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题目我感到很心痛,因为水坑钱被错误枪杀的案例太多。
比如长江那批安庆造崇宁通宝水坑钱,刚出来时候几毛钱一个没人要。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认为是假的!!同样的案例还发生在批量水坑乾元重宝当十身上,批量明清水坑钱币更是境遇尴尬......
本人长期接触水坑钱,不断收集整理水坑钱币,深知水坑钱有其独特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的水平与自己相同,可我不能眼看一个个水坑钱币成为孤鬼冤魂!!!
那我们再分析一下水坑钱被误杀的原因及鉴别要点:
1、水坑钱南方出的多于北方,北方部分泉友接触的少,对水坑钱的特征了解不是很全面,想当然的认为那些“看不顺眼”的水坑钱就是“伪品”:
http://bbs.chcoin.com/show-3838157-1.html
2、关于水坑钱币的包浆问题(以雍正为例)。
玩钱的朋友都知道,钱币的包浆好像人的衣服,太重要了。不少泉友主要就是通过衣服判断真假的(本人就可以算一个)。在当今假货横飞的年代,各种衣服已不是难题,红妆绿裹,薄衣蝉纱,已难不倒那些造假者。如何雾里看花,道高一尺,那就要潜下身子来认真分析了。
我们知道,水坑钱币的包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个人过手的钱币为例):
1)浅黑色:这种钱币在水坑钱币中大量存在,黄铜在缺氧的水中,由于入水时候附着着一些包浆物,这些包浆物在低氧的水环境中变色发黑,同时由于铜在水环境中本身就生黑褐色锈,故而浅黑色包浆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多的包浆。
(在浅黑色包浆中有部分会带五彩色,也就是一些人鼓吹的“表金币”):至于水坑钱币为何会生成五彩色,个人认为是环境造成的,带五彩色的多出于带有污泥的环境中(污泥中的不同金属元素附着在钱币上,形成彩色包浆),在干净的河水或沙坑中很难见到所谓的“表金币”。(浅黑色见图1,)
2)巧克力色和水红铜色:河水或沙坑一般呈现弱酸性,经常用弱酸处理钱币锈的泉友会知道,如果把铜钱放入食用醋中泡一夜,第二天会发现铜钱变红了。原理一样,如果铜钱长期处在弱酸性环境中,不少会发红。色淡点的形成巧克力色,色重的则形成水红铜色(不少还被泉友误认为是红铜)。(巧克力色、水红铜色图见:图2,3)
3)铜光与水返铜币(就是所谓的返金币):铜光币即保持了铜本色的钱币,这种钱币一旦出水光鲜亮丽,很好的保持了钱币刚刚铸造时候的特点,铜色鲜艳,基本直边,此类占少数。水返铜色钱币(返金币)个人认为多是出在沙坑中,古人都有“沙里淘金”的说法,也就是说沙中是含有少量的金的成分,那就可以理解铜币表面薄薄一层金黄色的包浆了,这层包浆的形成对钱币的保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首先是极度缺氧的环境,二是含有金元素的环境,三是长时间的积累。从而导致水返铜钱币并不是很多,以本人过手的情况来看,一千枚水坑钱也未必能出几枚包浆完美的水返铜钱币。其实有时候水返铜和铜光币区别不大,因为明清部分钱币用铜非常讲究,不少铜色接近金色。(铜光币见图,4,水返铜币见图5.)
http://bbs.chcoin.com/show-4250001.html
4)土黄色:次类往往是先深坑后被水淹没,原先生坑绿锈在长期低氧的水环境中锈色不断剥落,失去原有的光彩,红绿色包浆演化成土黄色包浆。此类占少数,(土黄色见图6)
5)其他色.(见图7及以下)
3、最后说点关于钱币的精神
如果说研究钱币的铸造工艺和特点,水坑钱可以说是最好的学习材料。
我们说钱币的铸造工艺中一些重要的特征,比如地张、搓痕,穿口、边道加工工艺,这些在一些水坑钱币中可以完美的呈现出来。
再说钱币的精神,除了上面讲的铸造工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钱币文字风格,这是目前鉴别钱币的重中之重,如果你懂得从钱币的精神开始鉴别钱币,那恭喜你,在钱币鉴别真伪上你已经上升到新的层次了。
而集这些大成者就是水坑钱币。他几乎汇集了钱币的所有精神为一体,而这些是在其他类型钱币上很难统一的看到。(下面的链接是典型的雍正南局工艺和文字风格)
http://bbs.chcoin.com/show-4712368.html
4、后记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过,如果你玩转了北宋,那没有哪个朝代的版别会难住你,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朋友们,如果你玩转了水坑,没有什么伪品会难住你。
人间大美莫过于“真”,如果舍“真”求假,岂不悲哀....呜呼.....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另外声明:
1、本人所发样品如有伪品,均无偿赠送,包快递。
2、原创帖请勿转载。
3、另发近期所获部分水坑钱币,藏品勿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