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收藏有两枚宋代的钱,都是中秋的题材:一枚是一女子在焚香拜月,小小香几上,一柱香已经燃烧过半;月儿在薄云中忽隐忽现,静中有动;背面是五男二女,各执玩具玩耍。 一枚是亭台、香几焚香、彩云明月;背面一位母亲坐在椅上,身前身后有八个孩童在戏耍。两枚钱都描写了天下太平的祥和气象。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旧时,仲秋之夜拜月、赏月的习俗十分流行。月亮升起时,人们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挂上月光?儿,月光?上印制的是一个类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称作太阳星君,下面还有一小兔;然后摆上供品,供品有月饼、西瓜及其他一些水果,还要特别供上一捆青豆,是喂兔儿爷的。兔儿爷是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大小不等,有的骑虎,有的站立,中秋节儿童多买作玩具。布置完后,烧香礼拜。因为月属阴,所以拜月的多是妇女,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这是北京的习俗,北方民间大抵如此。
中秋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这两枚宋钱上刻画了一千多年前人们的拜月风俗,是弥足珍贵的。
祝各位泉友中秋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