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69
主题
1665
帖子
1812
积分
钱币背星月纹早在两汉时期就已有之,特别到了唐朝,星月纹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钱币星月纹成为铸钱普遍现象,而此一直延续到北宋,直到清钱还依然保留了它的痕迹。不同时期,其星月纹形状各异,多的随手可得,少的廖若星辰,价格自然不菲。本人入行玩钱几年,现在主玩崇重,曾经上手接触过不少重宝星月纹饰的实物,今结合所接触过的实物,配以图片,以供诸位共同讨论。 引用别人的话“对星月纹的认识,不是一个新生的问题,很早就有专家和泉友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代表印记和炉记,认为星月纹的不同形状、不同位置,代表着当朝钱局和铸地、或者炉记,并无其他含义,这一说法以现当代钱币专家居多。对于这种说法个人认为应该是依据唐朝会昌开元背铸地钱局的说法推理而来,所形成的一种共识。二是代表着一种装饰艺术,钱币的星月纹是一种写实表现,也一种装饰艺术。古人把“天圆地方”之说融进了方孔圆钱,认为钱之方孔喻地,钱之圆形喻天,在这“天地”之间(即在地张部分),铸造些星星月亮,是为写实。所以在古钱面背偶铸星月纹(有的还铸日纹“0”)是一种象征性的写实手法,意在表明天地间有日月星辰,并祈此钱如日月经天,似星辰永驻而已。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祈求幸福安康的一种寓意表现,正如我们现在流通的纸币一样,是一种装饰,如果硬将其牵强地解作“印记炉记”,似乎都是不大确切。” 个人看法,就北宋崇宁重宝而言,在繁杂的版别体系中,其星月纹在钱币铸造中也依然得到了延续,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恰当。就标准的判断来讲,其要求要比唐时期的纹饰要严格的多,规矩的多,特别是对流铜,甲痕等一些无意纹饰进行了剔除;就版式而言,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版式,比如较为常见的立点宝背左月,降宝面星等,较为珍稀的广郭背右月和短宝背上星等等,而且其中不乏铸造精美之品,形成北宋崇宁年间钱币铸造特有的风景线。现将这几年陆续收藏的重宝星月纹饰展现出来,以供诸位欣赏和交流。本人收藏精力有限,有遗漏的,也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欢迎诸位拍砖跟图,以期共同完善重宝星月纹饰版别!!!!!!
跟俩星
跟个面星的
16002
21085
5.3万
强大!
信誉较好(2014-3-25提升)
2470
24900
3万
精彩
105
13985
1.4万
跟一个支持下。 重宝里还有些背纹陆续发现,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身份证已确认:姚强 浙江省绍兴市
另外有个现象,似乎背星月等纹饰的,都是直径偏小的中小样。
36
1855
1933
学习了。不过图中厚度单位标错了,应为厘米。
13
1419
1445
hao
669
5262
6612
手头也有一枚,同1图,锈色也很接近,就不上图了。 有关月纹的来历,本人有个大胆的假设,可能是源自西域。众所周知,盛唐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的加深,唐人对外来事物,尤其是胡人带来的西域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这一时期的很多器物,包括唐三彩、铜镜及著名的何家村宝藏等,艺术风格呈现出极其浓郁的西域色彩,而远离了本土汉文化的传统。其中,波斯文化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上图是波斯萨珊银币,年代大约为初唐甚至更早,这种银币在唐代墓葬及窖藏里也屡有出土。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带有清晰的星月纹,即所谓的“月孕星”。 唐代钱币上月纹的出现,大致始自武则天时期,到玄宗时期达到极盛。而这段时期,恰巧是波斯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期。当时的铸币机构迎合“时尚”,从波斯钱币上“借来”月纹这种富有美感的图案,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