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3292 | 回复 15

    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朋友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楼主 发表于2012-04-22 08:53:00

    全方位揭密文物市场真相:谁在收藏中国 之 "成化宝贝"

      "鬼迷心窍",是我从小就听母亲斥责家人过分偏执于某件岔事的一句口头禅。如今把它用在一些沉迷古物者的身上,显得特别富于哲理。可以这么讲,凡是揣着发财梦走进潘家园的人,不管他学富几车、财富几何,迟早都会变成"古玩虫":神魂颠倒、目光直视,回家后喝茶盯着自家的杯子断代,吃饭看着盛菜的盘子发呆,出门在外踩到一块石头也要拾起来仔细端详,生怕放过一次点石成金、芝麻开门的机会。

      藏友李某曾经是一个颇具灵气的年轻诗人,曾多次获得过文学大奖,经常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光鲜亮相。除开文学创作外,他还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意挺跑火。后来,在一次笔会上,他偶然听人说起潘家园的盛事,便萌生就此题材写一部电影剧本的想法。于是,在2004年下半年,他走进潘家园体验生活,而且很快认识了一批古玩收藏界的朋友,其中有藏友、有专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贩子。

      不管这位年轻诗人那一年进潘家园的初衷是什么,不到半年时间,他很快就痴迷上了收藏,成为京城古玩市场的"常客"。这转变还得从一只用尺量不到两寸,用秤称不足二两重的小茶杯说起。

      那只茶杯的全名说出来吓人一跳--"成化斗彩鸡缸杯"(图44、图45),它是收藏圈内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宝物。其实茶杯上面的图案内容很简单:两群鸡、三组花草、四只蚂蚱,外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茶杯上的色彩也很单调,用蓝色青花勾的边,用红绿黄紫四色填的彩。说到底,这"吓人"就吓在钱上面:1999年,一只这样的杯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曾卖出2917万港元的天价。古玩行里大家都知道一条收藏定律:"物以稀为贵"。就是说,同样时代、同样品质的东西,存世量越少越值钱。这成化朝斗彩鸡缸杯就符合了这一条,要是按照国内权威说法,目前全世界存量不到五只。可就是如此珍贵的东西,竟然就被刚刚试水收藏的诗人给撞上了。

      "缘分!"诗人总是这样叹息。那天,他刚从潘家园北门下车,被一个从江西来的游商喊住。那人神秘兮兮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塑料袋,塑料袋里包着三层报纸,报纸里面包了一只小纸盒,打开小纸盒,里面装着一只馋死人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到旁边去看吧,大门口人太多……"那人警惕地朝四周看看,把诗人带到东边围墙脚下。别看诗人入行不久,可他的文化底子摆在那,国内几本关于古瓷方面的权威著作他已经读了个遍,特别是对于历朝历代一些名贵品种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更是熟记于心。他拿起那只鸡缸杯,看看釉面、看看色彩、看看底款,然后再用大拇指压住杯身向前推移。结论是:胎质白而细腻、釉质肥润、色彩到位、底款字迹青花下沉、字形稚气中透出老道、手感润滑如玉似童肤……

      "多少钱?"

      "10万。"

      "说实价吧!"

      "少不了多少……要不您给个价。"

      "1000!"

      "您不存心买……"那人一边说一边重新将鸡缸杯装进小纸盒里。

      "2000吧!"

      "不行……"那人又用报纸一层层将小纸盒包裹起来,装进塑料袋。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1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3:55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成化宝贝"(2)

     

      "3000,行不行?再不卖就算了,还不知道你这东西是真是假呢!"看起来,诗人虽然入道不久,却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交易技巧。那卖主果然停下了"收工"的动作,诚恳地说:"这样吧,您要是存心买,我就说个实价,5万块!再少我就要赔钱了。"

      "哎呀,5000吧,再多我也买不起了,我一月全家老小不吃不喝工资也就这么多!"

