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1328 | 回复 8

    【盛泉堂钱币】— 米书大观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西小泉
    四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03-07
    最后登录
    2024-04-24
    1楼 发表于2011-11-23 23:36:28

    学习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2楼 发表于2011-11-25 10:59:28

    借用南宫一泉泉友的精彩点评

    引用第65楼南宫一泉于2011-10-12 22:44发表的  :
        许多读者,特别是一些爱好书法的读者,对我在《传世古》中讲述的有关米书大观钱的故事很感兴趣。不少读者问:“这个米书大观钱的故事是真的么?有原型么?”其实,这个故事有也是听来的。我曾专程到北京琉璃厂寻访过韫古斋。韫古斋的原型是博古斋。这里古玩行的老人们说起博古斋和经理祝锡之就眉飞色舞。他们说,博古斋的字号老,经营时间长,培育鉴定人才多。古语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姚老爷子看货走眼,这也无伤大雅。倒上米书大观钱,乃值得一说的话题。
        我们常见的大观通宝钱则是北宋徽宗时所铸,是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相传当时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再而铸钱。大观通宝钱文为徽宗铁划银钩的瘦金体,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钱分大小五等,制作精美。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300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此三难中方印、书匾还比较容易,而在圆钱上铸字则要难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赵佶却“因难见巧”,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自创的“瘦金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把书法艺术推上了峰巅。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后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
        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皇帝,怠于政治,听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辈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庙宇,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此外他还大肆搜刮民财,极尽侈靡,最后国库空虚。至金兵南下时,北宋几乎无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并忧死异乡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徽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他写的钱文与众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迹,这充分显示出他的书法艺术个性和美感。在钱币制作上,在方孔圆钱上安排四个瘦金体文,加上狭缘而不用阔缘,钱文与细廓的线条配合得非常得体,和谐。而这些钱文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点,坚画收笔带钩,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劲健有力,洒脱自如,加上廓深肉细的精湛作工,更显得豪纵俊逸,气度不凡了。特别是“大观通宝”四个字,有简有繁,在圆钱上本不易处理得当,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
      “北宋天子出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小,任凭顽铁买汪山!”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宣和通宝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
        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收录有二品大观通宝钱,折二型,钱文书法与宋徽宗所书瘦金体截然不同,制作亦不如北宋徽宗大观通宝精整。这就是民间俗称的“米书大观”钱。钱文“大观通宝”,文字为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仿瘦金书体,与北宋大观通宝书体明显不同,没有了宋徽宗瘦金书“铁划银钩”的韵致。其中,“觀”字的草头中断,左下少一点划,为“省观”的写法。北宋徽宗时铸造“大观通宝”铜铁钱,版式繁多,存世量大。元代时曾仿铸米书大观,存世稀少,当百大钱更是罕见。也有人认为,,“米书大观”钱铸于元代,并非北宋时物,钱文书法为托名米芾所书,并非米真迹。
        米芾乃北宋大书法家。字元章。他祖籍太原,定居于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宋徽宗时,米芾被召为书画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传说米芾在为州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大喜:“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他善于学习,取人之长,对前人的用笔、细字、气韵等,都理解颇深,融会贯通,脱落恒溪,独创自己的风格。其书法运笔锋利,点划猛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
        元代主要行使纸币。初期废止铜钱,但民间铸铜钱者不少,铸钱业仍然活跃。“米书大观钱”考证为元人所铸,那么元人为什么要铸造米书风格的北宋年号钱呢?一些钱币学家认为,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汗国,在一系列残酷的战争中,蒙古骑兵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蒙古贵族在掠夺大量财富和奴隶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民族先进技术及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异国货币的涌入,商品经济逐渐发展,也就出现了少量自铸的钱币,如‘米书大观’就应属此列。此钱很可能是蒙古汗国时期的地方铸币。因金朝末期改用纸币,由于战争原因,纸币贬值严重,民间拒绝使用。蒙古占领金地之后,为恢复经济必然在当地利用力量自铸钱币。
        也有一种说法是,米芾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由于宋朝对元朝的影响,元时对宋书法推崇备至,单从书法上来说,元时对“宋四家”书法艺术推崇备至,出现了不少研究团体,由于米芾对于前人用笔、细字、气韵理解颇深,融会贯通,脱落恒溪,故米书一度盛行,才有了元铸宋钱之例。元铸米芾书迹大观通宝钱,钱的铸作不如宋徽宗时大观通宝精整,然亦不失为郭细字隽,其大观通宝四字风姿卓然,运笔纵横进锋。点划猛厉神迈,虽情趣欠浓,然笔有所本,谐不伤雅。徽宗大观钱又因其铸造精美、钱文秀美而享有盛誉,因此在当时被人当作仿铸的“蓝本”是不足为奇的。从拓片上看,此钱确有宋元风格,钱文也颇有些米书的韵味。由于属于临时行用的地方铸币,在铸造技术上自然不及宋徽宗大观通宝来得精整了。但因这种俗称“米书大观”的金元时期铸币传世极稀,又因其特殊性质,自然也深受古钱收藏家的钟爱。
        由于元朝时民间仍流通先朝各钱,其中包括宋朝的大观通宝钱,米芾又是大观年间人,铸此大观通宝恰到妙处。这类大观通宝有多种版别,笼统定为后铸类。日本钱谱称之为“省观”的一种,即“观”字少一点划。这种元代所铸,沿称“米书”的大观通宝,留传至今已为数不多。



              2007年4月19日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3楼 发表于2011-11-26 19:25:02

    继续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4楼 发表于2011-11-27 21:58:26

    没有喜欢的?

    离线 zmhuana
    禁止发言
    好评
    0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5
    最后登录
    2021-04-11
    5楼 发表于2011-11-27 22:00:33
    该用户已被禁言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6楼 发表于2011-11-28 20:06:54

    呵呵!喜欢,就是价高。
    6500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7楼 发表于2011-11-29 20:34:21

    继续

    离线 盛泉堂
    三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24-06-10
    8楼 发表于2011-12-01 19:46:38

    dd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