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北宋钱币的收藏,蹦进大脑的第一个词就是“版别”或者“好版”。正是这两个词汇,无形的拔高了北宋的门槛,把大批大批的古币爱好者挡在了北宋的门外,而令其无奈转投于秦汉,明清钱或者大名誉品的收藏上。
我想仅仅代表我个人说一句:不懂版,同样可以玩转北宋。
翻翻两宋交易区的帖子,大部分都是圣宋、政和、大观、宣和、太平、宋元,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年号和有限的几个版。而这几个版,谈不上少,有的甚至还很多,也许是因为铸造工艺特别,或者仅仅是精美的原因而被广大收藏者所认可和收藏。说实话我也很喜欢这些钱币,但是有了几枚之后,这种购买拥有的欲望就淡了。偌大的交易区充斥的总是这几个版别的美制,圣宋,宣和,崇重,或者是小批量的吉祥话太平宋元等等。还有就是动辄几百枚的八大金刚的交易批量帖,除了慧眼识好版的捡漏者和礼品需要的钱商,恐怕更多的泉友觉得这些帖子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说句实话,普通北宋钱已经渐渐沦为了送礼的工艺品,而附加值仅仅是编成了剑,编成了鼎,编成了各种送礼佳品。
久而久之,不懂版的朋友继续收集好看似母的几个版,总会有累的一天;懂版的继续自己睁大眼睛在几百枚普品中捡漏,久了同样会审美疲劳。一句话,大家的视野都会越来越窄。买来买去都是那几个一样的类型,看来看去大批量里哪有那么多的好版,钱商更是卖来卖去都卖不出个好价钱。难道除了这两者之外别无其他的玩法了么?难道在懂宋版之前就不能藏北宋了么?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喜欢和收藏古钱的时候吧。大多数人不是钱商,最初也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接触的古钱,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喜欢上收藏古钱的,又是什么东西会让我们甘愿为之掏腰包呢?我想到一个词语,试着概括一下:猎奇心。
想想五铢的玩法,各种阴刻阳刻,各种"五铢"二字的写法,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有什么符号,会有什么变化。想想货泉的玩法,各种各样文字的形态,内郭的变化。想想半两的玩法,看字,论径,计重。再想想清钱的玩法,大钱并不稀少但是只因为品相就足以令人着迷,看看半两的玩法,同一枚半两在两位藏家眼里也许就是两种地位和价格。
对于北宋而言,各种变化更是层出不穷,可以充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但是变化不是没有依据的变化,所谓的“变化”应该满足与以下几个基本点:
1.符合书法审美原则
2.符合人为故意原则
3.符合重复印证原则
书法审美原则:例如流铜缺笔或是多流铜,如果把每个缺陷当成差异来玩,那每一个都可以不一样。由于失误导致的不符合重复印证原则的一些古钱币,不可作为多样性入藏。
人为故意原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例如熙宁三点熙,五点熙,还有绍圣,宋元的背星背月。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重复印证原则:这种变化都是有第二个第三个互相印证的,除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否则都应该符合重复印证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玩法,但也并不是拿着流铜当孤品的玩,而是建立在一种基础上的玩。
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专题:宋元背符号。宋元背星背月,上下左右,一小套。加上背角月背横杠,一个大套。再配上面纹的大字小字,一个全套。这种玩变化大家公认,花钱也不多,而且不好凑齐,不是也很有意思么?
总而言之,玩北宋,要多注意玩变化,即使不懂版别,不知道每个版的版名,一样可以玩的很快乐,很满足。
想当初我们因为喜欢,所以涉足,因为想追求人无我有的快乐,所以绞尽脑汁的猎奇。
收藏嘛,关键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心待足时名便足,点一盏灯,呷一口酒,欣赏自己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