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普同志所编《中国古钱目录》载有一枚唐朝乾元重宝白铜母钱拓图,据说是当前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同书还载有一枚乾元重宝背下俯月的母钱拓图,以此证明了中国铸币开始采用翻砂铸造的新工艺。乾元重宝始铸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直到唐后期仍有铸造,而唐朝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开始仍采用刻制钱范铸造,自中唐以后,也就是与乾元母钱出现的同时,逐渐采用翻砂铸造,而开元母钱却一直未能发现,成为一个历史之迷。本人有幸在自己的藏品中发现了一枚厚重的白铜开元,文字精整,很有可能是一枚雕母,还发现一枚与《中国古钱目录》中相同的乾元重宝背下俯月的母钱,并在同一坑中找到了相应的子钱,现将相关数据测录如下:
外径 厚度 内穿 重量 材质
开元通宝 雕母 24.6 1.75 6.2 4.29 白铜
子钱 24.4 1.4 6.15 3.82 青铜
乾元重宝 母钱 23.8 1.4~1.5 6.8~7 3.5 青铜
子钱 23.6 1.3~1.4 6.6~6.7 3.32 青铜
(注:长度单位为毫米,重量为克)
开元母钱较厚重,文字清晰,外园有沿园周方向的刻痕,通字走车与甬字的下部没有完全分开,开字的井中也不清利,好象是一枚没有雕完的雕母,或因工艺需要而有意留下的。较同一款式的普通铸币厚重的多,用其翻出母钱后经进一步修整再投入铸币使用。乾元母钱两面都有磨损痕迹,尤其背部磨损严重,说明其经多次使用,因磨损严重而被淘汰,流入普通币行列,如此开元雕母能成立,则是唐朝中期开始翻砂铸币的又一证据,其意义重大。
在本人收藏的钱币中还发现一枚非金属材质的草书淳化元宝,初步判断应属雕母,还有一枚真书淳化元宝母钱,并都找到了相应的子钱,现将有关数据测录如下:
外径 厚度 内穿 重量 材质
草书淳化元宝 雕母 24.8 1.8 4.8 4.3 非金属
子钱 24 1.2 5.2 2.7 青铜
真书淳化元宝 母钱 24.8 1.3 5.5 3.71 青铜
子钱 24.4 1.1 5.6 3.29 青铜
(注:长度单位为毫米,重量为克)
草书淳化元宝雕母为棕红色,擦不出金属光泽,比重较大,非金属材料,按当时情况应为红木一类,材质较硬的木材。因在北方干旱地区与其它铜币一起罐藏而得以保存至今。表面还粘有一层铜锈约0.2毫米厚,所以雕母实际重量应在3.8克左右,内郭较宽,与子钱尺寸相比,除铸造收缩量外还有一定加工余量,这就为翻出母钱后进一步修整留有余地。如此判断成立,说明唐宋时期翻砂铸币的雕母已使用了非金属材质,自然不如金属材料的雕母保存长久,尤其在潮湿地区更不易保存,这也正是唐宋时期钱币雕母发现极少的原因。宋朝年号变化频繁,铸币版别烦杂,母钱更新较快,使用非金属材料做雕母,适应了这种情况,它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能及时满足大量铸币的需要。
真书淳化元宝母钱两面都有磨损,尤其背部磨损严重,说明其经过长时间使用,而面部仍然文字精整清晰,在大量普通铸币中特别显眼。按现有发现和记载,在宋钱中铁母较多见,而铜母发现的较少,实际上是铜母与普通铜钱材质相同,又经使用磨损,不好辨认,而铁母由铁铸成,与铜钱极易区别容易辨认。铜钱的母钱与子钱材质相同,且都是翻铸而成,本质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再加上母钱经过长期使用严重磨损,与其初做母时已面目全非了,所以当它不能再作为母钱使用,被淘汰为普通钱币后又参加了市场流通,所以要求母钱十全十美显然不太可能,当然未经使用,或者使用次数较少的母钱,品相自然不同。至于雕母因其使用材质不同,以及加工工艺为雕刻而成,翻铸母钱使用次数有限,自然与普通钱币大不一样,容易辨认。
以上意见正确与否请专家指正。
附:正面照片图
背面照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