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代用币面额最小的为五文,最大的是五十文。它是大面额铜元的寄生物,随之而产生,并随之而消亡。当时,一般的商家是用自制的锡、木、竹、纸等形式的代用币对顾客进行找补。竹的跟江苏那种竹片的代用币相近,纸的是用一块木头,雕刻好商号名,欠钱多少文,印于纸上。这种铸工考究的铜质代用币,是经营有方的商家使用的。既对顾客找零,又起到了宣传商家自己的作用。这类代用币的文风相近,因此当时的铜匠铺用来料加工的形式,对这些商家制作它。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这批代用币的,在成都,要靠一枚一枚搜集的话,是不可能的。成都钱币市场上,一年内能够集到两三枚就算不错。商家以成都的为多。如沙帽街、后子门、东大街、冻青树等,对成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地方。这批代用币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位“爱家”经过千辛万苦搜集而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6 22:36: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