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通宝背“硔”、背“山”钱刍议
柳州市钱币协会 舒周穗
内容摘要:宣统通宝背“硔”“山”钱不仅是该年号钱中仅有的二枚纪地钱,而且是宝云局以铸造地“硔山”地名配成组的“套钱”。
关键词: 宣统通宝背“硔”“山” 纪地钱 套钱
在版别不多的“宣统通宝”铸钱中,背“硔”“山”钱无疑是有理由显眼的。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它们不仅可能是宣统通宝铸钱中仅有的二枚纪地钱,而且也可能是宣统年间宝云局独具匠心的以该钱币铸造地“硔山”地名配成组的“套钱”。
1908年10月,爱新觉罗•溥仪在光绪皇帝之后入继大统,改次年(1909年)为宣统元年,1911年退位,在位三年。宣统年间,全国铸钱局除户部所属宝泉局及云南宝云局继续鼓铸、新疆库车局偶有鼓铸之外,其余钱局全部停止铸钱(注1)。宝云局铸钱除在钱背用满文标示钱局名,还有二枚分别在穿上标注“硔”“山”钱。【图1】。
“硔”, 1996年《汉语大字典》(注2)注音是“ hong”,解释为①同“谼”,沟壑。②矿石。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宣统通宝背“硔”时,有“硔”是“矿字之别写”(注3)的说法,于是,有泉友认为“硔”就是“矿”,背“硔”“山”就是矿山的意思。
“硔”“山”是矿山的意思吗?非也﹗
一、“硔”“山”,可能就是地名。
道光年间曾编撰《云南通志钞》的王崧,在其《地舆志》部分,曾介绍临安府之宁州(今华宁)“有铜厂一,曰绿硔硐,知州理之。”说明当时有铜厂就是以矿山—“绿硔硐”—地名命名的。
《基督教各派传入云南的历史的分布》“美国传教士、缅甸猛巴坝教会牧师拉珊陆也多次进入陇川、瑞丽、盈江等地进行传教活动,并于1925年在陇川硔山(又作‘广山’)寨建立‘硔山海洋教会’”(注4)。
云南镇雄县现在仍有“硔山村”、四川攀枝花市有“硔山箐”等的地名。
二、“硔山”是宝云局一个以地名为称呼标记的钱币铸造厂的名字。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2月20日,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在其亲自写给道光皇帝的《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奏折中写道:“其奏准尽收尽解之厂,则例所载,只有角麟、太和、悉宜、白羊四处。嗣又据续报永北厅之东升厂、东川府之共山厂、新平县之白达母厂,此内惟东升一厂,历年出产较多,所抽课银,尚可以补各厂之缺。若硔山白达母二厂,则皆于铅矿内抽取,殊不济事。其已定课额之十五厂内,如南安州之石羊,土革镇雄州之铜厂,坡会泽县之金牛,永平县之三道沟,实皆历年废歇。因课额早定,不敢短绌”(注5)。联系林则徐奏折上下,文中“东川府之共山厂”的“共”明显是笔误,应该是与“硔山白达母二厂”同一个意思的“硔”字。“永北厅之东升厂、东川府之共山厂、新平县之白达母厂…硔山白达母二厂…”等就是是指当时宝云局所属的铸币厂。“硔山”是一个厂名—一个以地名为称呼标记的钱币铸造厂的名字。
虽然林则徐奏折写于1849年,距离1909年后宣统年间宝云局铸币已经60余年之久,宝云局铸造“硔”“山”钱币的工厂是否就是“硔山”厂尚缺少直接文献佐证,但宝云局有铸币厂从1661年(顺治十七年)至1908年(光绪末年)长达247年一直都有铸币生产(注6),且宣统年间仍有同形制、同风格的“宣统通宝”的铸币面世,可以推断,1849年林则徐奏折中提到的“硔山”厂在宣统年间仍有铸币生产并不是没有可能。地名具有相对稳定性,“百年老字号”的厂名也如此。
三、把背“硔”认知为背“矿”的意思,不符合历代铸币注记规则。
铸币及在铸币上标示文字,从来都是统治当局十分严格的事情,铸币上所标示的文字无一不含有特定的宣示意义。我国历代铸币有纪年、纪地、纪局纪监、纪重纪值,却没有纪“矿”的。背“矿”,背“矿”“山”是什么意思?什么铸币材料不是出自矿山?可见在铸币上注记“矿山”没有表达出一个特定的宣示意义。如果说历代铸币背上曾出现过“矿”字,也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万历年间的“万历通宝”背“矿银”。“万历通宝”背“矿银”是“矿银一枚,例重一钱,值金背铜钱八十文”的意思(注7),是纪值钱。而且是“矿”字与“银”字连用作为一个词组铸在同一枚币上,与单注一个“矿”字的意义根本不是一回事。
背“硔”“山”钱是云南宝云局的产品,这不仅因为“硔”“山”钱本身有满文标记,说明它们出自宝云局,还有宝云局生产的没有“硔”“山”字的铸币佐证【图2】。比较图1图2,可以看出,它们不论是形制还是书写风格都如出一辄,是同一个厂家的产品。同一厂家产品为什么有的只注记满文,而有的注记满文之外还加注“硔”“山”?行为是意识支配的结果。加注“硔”“山”自然有其意义:硔山是宣统年间宝云局仅有的铸钱厂地,在钱背加注“硔”“山”二字,有宣示宝云局当时铸钱厂地的意义;“硔”是沟壑、矿石,“山”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单独加注“硔”或者“山”一个字无法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把“硔”“山”二个字连接在一起,就形成“套钱”。“一箭双雕”,既表达出一个完整地宣示意义,又体现出“套钱”的铸钱艺术。而“套钱”这种形式,早在宣统祖宗的顺治、康熙年间就已经是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铸币艺术手法了。
由此可见,“宣统通宝”背“硔”“山”可能不仅是宣统通宝铸钱中仅有的二枚纪地钱,而且也可能是宣统年间宝云局独具匠心的以该钱币铸造地“硔山”地名配成组的“套钱”。岁月如流,物换星移。虽然当年红红火火的“硔山”铸币厂与曾经风光无限的“滇铜甲天下”、“天南铜都”已经成为过去,但“宣统通宝”背“硔”“山”钱作为“活化石”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影子,给后来人留下了对那段历史不尽的缅怀和追忆。
注1: 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第370-3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2月版
注2: 李非格主编《汉语大字典》第1130页,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
出版
注3: 丁福宝原编、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第20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注4: 苗写主爱 《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基督教各派传入云南的历史的分布》,2010年10月19日“网易”博客
注5: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采折》,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奏稿》下册,第1145页,中华书局1965年3月版
注6、7: 朱活《古钱新典》第462页,第438页,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二0一一年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