      "那咱们就无缘了,下次吧!"卖主转身走了。诗人心里痒痒的,表面还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他不远不近地跟在那人后面,打算等他卖不掉了再接着砍价。谁知道沿着围墙没走多远,就发现刚才一直在旁边观看的一个中年人赶上卖主,将鸡缸杯要过去看了两眼,迅速点了4万块钱,成交、撤离。诗人傻眼了:那买货的主儿他眼熟,也是潘家园的常客,是个老手。他能掏出几万块钱眼皮都不眨一下,证明物有所值。看来那只鸡缸杯还真是老货!"假若是这样,我就亏大了!"这一天下来,诗人心情烦乱,啥都没买着。

      过了一段时间,诗人把这档子事渐渐淡忘了,仍旧乐此不疲地逛潘家园,一面交朋结友体验生活,一面狂热地收藏文物。可偏偏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又遭遇了那只该死的鸡缸杯,不过这一次是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这也是去潘家园体验生活后养成的习惯,对于卫星频道的"电视鉴宝"类节目,诗人是每期必看。这天,他突然发现参加本期鉴宝节目的一位持宝人非常眼熟,待镜头推上特写--妈的,不就是前不久在潘家园买走那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中年男子吗?本来无论真假,那玩意儿已经不关他什么事了,可他这心里就是放不下,一会儿希望它是真的,一会儿盼着它是假的……

      最后,主持人宣布:"……经专家鉴定,这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确是成化官窑真品,存世稀少,极为难得,保守估价900万元人民币!"

      这一夜,诗人彻底失眠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一大早他就开车去潘家园,逢人就说:"昨晚看了鉴宝节目吗,那件估价900万的成化宝贝本来该我买的,放过了,真该死!"

      从这天起,诗人进潘家园的初衷彻底改变了,体验生活、创作剧本的意图渐渐淡出脑海,疯狂地搜宝捡漏、囤积古董则成为他的生活主导。特别是对"成化斗彩瓷",他更是情有独钟,只要碰上他自己认为"开门"的东西,即便一掷千金,他也在所不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是成化宝贝,就不能再放过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由此,那些摆摊儿的瓷器贩子便暗地里给他取了个外号--"成化宝贝"。言来言去的,这个外号在潘家园、报国寺、大钟寺等几个古玩市场都传开了,他的本名倒无人呼叫。

    离线 haog
    正式会员
    好评
    1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06-26
    最后登录
    2025-10-28
    2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4:51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坐沙发听故事

    2023-04-17 转正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3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5:19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两年后,"成化宝贝"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并且卖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接着,由于经济拮据,他的宝贝儿子撤出了收费昂贵的"贵族学校",本来按夫妻分工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娇妻也不得不去朋友公司里打工,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

      记者有幸应邀去"成化宝贝"家做客,一套四居室的高档住房里,从客厅到卧室、厨房、卫生间,只要是有空地,到处都摆放了他买回来的"成化宝贝"。他告诉我:光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他就有500多只。"这些成化宝贝都找专家鉴定过,随时都可以开出鉴定证书。那些专家眼睛再不济,就按1%的比例计算,起码也有四五只是真的吧?拍卖价那也是上亿资产哪!"他说。

      我问他,既然手头那么拮据,为什么不拿几件东西出去拍卖?自古至今,有多少藏家能只进不出,不走以藏养藏之路?他告诉我,拿过,有些东西拍卖公司不认,有些东西进入拍卖后买主不认,所以至今一件都没能出手。甚至有一些经故宫里的权威专家看好的东西,也被人说成假货。

