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转到
    查看 3165 | 回复 27

    青铜铸币铭文特点与鉴定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楼 发表于2004-11-24 09:09:00

    钱币投资十大秘诀

    一、明白你的喜好。钱币种类和板块有数10种,其中某些种类专项投资,将有更稳妥的投资回报。选择哪一种钱币投资,要根据你的偏爱和喜好。同时,对其他种类的钱币适当收藏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多把握机会的能力。
      二、目前钱币投资市场的主体是金属流通纪念币,这是热点板块,也是变现性最好的板块,因此,对于初学者,流通纪念币是投资首选。其次是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

      三、品相是钱币价格的决定因素,一枚全品相的钱币和一枚下品的钱币,价格可能相差100倍。

      四、书上和报刊上广告的标价都是按照全品相钱币的价值标价,市场上出售的大多不是全品相钱币,因此价格比标价低,初入道的投资者按照书上的标价对照,以为买到了便宜货,其实非也。

      五、对于民国币、边币、古钱币、早期银币、外币或其他价值较高的钱币的投资,一定要循序渐进,从价低的开始,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学习课程,以免买到价格和价值不符的品种,或者买到伪品。对于以上种类中不了解的钱币,千万不要贸然投资。

      六、各类钱币都已出现大量假币,投资之前要多读书,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仅仅靠读书是不能成为假币克星的,还需要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和知识。读书的同时,要多对照实物向行家请教,而经验也是最好的老师。

      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而实现增值的目的是要卖出去。有些钱币有很高的收藏投资价值,但它的价格过于昂贵,只有顶尖的收藏家才收藏它,所以变现性极差。笔者一位朋友,买了一批国外博物馆流出的国宝级珍贵钱币,价值连城,但因为是外国钱币,出手却极难。因此,冷门的贵重钱币只适合作长线投资品种,不能期待一买到它就能卖掉。

      八、钱币市场和邮市一样,也有高潮和低谷,1996年到1997年是中国钱币市场的高潮,至今一直是低谷。低谷孕育着生机,现在介入钱币市场,会有丰厚回报。而一旦这个市场暴涨过火,进入疯狂,则要果断出手,获利了结,以待跌下去了再买。很多人只买不卖,这是收藏者行为,不是投资行为,则要另当别论。

      九、一般来说,收藏品市场新兴品种获利空间更大,如早期购买猴票和红楼梦票的,在刚发行的时候购买大多是底部价。钱币市场也是一样,在老品种和新品种中,投资者应更加关注有潜力的新兴品种。
      那么,哪些品种是钱币中有潜力的新品种呢?首选是金银币。金银币一般要数百元到数千元,价格是有些昂贵,但它本身就有含金量,物有所值。如果将它的价格与一些数百元数千元的邮票比较,投资者在心理上邮票只不过一张纸,而金银币的价值摆在那里,一旦这种心理得到渗透流行,金银币将有重大机会。再说,现在看来金银币是贵了点,回首看看梅兰芳小型张,当时2元一张也是很贵的,而现在涨了1万倍还有人买,现在的金银币1000多元一枚显贵,但要看到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后就不算贵了,涨10倍1万多元也会被人们接受。金银币板块中,5盎司的方形彩银币最具有投资价值。

      十、投资系列钱币有更高的收藏投资价值,也更易于在拍卖会上成交。如投资一版人民币大全套、投资新疆红钱大全套、投资彩银币系列大全、投资辛亥革命时期发行的银币系列大全、投资分币大全等等,系列钱币不宜拆散出手。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楼 发表于2004-11-25 07:43:00

