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在铸造出来以后,遇冷迅速氧化发乌,“赤仄”的意思就是把毛边用冷加工方式打直,露出青铜本来的颜色。
锺官铸造的当五钱因铜色偏红,因此打去边后露“赤”,如镶嵌一般,因此才叫“赤仄五珠”。
为什么要“赤仄”?原因很简单,防盗磨,保重量。
以后“赤仄”这个词被一直沿用了下来,指代那些被打去边的钱,比如宋《会辑要》在形容徽宗新钱时,仍用“赤仄乌背”。可见“赤仄”这个词在历史上的意思一直都是很清晰的,就是“打边”。
我觉得“赤仄五铢”这个词是有狭义和广义概念的,狭义概念专指“武帝锺官当五钱”,广义就是指代“打边五铢”。
“武帝锺官当五钱”的发行是中央削弱地方铸币权的重要手段,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其与郡国钱太过类似,尤其是流通久了以后,“赤仄”特征逐渐消失,就更加难以辨识了。
“武帝锺官当五钱”的研究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最好是有直接的证据出土,否则一切都是推论,不是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