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4419
主题
162498
帖子
21.1万
积分
直径3厚0.73边厚0.058厘米,总重8.8克310元. 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因为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 唐朝的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党争是为明证。赵匡胤有鉴于此,就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已的手上,从而形成了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这对巩固皇帝的集权统治应该说是有利的。 殿试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过了。武则天为了避免人才被埋没,就在省试结束后,亲自对所有的新进士进行一次殿前的加试予以考察,这就是当时的殿试。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唐代的科举考试实际上还是两级考试制,即州府的解试和礼部的省试两级。 而到北宋时,赵匡胤明确宣布说,所有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到皇帝的殿前来进行复试,由皇帝亲自确定他们最终录取的名次。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殿试制度,科举考试也就从两级考试制度演进为三级考试制度了。据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的记载,殿试制度的最后形成似乎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石林燕语》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昉主持省试,录取了38名考生,赵匡胤在召对这些考生时,发现有两个考生材质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个叫武济川的刚好是李昉的同乡,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而当时一些落第的考生又正好在击鼓控告李昉营私舞弊,希望能复试。于是太祖就命令在落第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8人一起殿试,结果已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选。李昉为此受到了降职的处分,而殿试则由此成了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中级信誉(2014-1-9提升) 信誉较好(2015-5-29)125/51
125
2071
2321
中间还有个 虎头
呵呵 那就再找个虎头、狮子头
谢谢 ,,
....谢谢
谢谢 ;;
谢谢、、、、、、、、、、、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