      "别着急,总有一天大家会觉悟,认它。到时候上哪儿找这些国宝去?咱们是先知先觉呵!""成化宝贝"反过来安慰我说。

      "成化宝贝"的冷静没能维持多久,下赌注似的收藏就像一个无底洞,很快将他的财产与自信抽吸殆尽。前年,为了收购十件"成化斗彩官窑瓷器",他变卖了房产,借住到一位出国工作的朋友家里。天无绝人之路,去年,通过一位专家介绍,香港一家拍卖公司找到了"成化宝贝",要上拍他的成化斗彩精品,但前提是要求他送拍的东西必须经过权威科研部门进行仪器测定。于是,"成化宝贝"挑选了几十件有专家鉴定证书的"成化精品",花了几万块钱送交北京的一家专业机构进行仪器测试,结果很惨:无一通过,全部为赝品。至此,这位原本前程似锦的年轻诗人精神彻底崩溃了,接着,老婆又带着孩子离开他回东北老家。他独自一人靠亲友接济、加上贱卖一点赝品维持日常开支,得空了仍旧在京城各大古玩市场里疯说、疯逛。成天见人就重复一句话自我解嘲:"本来我看准了那只成化鸡缸杯,真该死,给别人买去了,900万哪……"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4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7:00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假作真时:"北魏陶俑"(1)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一个农民仿制的"北魏陶俑"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竞相收购,新炉泥胎成"国宝"。一位文物泰斗捐"越王剑"遭拒收,留下绝

      笔泣血丹青;更有黑发人为捐国宝成白发人,民间藏家一砸千金为正名……

      "假作真时真亦假"--百年前曹老夫子一句红楼戏言,竟成为21世纪中国文物现状之写真。

      假作真时

      "北魏陶俑"

      199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北京潘家园旧货交易市场。

      熙熙攘攘的淘宝者瞪大了眼睛浏览着地摊上的卖品。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中年男人,他是这里的常客,有些知道他身份的藏家,跟在他身后买一些他看好没掏钱买的瓷器陶器之类老物件。

      这天仍如往常一样,那位中年男子在各个摊位上转悠,身后跟着一群人。五花八门的古董玩器令人眼花缭乱……

      忽然,那位中年男人的眼神在一件斑斑驳驳的陶俑上滞留--那只陶俑是一位戴着文官帽子的骑马人,服饰古朴,周身布满土锈,依稀还留存一些未完全剥落的朱砂红彩,显然是在泥土里埋藏了多年。(图49)

      "您这件儿陶俑多少钱?"他问。

      "2000块钱!"卖主是个操河南口音的年轻人。

      "这是件残品你还要价这么高?"

      "这还有个没残的,5000块钱您拿走得了!"卖主一看中年人还在里看外看地犹豫着,压低声音说:"包老,包到代。您没见上个月报纸登了,俺河南一座北魏大墓叫人给挖了?"

      "是你挖的?"

      "不是不是,可不敢说这笑话,借俺两个胆打死也不敢!这都是在别人那里买过来的。"卖主一面低声说话,一面四下打量着。

      "就这些?"中年男人说着示意卖主给打包。

      "家里还有,一大坑,几十上百件呢!有些在别人家,不敢多拿出来。"卖主熟练地用卫生纸将陶俑缠住,面上再套两层塑料袋,递过去,收回钱,交易结束。

      第二天,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中年男人将在潘家园买得的骑马俑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不出他事先的判断,陶俑刚摆上桌面,就引起同行专家们的注意,大家一致认定:这是一件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专家们还基本确认,这些出土陶俑可能是前不久在河南被盗掘的北魏大墓里的陪葬品。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5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7:35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陶俑一经认定,自然是身价百倍。众所周知,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素来以其生动质朴的人物、动物造型著称于世,这些深埋地下的高超艺术作品,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为了不让这些珍贵文物损毁散失,专家们建议向国家申请专项拨款,及时收购。

      在专家们的呼吁下,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出乎寻常地很快做出反应,拨出专款,派出专家,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北魏陶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老人回忆说:"(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呢花了十万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往,我国大大小小的文博单位基本上不在地摊上收购文物,就算是平日里正常购买,在经费上也是慎之又慎、紧之又紧。此次几大国家级文博部门的收购行动如此迅速果断,足以见得这些陶俑的文物价值非比平常。

      国家出面收购,更激动了普通文物爱好者,一时间,潘家园内外一个抢购北魏陶俑的热潮惊动了整个收藏界。所幸的是,国家这一方毕竟在资金上比老百姓雄厚得多,抢救文物的计划顺利进行,短短几个月时间,文物工作者们从古玩市场和各种渠道收购了数百件北魏陶俑。

      接下来,奇怪的事儿出现了:一向见风涨价的文物市场,这一次却表现出波澜不惊的姿态,北魏陶俑越卖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买不尽的架势。这样一来,有的专家起疑心了:这么大批量的文物从河南出土,而且顺利运达北京,难道当地政府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吗?于是,有人提议重新对这批北魏陶俑做一次集体鉴定。

