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16楼夕月于2011-09-11 08:06发表的 回 10楼(博山小刀) 的帖子 :
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方法,刚铸出来的钱不可能带刀痕,肯定是后加工的,或许存在某些工具,而且带刀痕的钱只是存在与某些版别,很多版别没有刀痕。
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万历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开铸“万历通宝”,此钱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万历通宝钱由两京及全国各省为铸行,两京铸金背、火漆,其它各地只许铸镟边。万历二十年援助朝鲜对抗日本侵略战争开始后,开支递增数十倍,但收入却减少近一半。明朝政府应对的办法就是铸钱,以补充财政收入。万历二十年以前,全国铸钱局只有六十座钱炉,到二十年时增加到一百座炉,三十年时,户部等机构新开二百五十座钱炉,应天府也添一百炉,一年便增加三百五十炉,本来户部只管纸钞,工部管铸钱。此时宝钞已停,户部改铸钱,此事一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起炉铸钱,一时全国有多少钱炉就无法统计了。由于铸量明显增加,而铜材又缺乏,铜价上涨,许多临时官炉无利可图,开炉不久即关门大吉,工人们无以为生,便自行私铸,他们铸的有的不比官铸的差,有的则很粗劣,当时私钱名称很多,像歪脖、尖脚、胖头等等,流传很广,至崇祯时仍存,现存的也有。
这是我找到的资料 请兄看看 要是一个个加工加刀 当时没有机器 一个钱的价值还不如工匠工钱哈 所以这样大批量铸钱 一定铸出来就是这样 不过万历带刀痕 多见工版大样 福建版等 河南出土带刀痕很少 说明是铸造问题 每个炉铸造出来钱不太一样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