    古玩修复

    古玩修复概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的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有宫殿、寺庙、石窟、遗址等,馆藏文物方面有金属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凡此种种,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和结晶,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残崩,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 文物修复技术以我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它的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 (贾文忠 文物修复与复制)      文物修复业发展史 据资料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史于春秋时期,在,均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摹前人字画等伪作之事,到北宋时期已极为盛行,尤以仿造青铜器繁多,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作工也比宋代低劣。但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仿制,并仿制一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它的式样颇多,非常精美,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并逐渐形成了四大派别,古董商称其为: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宫造办处的”歪嘴于“(称为清宫艺人八怪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出宫在清宫附近从事古器修复为生,并收有七个弟子,如张文普、贡茂林、张书林、王德山、等他们在抗战时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后并进入了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物修复人员。苏州派: 苏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业的基地,清末民国年间、以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仿古的铜器名匠名扬海内外,为今“南派”代表,现在文物修复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等为“南派”之源。 潍坊派:主在形成于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清末民国颇具规模。西安派驻:西安是仿古作伪的地区,在具器物上伪刻铭纹便始于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和嶷眼张等著名工匠。 文物修复的规定 文物修复工作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除文物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标本的残缺部分,其目的是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防止附着有害物继续危害文物藏品。 并且文物修复要根据历史的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改动原物面貌,复原部分要求做到与其部分相仿, 对每件所要求修复的文物,都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分别处理,反对以不成熟的技术随便地使用在珍贵的藏品上,在进行修复时,首先要确定原制品材料类别,性能及其损坏情况,先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然后制定修复方案,修复用料要尽可能与原物一致,并尽量采用原制作方法和工序。 文物复制的原则 1,统一管理 文物复制是一种特殊商品的生产,它的生产应由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文物部门为主进行,同时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销售。 2,严格把关 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对被复制的文物进行认真研究,严格把关,对文物的复制,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3,复制文物要保证真品的安全 文物的复制与临摹,都必须在保证文物绝对安全和不损伤其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进行,都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保证质量 复制文物必须保证质量,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文物复制工作,复制作品的尺寸大小,外形色泽,所用原料方面,都要做到与原物基本相同,从而达到逼真的程度,并应以少而精为原则。 5,复制文物应该标明复制品经区别真赝 所有文物的复制品均应一律按照国家规定,在隐蔽部位除标明文物的年代、出土地点,时间外,还须标明复制单位、编号等。专业文物修复人员需要的工具及设备 专业文物修复人员需要的工具及设备 (一)金属、陶瓷、石器类文物修复与复制常用工具和设备 1,锤类:各号钢锤 2,钳类:大中小台钳、各号克丝钳、各类型钳子, 3,砧子:大中小砧子 4,钻类:大小台钻、手枪钻、手摇钻 5,剪子:大中小铁剪子、布剪、纸剪 6,烙铁:各号烙铁头、长钳夹烙铁、各号电烙铁 7,锉:各种钢锉、木锉 8,钢锯: 9,镊类:手拿镊子、大中小钢镊子、竹镊子 10,刀子:大中小刻刀、刮刀 11,尺类:大中小规矩尺、规矩、三角尺、盒尺、折尺 12,各种錾子 13,各种雕塑用刀、调色刀 14,各种刷子: 骨把牙刷、油刷、钢刷、铜刷 15,各种毛笔 16,各种容器:盆、碗、盘、盅、瓶、桶、大中小铜臼研钵、砚台 17,各种砂纸 18,铸造工具:翻沙木模、坩锅、铁钓、铁锹;蜡料搅拌机、蜡桶、化蜡锅、涂料 桶、硬化槽、焙烧炉、抱钳、压蜡枪、捅条、鼓风机、石棉围裙、手套、护袜、劳保皮鞋 19,镏金工具:棕栓、镏金框、棕刷、磨炭、瓷盘、棉花、轧子 20,无级变速砂轮、台式砂轮、角磨机 21,天平、大小秤 22,主要设备:自动恒温烘干箱、牙钻、空气压缩机、恒温恒湿箱、超声波结牙机、清洗机、冰箱 23, 照像设备 24,各类粘合剂 25,各类化学药品 26,各类颜色 27,石膏等辅助材料 (二)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专用工具、材料 1,裱画案、晾贴板墙、晾架、晾杆 2,裁刀、剪子、针锥、镊子 3,裁板、裁尺、量尺 4,启子、骨刀、蜡板、砑石 5,排笔、排刷 6,浆刷、隔护 7,辅助工具、水盆、碗 8,宣纸、锦、绫、绢 9,天地杆、轴头、轴片 10,铜吊圈、钢绳、丝带、骨别子 11,浆糊、明矾、骨胶、墨汁及国画颜料 (三)传拓用工具 1,上水笔 2,打刷、平刷、大小长柄刷子 3,长竹镊子、小镊子 4,蜡和油泥 5,扑子 6,木签、木锤与毡垫 7,捣墨器、砚台、白芨 (四)文物修复常用化学药品试剂 1,金属类:硝酸、硫酸、柠檬酸、磷酸、六偏磷酸钠、乙二胺四乙酸、倍半碳酸钠 、苯并三氮唑、氧化银、过氧化氢、聚乙稀醇缩丁醛、三甲树脂、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乙烯树脂 2,石质类:甲基烯酸酯、环氧树脂、尼龙材料、有机硅树脂、氟碳树脂、氢氧化钠一尿素等 3,竹、木、漆器类:甲醇、异丙醇、乙醇、丙酮、三氯丙酮、聚醋酸乙烯酯 4,纺织文物类:双氧水、乙醚、丙酮、四氯化碳、苯、甲苯、草酸 5,壁画:四氯乙烯、可溶性尼龙酒精、氨水、甲苯、二甲苯、聚甲基丙烯甲乙 酯、丙烯酸乳液。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2楼 发表于2004-11-25 23:46:00

