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442 | 回复 1

    戴志强先生撰写的《方孔圆钱名词浅释》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网事如风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4-06
    最后登录
    2021-12-02
    楼主 发表于2005-09-30 03:56:00

    方孔圆钱名词浅释
          
    戴志强

      本文原名《方孔圆钱的类别及名称》,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今因河南钱币研究会提议,又趁《中国钱币》转载之机,对篇名及内容作了部分修整和补充,谨此说明。 笔者 1983年8月  在我国古代货币中,方孔圆钱(亦称制钱)使用的时间最长,一般说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元前221-215年)到清朝末年(1911年),历时两千一百多年。实际上,它的铸行时间要更长一些。因为,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已行“半两”钱,此外,如“一刀”、“明刀”、“明四”等方孔圆钱的铸行时间,应当也早在战国晚期。清以后,在民国初年,我国的某些地区也还在铸行方孔圆钱。如成都曾铸折二型“民国通宝”背“十文”钱,云南曾铸“民间通宝”背“东川”平钱,福建曾铸“福建省造”背“二文”钱和“福建通宝”背“一文”钱,背“二文”钱,天津也铸造过“民国通宝”背“一文”钱。  方孔圆钱有种种类别,不同的类别,有各自的称谓,包括它的各个部位,都有各种专门名称,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方孔圆钱的类别。
      年号钱。也称元号钱。即指钱面铸明年号的钱。如唐“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北宋“太平通宝”,“淳化元宝”。  国号钱,即指钱面铸明国号的钱。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北宋“皇宋通宝”,南宋的“大宋元宝”。  记重钱。即指钱文铸明重量的钱。如秦的“半两”,汉的“五铢”。  记值钱。即指钱文铸明价值的钱。如新莽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  也有国号钱又记年号的,如两晋十六国时期夏的“大夏真兴”。也有年号钱又记值或记重的,如后魏的“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明的“天启通宝”背“十·一两”,清的“咸丰重宝”“当十”。也有年号钱又记国号又记值的,如清福建宝福()局铸“大清咸丰通宝”背“一十”。  记年钱。即指钱背铸明铸造年代的钱。如南宋的“淳祐元宝”背文记年,自元至十二。  记号钱。(1)铸有铸造地望或钱监(钱局)名称的钱。如唐会昌年间的“开元通宝”背铸“洛(洛阳)、“兖”(兖州)、“越”(越州)等,明“大中通宝”、“洪武通宝”背铸“鄂”、“豫”、“广”、“浙”等。也有既记钱监名称又记年的。如南宋“嘉泰通宝”背“汉二”铁钱。这里的“汉”,即湖北汉阳监简称,“二”即指嘉泰二年。(2)以决文、星点、月牙、祥云等简单图案作为记号,如秦“半两”穿上星,汉“五铢”内郭四出,唐“开元通宝”背铸星月等等。  合背钱。即指两面都铸有同样文字的“双面钱”。  合面钱。即指两面都是背部的钱。  剪边钱。即指剪去外轮的小钱。如剪边“五铢”。  磨边钱。即指磨去边缘的钱。  綖环钱和对文钱。即一个制钱剪凿成两个钱。外圈曰“綖环”,内半曰“对文”,指文字只剩下一半的意思。如对文“五铢”,对文“货泉”。  对子钱。日本钱币学家称之为符合钱。起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盛于南北宋,尤以北宋为最。对子钱一般以篆书字体的一枚为主,配以其他书体的另一枚钱(如真书、隶书、行书、草书),两枚钱除文字书体不同之外,钱文内容,钱制大小,钱身厚薄,轮郭阔狭,串孔大小,文字位置,字体大小,笔划粗细、深浅,乃至铜质、锈色,制作风格,完全一样,因此,可以双双成对。  御书钱。即指皇帝亲笔题写钱文的钱,如宋徽宗书“崇宁通宝”,“大观通宝”。  奸钱。也作悭钱。即指民间盗铸、私铸的劣钱。  镇库钱。即指钱局开炉之初,为纪念或避邪而特铸的镇库大钱。如“大唐镇库”。  母钱。唐以后,废除“母范”铸钱的办法,改用钱母翻砂,于是出现了“母钱”。母钱分雕母,铸母两种。雕母有木雕、牙雕、锡雕、铜雕四种。铸母则一般为锡铸、铜铸两种。  祖钱。与母钱相对而言,用来翻铸母钱的钱叫“祖钱”,也叫“雕祖”。  样钱。分进呈样钱和部颁样钱两种。进呈样钱是送给最高统治者皇帝审阅,以备选用的一种样品钱,有牙样,腊样、木样、铜样四种。部颁样钱则是由中央户部或工部铸造的一种特别精制的铜钱,颁发给外地各钱监(钱局)。可以把它用做样钱,也可以当做母钱。  样钱、祖钱母钱的共同特点是制作特别工整精美,文字挺拔清晰,型制较一般通用的钱略大。这些钱实际上只起样品或钱范的作用,并不是正式通用货币。与样钱、祖钱、母钱相对而言,人们又把一般通用的制钱称作“子钱”。  平钱。也叫小平线,折一钱,即指当一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这个数字,包括下面的数字,都只供参考,因时代不同,钱的大小厚薄各有差异,特别是折五以上的大钱,更无定论)。  折二钱。即指当二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2.8厘米左右。  折三钱。即指当三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3.1厘米左右。  折五钱,折十钱。即指当五、十行用的钱。  大钱,一般折五、折十以上的钱统称为大钱,有当二十的,当五十的,当百的,当五百的,当千的。也有当三十的,当四十的。还当更大值的钱,如当二千,当五千的。甚至当万的。如王莽的“错金刀”为“一刀平五千”,五代十国刘守光的“应天元宝”直万。铸大钱是国力衰弱,通货膨胀的标志。  小钱。即指特别轻小的钱。甚至小到直径只有0.8厘米左右。有“鹅眼钱”,“榆荚钱”,“菜子钱”,“綖环钱”等名称。铸小钱也是国力衰弱,滥发货币的标志。  大型、大样和小型、小样。在同时铸造,同是当一的钱中,有大小版别的区别,大者称作“小平大型”或“小平大样”;小者称作“小平小型”或“小平小样”。折二、折三等钱也有大小版别钱差异,称谓依次类推。  厌胜钱。也作押胜钱,压胜钱。泛指重大纪念,赏赐,以及逢年过节,喜庆作乐时所铸的非正式通用货币。大致包括:赐钱、吉语钱,庙宇钱(供佛钱),撒帐钱,洗儿钱,春钱,打马格钱等等。厌胜钱有金质、银质、铜质的,也有牙雕的,它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铸有图案。
    二、方孔圆钱各部位的名称
      面。即指钱的正面,铸有国号、年号或其他主要文字的一面,如“开元通宝”,“大观通宝”,“半两”、“五铢”等等。(图1)  背。即指钱的背面,也称作“缦”、“幕”。背面没有文字或图案的叫“光幕”也叫“素背”,“光背”。背面文字在穿孔上的,叫“穿上×字”,在穿孔下的,叫“穿下×字”,在穿孔左的,叫“穿左×字”,在“穿孔右的”,叫“穿右×字”。背面图纹(记号)在穿孔的上、下、左、右者。称呼亦以此类推。如:“穿上云”,“穿下星”,“穿左月”等等。  肉。即指钱身的地张(图1)。地张较厚实的,称作“厚肉”。地张较轻薄的,称作“薄肉”。地张上,称作“肉上”。  外郭。也称作“周郭”,“外轮”,“轮郭”,“边缘”。外郭双重的叫“重轮”(图2),也叫“重棱”。外郭较宽的叫“阔缘”,较窄的叫“狭缘”。  好。即指钱的穿(串)孔,也称作“肉串”,“钱眼”。穿孔大的叫“广串”,穿孔小的叫“狭串”。  内郭。也称作“好郭”。内郭有双棱的叫“重好”(图2)。内郭重印,不呈方形的,叫“花串”。其中呈六角形的,又叫“龟甲串”。  决文。即指内郭角部向外突出,或向外延伸的斜纹。内部的四个角都向外反出,呈“”状,叫四决,也叫决郭,“反郭”。四决的斜纹一直通到外郭的叫“四出”(图2)。  对读。也叫直读。即指钱面文字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者,如“大观通宝”。  旋读。即指钱面文字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者,如“祥符元宝”。  重文。也叫复文。或是范模移动所造成的,有四个字变成八个字的,两个字变成四个字的,如“半两半两”,“五铢五铢”等等。  传形。也叫“反文”,“左读”。如“半两”铸成“两半”,“五铢”铸成“铢五”,“大泉五十”铸成“大泉十五”,“直百”铸成“百直”等等。对于传形,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即有的钱是正式左读,与普遍的传形不同,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如五铢钱,普遍传形的“铢”字反书,写作“”,而正式左读的“铢”字虽亦铸穿右,但正书,仍写作“”。
    三、有关的几个问题
      1.钱文书体。随着时代变迁,钱文书体也应时变异:  大篆。秦以前,刀、布、圜钱和蚁鼻钱的钱文都属大篆体系。  