      这一次关于北魏陶俑的集体鉴定,专家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人说真、有人说假。认假者的主要理由并不是针对器物本身的特征挑出什么毛病,而是对陶俑的海量出现提出质疑。既然专家们意见发生了分歧,国家文物局决定暂时停止收购,并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请警方给予配合,顺藤摸瓜,对此事进行彻查。

      调查结果出乎所有办案人员的意料:最近所有涌进北京古玩交易市场的北魏陶俑,都出自洛阳北邙山上的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家。

      据当地公安人员讲,他们跟高水旺打交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头一年,海关查获了一批运往境外的"唐三彩"马与乐俑,经过专家鉴定和仪器测试,都一致证明是到代的文物。根据货主的交代,公安人员抓到了卖主,要按倒卖国家一级文物定罪。谁都明白,这倒卖一级文物的罪要真给定上了,嫌疑人就算不掉脑袋也得要坐穿牢底。于是,卖主顾不上钱了,保命要紧,便大叫冤枉,说这批唐三彩是高仿品,全都出自乡党高水旺之手。这专家拍了板、仪器定了性的东西还有假吗?公安人员迅速将高水旺也逮捕归案。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6楼 发表于2012-04-22 08:58:11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进了公安局,高水旺反复解释说那几件唐三彩是自己烧造的高仿品,不是真品,公安人员当然不相信,便请了有关专家来到高水旺家。一进高家,全傻眼了--像这样的"唐三彩",堆满了高家后院。而且,他还当场给专家们做了各道工序的演示。没辙,把人货全给放了。

      这一次,当北京的调查人员找到当地公安局把情况一讲,公安人员就觉得事情有点儿悬,当即陪了专家们再次登门高家。

      结果正如当地公安人员所料,北京来的专家到高水旺家后,只不过重演了一次"唐三彩"事件。他们突击收购的那种"北魏陶俑",在高家还有数百件,有的已经做过旧,有的未及做旧,有的还在小窑口旁等待过火。这种局面让专家们感到尴尬,但也不能就这样相信了他呀!可人家说不信没关系,我当面做一件,当场在家里的土窑里烧出来给你们看看。这一次专家们倒是没给机会让高水旺显摆:"不用演示了!你今天做出假的来,也不能证明你以前卖出去的都是赝品!"说完提留了两件成品陶俑走人。

      回到北京后,专家们把高水旺烧制的陶俑送上仪器进行检测,结果不言而喻,还是属于"高仿品"。可是,为什么那些个唐三彩作检测就能顺利通过呢?高水旺说这他就不明白了,但东西千真万确就是他做的。为了证实他说的是真话,高水旺还拿出了一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证书。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被联合国承认了的现代陶瓷艺术家,他有这个以假乱真的本事,再说人家在工商局注过册、税务局照章纳税,自己也没把自家的东西当老东西卖过,你不能拿他定罪!

      至于那一批"唐三彩"是怎么通过仪器测试的,一直众说纷纭。最终,还是有个卖主揶揄说:"仪器不管用,专家更不灵。蒙专家太容易了,无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旧这几个方面的诀窍,做得和故宫里面的一模一样,他们就认。过检测关也不难,让唐三彩和陶俑坐坐飞机就行了。"

      这话听起来好笑,可是后来经有关专家证实,的确如此,那些农民带着这些高仿品在机场登机时必须经过X线检查,而实验证明,经过X线照射的陶瓷,每一秒钟会将釉面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这一来二往的,一件新仿品便变成了通过仪器检测的"文物"了。

      沸沸扬扬的"北魏陶俑"事件总算水落石出了,可是回想起来这事儿多少还是有点儿悬,假若找不到始作俑者,那两个盗卖国家"一级文物"唐三彩的农民还不掉脑袋作屈死鬼?联想之,目前还没有什么手段能对文物年代做出百分之一百的无误差鉴定,在这种情形下,《刑法》有关这方面的重刑条款实施起来还真得要加倍慎重,毕竟人头不是韭菜苗,割下来不会再长。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3-28
    最后登录
    2021-04-11
    7楼 发表于2012-04-22 09:04:59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商代青铜鼎

