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 转到
    查看 2328 | 回复 16

    二两重的大银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小方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9-05
    最后登录
    2021-04-10
    10楼 发表于2005-05-16 17:38:00

    没有银号!

    离线 铁扇子
    荣誉会员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7
    注册时间
    2002-12-01
    最后登录
    2023-10-25
    11楼 发表于2005-05-16 20:52:00

    一点情趣都没有,根据形状开玩笑说是银元就要文字和银号。

    离线 乐在其中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5-09
    最后登录
    2021-04-27
    12楼 发表于2005-05-16 21:35:00

    铁老师发的肯定是好东西。[s:02]

    离线 铁扇子
    荣誉会员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7
    注册时间
    2002-12-01
    最后登录
    2023-10-25
    13楼 发表于2005-05-17 18:46:00

    出于蜀地,不知乐泉斋主能否提供什么信息?

    离线 sc_xyz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2-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14楼 发表于2005-05-19 01:16:00

    以下是引用铁扇子在2005-5-14 22:34:53的发言:
    200551422343930597.jpg

    多年前,曾见过类似银饼,当时有人认为或早于宋。可否请钱老师讲讲此物的出土情况以及作为唐(或稍晚)官铸税银的推断依据?
       以下是自己知道的关于唐代采取货币税收的一点资料,或许对研究官铸银两有些许帮助。
       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唐朝初定租、庸、调法。武德七年( 公元624 年) 四月,颁布了“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据丁征税”,每丁每年交纳谷物2石,叫作“租”;交纳绢2丈、绵3两,叫作“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徭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作“庸”。可以说,在实行租庸调法的时期,赋税形态为实物和劳役。因此,这一时期似不应出现大量的用于赋税的货币(包括银两)。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受到破坏,租庸调法难以推行,于是宰相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资产为宗的“两税法”,不分土户、客户、农民、商人,一律按资产的多少征税。两税法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按土地面积摊征斛斗(实物),并按户等高下摊征税钱。由此,国家的赋税形态由实物劳役转化为钱、物均收,特别是货币形式的工商税在国家赋税中的比重大幅增加,导致唐朝的社会经济由“钱轻货重”演变为“钱重货轻”。这种形势下,国家大量铸造货币(包括银两)用于赋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由此推测,如果此银饼为政府铸造且用于赋税,则应是在公元780年之后。并且,这种形态一直向后延续一个历史时期,直到银饼演变为其它形式(如银铤···)。

    离线 王永喜
    实名认证
    好评
    17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8-21
    最后登录
    2024-05-20
    15楼 发表于2005-05-19 03:16:00

    学习

    离线 铁扇子
    荣誉会员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7
    注册时间
    2002-12-01
    最后登录
    2023-10-25
    16楼 发表于2005-05-19 16:16:00

    我对银币一无所知,是听卖主说的,又问了陶贝女士,了解到以前发现过类似的有唐朝的,比此类厚重,还有带后唐年款的。
    下面是我自己的胡说八道:这次见到的这批十余枚大小相差很多,说明它们来源不一;都没有年款和重量,标明它们可能不需要在流通领域和结算过程中发挥作用,严格说不是货币。所以我认为可能是取自一家一户的纳金,这些散碎银子上缴府库后为便于保管和运输需要熔化为大锭,所以无需啰里吧嗦的费劲八拉的在一二两重的银饼上打戳记,因为银子很粘,不易冷加工。还有元宝银锭上的戳记一是为了起到支付作用和结算作用时的信用和便利,二是标明用途、来源,便于统计管理。以上话只是外行说说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9 8:19:13编辑过]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