      图1
      


      图2
      小篆。秦汉至隋,钱文总的说属于小篆体系,如“半两”,“五铢”。其间也包括一些小篆的异体,如新莽“货泉”、布泉”的钱文为悬针篆(或称铁线篆),北周“布泉”的钱文则为玉筋篆。汉以后,还出现了个别隶书体的钱文,如成汉李寿铸的直读“汉兴”。  隶书。唐以后,钱文盛行隶书体,到五代十国则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同一种钱,不同书体的对子钱,如南唐字“开元通宝”,钱文有篆隶二体。至北宋,钱文的书体进一步创大为篆、隶、真、行、草各书具全。  真书。南宋光宗绍熙以后,直至元、明、清历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但间或也有篆、隶书体,并且出现了蒙、满等少数民族的文字。太平天国时期的钱文还使用了简体字。  2.钱币取材。作为正式通用货币的方孔圆钱,除铜质外,还有铁质铅质的。此外,也还有锡的、金的、银的、象牙的、蜡的、木的等等,但后几种不是正式通用的货币。  3.古钱色泽。  传世古。乌黑发亮,系指传世未曾下过土的古钱色泽。  原色浆。即指传世色泽未遭破坏者。  生坑。即指带有锈色、新出土的钱。  老生坑。即指出土时间较长久,但仍带有锈色的钱。  钱锈中,带铁色锈的叫“铁色古”;带绿色锈的叫“松儿绿”,也叫“瓜皮绿”;带兰色锈的叫“锭青兰”;带红色锈的叫“朱砂斑”,也叫“鸡血斑”;带水银光的叫“水银古”,也叫“水银锖”,其中又有“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锖”等等称谓。

    离线 化石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1楼 发表于2005-09-30 04:52:00

    学习了![s:01]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