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来西安后,如果周日有空闲我就会去八仙庵逛逛,也是为了散散心。我只去旧书摊看看,由于经济比较紧张,就不打算购买任何泉品了,主要是去淘一些旧书。收获一些好的资料也是不错的,知识用时方恨少。我相继收获了几本《金泉钱币》杂志,此杂志流通范围很有限,主要在西安多见,也算做陕西特产吧。看过后感觉内容很好,此书不局限于钱币内容、市场行情和公司产品的介绍,还有关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和企业经营之道的一些文章,相互结合,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读起来不枯燥。于是逛书摊见有自己没看过的《金泉钱币》就购买,两年下来,收集不少(见图)。
后来听说金泉倒闭了,有些惋惜,除了阅读《金泉钱币》以外,我对该公司经营情况和董事长王刚也关注起来。在园地我见过2篇关于西安金泉公司的帖子,泉友们也是众说纷纭,我读了几篇相关文章,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有不当,请知情者指出。
金泉公司失败的原因(个人观点):
1.资金链断裂。
只要做生意,保持企业的现金流对于任何企业,包括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金泉那时号称有12亿总资产,却拿不出300万诉讼资金。(为那家公司担保,人家卷钱跑了,金泉来背黑锅,这只是一个导火线。)金泉的钱哪去了?10亿枚古钱币占用了一部分现金流,金泉大厦又占用了一部分现金流,还有四个博物馆的开销(没有门票收入),再加上日常庞大的开销,金泉的现金流已经很枯竭了,所以“担保门”事件就成了压垮金泉的最后一根稻草。
2.混乱的管理。
我看《金泉钱币》杂志感觉公司挺重视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的,没想到金泉的管理很糟糕,企业不给职工上“三险一金”,员工没有归属感。高层任人唯亲,中饱私囊。《金泉钱币》中经常看到王总带着员工们游山玩水,举办各种活动,貌似公司很人性化。公司的管理模式照搬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来实践。综上所述:生搬硬套,奖惩不明。只知皮毛,不求甚解,才是金泉管理混乱的根本。
3.研发和营销方面的落后。
金泉的产品主要为书册样式,缺乏创新性,客户买来主要为了送礼,所以说有新意,有品位,有档次,有面子很重要。再有一点产品定价过高,主要面向高端,决定了受众面过窄,老百姓想买套观赏太贵,商务送礼又能卖出多少?又能消耗多少古钱?10亿枚古钱变现不了,成了死钱。应该把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分成高中低三档,分别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方式实行销售,尽快回笼部分现金。
4.公司高层决策失误。
王总从事这项事业,有一定的投机性。初胜过后,盲目相信经验,摊子铺得太大。到最后把希望压在了上市上,太多的非可控的因素,增加了太多的风险。
5.团队经验不足。
做强一个产品,经营一个大企业,和做小企业不同,上了一定规模,过硬的团队很重要,他们扩张的太快了,团队又很年轻没有经历多少历练,显得力不从心,应付不过来,导致研发,营销,市场预测,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细分,顾客反馈等方面出现问题。
金泉公司的一些成就:
1.金泉钱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钱币博物馆,并被接收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这在中国民营博物馆也是第一家。
2.深度挖掘钱币文化的内涵,为钱币营销提供新思路。
3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
4.珍品众多。(如:武阳三孔布、明代五十两金锭、咸丰福局大清一百,此泉号称清钱之王。)
5.“金泉钱币”---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钱币行业第一个注册商标。
看到金泉钱币(1998~2005)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不知为何让我联想起了北洋水师(1888~1895)---曾是亚洲最大的舰队,她们都仅仅存在了7年,当我感叹她们曾经辉煌的同时,又一想有时两样牛马不相干的事物就这样有趣的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一个事物,不管她是国家,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公正的看待她,经过用心分析与思考,思其过,警示自己;学其优,完善自己。任何的抱怨叹气、冷嘲热讽、幸灾乐祸都是无用。不管怎样,都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吧---金泉钱币。
---清淡
---10.07.27于西安
P·S:附笔者收藏的部分关于金泉钱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