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流通镍币制于何时?近代史上清政府曾为解决银辅币不足曾委托过英国明翰造币厂代制过龙纹镍币,但史料透露,这仅是一枚因故不能上市流通的样币,从真正流通意义上来说,我国最早的流通镍币是1909年德华银行在青岛发行的“大德国宝”伍分、一角镍质辅币。
大德国宝”发行背景是1897年(清光绪五年),德国垂诞英法列强在华丰盛利益,德国以传天主教为名,渗透到我国山东胶州湾,占地霸产盘剥百姓,拐骗人口虐死婴儿使山东百姓饱受灾难,1897年11月1日忍无可忍的山东百姓愤起反抗,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这就是近代史上知名的“曹州教案”。德国政府以此找到侵略我国的借口,悍然派舰占据胶州湾,迫于德国压力,清政府被迫与德签订租地、赔款、开放矿山开采权等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从此山东胶东半岛实际成了德国殖民地。为了保障德殖民利益,条约规定中国内地货物进出德国租借地海关署须纳税,1909年德国侵华金融机构--设于上海的德华银行总部授权青岛分行发行伍分、壹角币名为“大德国宝”镍质辅币,此币直径分别为1.9厘米和3.6厘米。
此币奇特之处是融中德两国制币风格为一体,币正面是完全中国币式,圈内为汉文“大德国宝”,币上边铭青岛地名,币下边铭“每二十枚当大洋壹元”与“每十枚当大洋壹元”左右两边分别为伍分或壹角字样。币背完全是德国币式,正中是与德国本土货币一样的法兰克福皇冠雄鹰徽章,边环铭德文“DEUTSCH KIAUTSCHOU GEBIET”即德华银行行名和1909年制币期。
“大德国宝”镍币流通因其时限租借地内流通所以数量较少,存世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