      2006年夏天,深圳机场。

      一位过境港客被海关检查人员请进了办公室,原因是这位旅客托运的行李中藏有国家一级文物--两只带铭文的商代青铜鼎。港客慌忙声称这两只青铜鼎是自己在文物市场购买的工艺品,并非文物。检查人员把他安排在宾馆监视暂住。(图50)

      三个小时后,那位港客被告知:经有关文物专家核定,他所携带的两件带铭文青铜鼎均系商代旧器,属国家一级文物。根据国家《文物法》有关条令,港客以涉嫌重大文物走私案被移送公安部门。经初步审讯,港客供述了实情,这两件青铜器,是他通过北京一位文物掮客帮忙购买的。

      两天后,北京的那位文物掮客被捉拿归案。经审讯,此人招供了另一位河南籍的同伙,说是那人盗墓所得。很快,那个河南人也落网了。那人一进公安局,便大叫冤枉,说那两只青铜鼎是赝品,为同村的"铁拐李"仿造。

      北京掮客想立功赎罪,说不对,我明明亲眼看见你从一座古墓里掏出来的,而且墓里面还有几件破损了的陶器。

      河南人说:"那是设局子骗你的,真要是盗墓我敢带上你去看?万一价格没谈好你举报了咋办?"

      在这种情况下,公安人员按照那人提供的地址,还约了电视台记者一同来到了河南某地,找到了那个外号"铁拐李"的跛腿农民。此人50岁出头,个子不高,见到公安人员仍然不慌不忙,一看就是个老江湖。

      "铁拐李"见到两只青铜鼎的照片,立马就承认此物件的确为他所造。他还说,这东西家里还有,做出来不难,但是做旧得费一番功夫,属于高仿品。

      公安人员和记者进入"铁拐李"家后院一看:可不是,那里简直是一个青铜铸造厂,从制范、成型到打磨、做旧,有一条规范的生产线。这样的景象还不止这一家,整个李家村家家都有青铜铸造作坊,是远近闻名的"青铜村"。那个村的村长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青铜产品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每年的订货单台面上就可以看到数千单,其中有的高仿品还被成功拍卖,最贵的一只青铜鼎在海外创下几百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尽管如此,这一切还不能推翻青铜鼎是国家一级文物的立案动机,最后的结论还得由文物部门的权威认定。于是,记者又陪着当初对这两只青铜鼎做出"一级文物"鉴定结论的专家再次来到李家村。结果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经过专家们集体签名,认定这两只青铜鼎为赝品,所有涉案人员无罪释放。

      抢购北魏陶俑事件过去了,"稀世珍品"唐三彩马还站卧在农民艺术大师高水旺的马厩里,河南李家村的青铜制造业依旧红火空前。撇开这三件事情本身的诸多问号,如:为什么面对制假者,那么多国宝级专家的法眼竟会屡屡大跌眼镜?为什么高科技仪器在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眼里,如同一堆破铜烂铁,不堪一击?究竟是仪器的科技含量低下还是它的数据库过于单薄?抑或专家们知识更新的速度太慢,不足以对抗制假者的智能?也许都不是,这只是上帝给尚且贫困的农民兄弟留下了一条生财之道罢了!

       不能发链接,,咱们这些喜欢古钱币的最关心的有关青铜器造假可以百度搜索 文物博览  暗战·文物真伪之辩系列三  或《全方位揭密文物市场真相:谁在收藏中国》有电子版下载,看后很有感触,希望能给没有看过的朋友有所启发,最后祝大家的收藏之路健康、快乐。。

    离线 少华
    实名认证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4-10
    最后登录
    2021-04-11
    8楼 发表于2012-04-22 09:33:16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听故事!!

    离线 吉金斋主
    实名认证
    好评
    2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03-20
    最后登录
    2021-04-10
    9楼 发表于2012-04-22 10:04:28

    Re:看后很有感触的纪实:谁在收藏中国?推荐给所有 ..

    河南牛啊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