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1] [upload=2] 明钱收藏及价格浅议
笔者喜欢东拉西扯地谈古泉,可是很少谈明钱,一则是实在搞不明白明朝钱币为什么如此稀少:据史书或者钱书记载,明时铜荒,铸钱值不抵价,于是鲜铸;另有书记录,清入关后遍收明钱销毁,遂存世量大减云云,似乎都有些道理,抑或兼而有之?不过拿不准不敢妄断;二则明钱中不同年号多寡悬殊,无论版别、数量、计值、纪地及其它标记等亦大相径庭,或多种多样,或独此一种,或根本绝迹,如洪武(包括前期大中)通宝不仅开创“通宝”先河,再无“元宝”称呼,是忌讳朱元璋之元,更回避元朝之元之故也,而且起动全国各地钱局铸造各种计值和纪地钱币,名目繁多,版别复杂,更是少见,然而自此后却嘎然而止,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乃至万历诸年号,却多成了小平一家天下,其间大钱虽有记载却寥若晨星,不,应当说是凤毛麟角,笔者见识短浅,至今尚未识其中几枚庐山真面目,至于明早中期的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等年号,干脆连小平钱也不再发行,对于其中奥妙,故更不敢妄言也。
鉴于此,笔者未敢涉足明钱,虽少有收藏却未能接近稀少品的诸多年号钱币,唯明朝后期天启、崇祯似乎恢复了乃祖之风,甚至在钱币版别的变化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崇祯通宝的种类繁多、变化万千、错综复杂,天启通宝的版别更加规范,小平的版别按照背星月、计重、纪地等诸多变化,版别多,铸量也大,折二简单一些,版别比崇祯通宝也相对要少得多,相比之下似乎天启的特点偏重于规范,尤其大钱,而崇祯的特点则偏重于繁杂,多在小平钱。这样一来,实际上明朝钱币的格局便形成了两头多、中间少的情况,即明朝早期“大中”、“洪武”与后期“天启”、“崇祯”数量相对大,版别也多,而自“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至“万历”,及天启时补铸“泰昌”等,多为小平钱,稀见大钱,数量也渐少与价格也渐高,目前所见“隆庆通宝”美品在市场上已经超过500元了,目前除了“永乐通宝”自南海出水数量较大外,其它已渐有消耗的趋势,尤其“泰昌”、“嘉靖”、“宣德”诸品,今后的升值空间确实很大。
众所周知,明朝自永乐后出现严重的铜荒,有前人研究结论:明时铜产量远远落后于货币铸造需求,铜价昂贵,铸钱得不偿失,因而明钱铸量甚少,及至万历才有转机;又有记载:清入关后曾熔大量明钱,复铸清钱云云。总之一句话:明钱本来就少,所以至今存世量相对于其它古钱币,要少得多。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大约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历来明钱鲜于与其它北宋钱币、清钱币为伍,很少在大堆里挑选,或者说成批量交易,近年来虽“永乐通宝”常有小量交易,价格也很低,但是往往机率很小,很快就被认购了,其它如“隆庆”、“泰昌”、“嘉靖”等,包括诸多版别明钱,更加成为众人追逐的宠儿。
笔者曾盛赞明天启大钱,实在是因为此类大钱本身存在着许多收藏、欣赏和研究的优势,远观落落大方,近玩精美异常,版别各异,文字遒劲,缘穿挺拔,包浆老到,自然具有领爱好者收藏与欣赏的资本,而更多的明钱就因为数量稀少、版别简单,却完全可以弥补一个朝代的钱币空缺,了解一个时期的钱币铸造、文字及届时的经济特点,肯定更会引起爱好者的注意,同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也肯定会有大幅度升值,收藏者会有极其丰厚的回报。
恐怕没什么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