叶后就可以移栽,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拔秧就是将秧苗拔起,移栽到大田中,故先有拔秧才有插秧。
    【持穗、簸扬】1935年德纳罗版5元,绿色。
    正面左图《持穗》,四王爷手持农具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构成,木条可以前后转动)拍打稻谷,将其与稻壳分离。右图《簸扬》,即扬场,把打下来的谷物,用木锨等工具扬起,借风力作用吹掉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的米粒。
    【登场、簾】1935年德纳罗版10元,紫色。
    正面左图《登场》,谷物茎秆收割后运到场上堆起,可做柴火。右图《簾》,是用簸箕塞米,取出杂坏,而后入仓。

    【舂碓、一耘】1936年德纳罗版5角。
    【舂碓】1941年中国大业版20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碓(duì),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
    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粮食加工工具。舂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劳动。
      碓,由“碓窝”“碓嘴”“碓身”等多个部分组成。“碓窝”是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凿成,口面的直径约有一个木盆口大小。“碓窝”埋在地下,口面露出地面,四周泥土整平夯实。在“碓窝”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原木削砍而成约有五六尺长的“碓身”,“碓身”的头部下面嵌有一条几十斤重的锥形石条,这是“碓嘴”。木质“碓身”的中部,有一根支撑翘动的横杆,“碓身”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碓嘴”、“碓身”和架起“碓身”的横杆,形成一个跷跷板。舂碓时,舂碓的人用脚使力把“碓身”尾段踩下,使重心移到“碓身”尾部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咿呀”一声,“碓嘴”昂首抬起,而后舂碓的人将脚一松,“砰”地一声,“碓嘴”重重落下。一起一落,如此重复,便将谷物去壳,或将玉米棒子脱粒。
    耘,形声,从耒(lěi),从云,云亦声。“耒”指用耒这种农具除草,“云”意为“回旋团聚”。“耒”与“云”联合起来表示用农具耒在作物植株周围除草和培土,把除去了杂草的泥土聚集在作物植株周围。


    【入仓】1937年中国大业版1角。
    入仓,指粮食通过输送设备输送到相应的仓库里的一个过程,入仓是粮食进入粮库的简称。

    【插秧】1937年中国大业版2角。
    插秧是农村莳秧的一种方法,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时即可移栽,即叫插秧。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发秧疯即手背发肿。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

    【砻】1940年中国大业版1元。
    砻,俗称磨米。砻磨即是古代的碾米机,由硬木与老竹片结合制成磨齿、竹篾编织的漏斗等组成,是一种专门用来去掉稻谷壳的工具,工作原理与石磨、石碾相仿。为了节省石材、降低成本,砻磨通常用竹子或者木头制造。在砻的碾磨面,一般都刻有发散状的凹槽,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大碾磨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碾磨后的糙米顺着凹槽流泻出来。砻谷时,牵砻师傅一手推动手柄转动砻的上龛,一手用勺子将谷子倒入砻心,使谷子进入上龛和下龛的缝隙中进行碾磨。
    【雍正耕织图——灌溉】1940年中国大业版10元,正面《灌溉》,田埂上胤禛手持绳索扶桶舀水灌溉农田,其身旁树木枝杈间,横一木棍,一端有石盘承重,使舀水更加省力,运用了典型的杠杆力学。远处的水车,表明田间作业,供水不可缺少,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不可无水,作物生长同样如此。

    离线 天王
    实名认证
    好评
    7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0-27
    最后登录
    2024-05-26
    1楼 发表于2013-01-31 12:22:45

    欣赏

    离线 一生泉
    实名认证
    好评
    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12-21
    最后登录
    2024-05-07
    2楼 发表于2013-01-31 13:17:00

    欣赏了

    在线 镜花缘
    论坛版主
    荣誉
    2014、2016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32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2
    注册时间
    2003-01-17
    最后登录
    2024-06-17
    3楼 发表于2013-01-31 17:07:32

    好文 好图

    离线 泉影
    一级发帖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2-10-14
    最后登录
    2021-04-10
    4楼 发表于2013-01-31 22:29:09

    【耖、织】
        耖,是一种中国南方的农具,出现于西晋。但真正普及则是在宋朝以后。之后再传至东亚其他地区。耖的下部有列齿,上部有横把,耖田时扶横把操作,使用于水田,在破碎土块的同时,具有平整田面的作用。《雍正耕织图·耖》
    昨日耕初罢,今朝耖后亲。四谛视活活,百亩望匀匀。
    蝶乱野花晚,言归芳草春。春风不宜负,祈有垄田人。
        织,制作布帛之总称。“织”字繁体从糸从戠。“戠”本指军阵的操演,引申指类似团体操表现的图案。“糸”和“戠”联合起来表示“在纺布过程中加入彩色丝线构成图案”。纺织,大致分为纺纱与编织两道工序,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宋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 《雍正耕织图·织》
    一梭复一梭,委委青灯侧。明明机上花,朵朵手中织。
    娇女倦啼眠,秋虫寒语响。檐头月已高,盈牕惊晓色。



    离线 火牛阵
    实名认证
    好评
    1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08-28
    最后登录
    2024-01-21
    5楼 发表于2013-01-31 23:58:51

    雍正耕织图
    6296_8092135964751004231c5357fd7e7.jpg6296_47c51359647513a64d4aeba3c9def.jpg6296_6d32135964751462ea9cda64ec67e.jpg6296_58bd1359647519fc5183368546e62.jpg6296_e00b1359647522a4cbc0f2345698d.jpg6296_927b1359647524cdb1322275c4a0a.jpg6296_b5e81359647526f79a9a776183bf9.jpg6296_24d513596475867bb034c614710cc.jpg6296_53551359647588189c73e5a645341.jpg6296_1c5c1359647590bfc4aadd7ba7eca.jpg6296_046f13596475937b72fbe4adb27d4.jpg6296_be621359647595d6005312a575ae5.jpg6296_fa9513596475973d901ef81ceba9d.jpg6296_f1c01359647599ccb305ecda3e4c4.jpg6296_3b3313596476015037c5e971077d3.jpg6296_4dc31359647603b15535e1c8f7b9b.jpg6296_1e651359647605b6fbd5e42734c76.jpg6296_fc9f135964760859676e158513b55.jpg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8-18
    最后登录
    2021-04-11
    6楼 发表于2013-02-01 09:28:16

    欣赏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