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8966
主题
57598
帖子
7.6万
积分
1窖藏多 2与其他莽钱一起出 3都有 4出土数量比大泉少得多,规模不一定。 5不知道
20
197
237
我是咸阳地,本地,比较多,小饼多,大饼少,品都不好
875
5473
7223
浙江也有出。我看是私铸钱。
409
1788
2606
饼货泉应该是王莽后期的产物,后期多出泥范类,饼泉6-8克的字迹还能清楚,这个推测是中期,后期超过10克,精品甚少,铜制含杂很多,形成原因肯定和当时经济有关,
297
1814
2408
饼子 很难看
669
5262
6612
楼上这枚在饼货泉了已经算精的了。饼货泉的规律似乎是“小饼精,大饼粗,越大越粗”。 综合楼上各层泉友的信息,饼货泉的流通范围比想象的要广,不单遍及陕西各地,在安徽甚至浙江也有出,所以很难说是一种仅限局部流通的地方性货币。 联想到王莽最后一种虚值大钱——货布,重量相当于4~5枚货泉,当25文,虽和它的前辈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相比,已经算是很厚道了,但估计还是不受市场欢迎的,没坚持10年(天凤元年——新莽亡)就停用了。 最后,货币的价格还是实现了向价值的回归,而一枚青铜货币价值的直接体现就是它的重量。于是出现了饼货泉这种最“真材实料”的大钱。随机抽取了手头上的一枚双连饼,重量达到44克,约合11枚五铢钱,当时市场购买力应该是比较大的。 13楼朋友提到饼货泉“铜制含杂很多”,我看倒未必。实测4枚各式货饼(大型、小型、面四决、双联),无一含铁,铜色紫红,正是纯铜的色泽。传说中有铁饼或铜包铁饼,未见。 其实,在重量决定价值的时代,百姓关心的并不是钱币铸造得有多么漂亮,多么有观赏价值,而是关心它含多少铜、铜的成色足不足。正如黄金制品,不管是金条、金币还是金首饰,只要是同等重量的千足金,价值差别是不大的。 在市场厌弃了一次又一次的“货币改革”,百姓厌弃了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后,王莽的货币政策被迫回归理性。但市场上业已存在的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货币尚无法强行终止流通,且彼此之间也难以换算(如小泉直一和货泉的关系,大泉五十和货泉的关系)。实际上,即使到了东汉后期,墓葬中仍经常发现货泉和大泉五十,说明这两种钱币并没有随着新莽政权结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沿用了很久。百姓看重的不是钱币上写的文字,而是其所含的铜,于是“上秤称重”成为决定价值最简单的方式,就像买菜一样。 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用“以一当多”的大钱。饼货泉的出现未必是政府发起、自上而下的,也有可能是各地自发铸造,并在政府的默许下自由流通,因此没有统一的规格,铸造也较为粗劣,赶不上“上林三官”的水平,但它作为新莽一朝的末代大钱,成为绚丽多彩的莽币文化最后的绝唱。
358
6955
7671
关注。。。
10
1407
1427
请探讨一下为什么小点的饼子精,大的铸造粗?
243
2915
3401
古代铜和货币其实概念并不象我们现在这样明显,铜本来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就象我们看待黄金是一样的,有时一块不成形的铜块同样可以充当货币的职能,在<中国钱币>上就刊登过饼形半两钱,应该比这饼货泉还要早,我想这些饼形货币出现在社会动荡,货币崩溃的时期.
2402
30623
3.5万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