    古钱币除锈五法

    一般来说,古钱上的锈色能增加古钱的观赏价值,给人美感,还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熏但是对于那些影响钱币本身质地或观赏性的锈蚀是一定要除去的。下面介绍5种方法:

      醋泡法。将古钱洗净,置于一小碟中,倒入少许食用醋,过24小时后取出,用小刷子刷去残锈。

      热水浸泡法。有时古钱会被一层浮土所覆盖,但总是洗不掉?熏可先将古钱放入碗中,将温度80℃至90℃的热水倒入碗中,5分钟后将钱取出,用小刷子刷清钱纹及币身。

      干刷法。选大号油画笔一枝,将笔头上的棕毛剪至离根部仅有0.5厘米至0.7厘米,握住油画笔根部均匀地刷,要注意用力,否则效果不佳,后再用清水洗净即可。

      加热法。用火加热钱币,但必须加一个承接器皿(如锅等金属容器),最好加一些清水,一般旺火加热三四分钟后,取出用冷湿毛巾捂住,锈便会自然脱落。绝对不能把锈蚀严重的钱体用加热法除锈,否则脆弱的钱体会支离破碎。

      刀刮法。使用此法要注意轻重适度,对名贵古钱还是慎用此法为妙。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楼 发表于2004-11-26 19:54:00

    纸币珍藏与护理

    收藏纸币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珍藏和护理。如果珍藏护理不当,不仅会导致纸币藏品品相降低或毁损,同时还将使收藏者蒙受无法弥补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为确保纸币在珍藏过程中品相完好无损,必须注意以下五防:
       一、防霉变。防止霉变的关键在于防潮,据专家分析,纸币存放的最佳室内温度是18℃至20℃,最佳湿度是50%至60%。因此,在清理纸币时,尽量不要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进行。旧纸币一般较新纸币更易发霉,一旦发霉,可用质地柔软的纸或布轻轻擦拭,对霉变严重的纸币可将其浸泡在鲜牛奶中,加少量盐,一小时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再用吸水纸吸干,在略潮湿时将纸币放平夹在空白本子中,压上重物使之自然阴干。
       二、防折污。纸币最好装在特制的透明薄膜袋内后,再装入集币册中。对于有轻度软折的纸币,平整地放在书中,压上重物,几天后就会平整。而有明显硬折的纸币,其票面一般较脏,可将其放入水中泡10分钟至20分钟,然后取出放于两张吸水纸间,用玻璃压紧,干后皱迹即除。用薄棉质纸印的纸币,忌用水洗,因易损伤票面,使其模糊不清。对于不平整的纸币,忌用电熨斗烫平,因易损伤纸币。有的收藏者用高锰酸钾稀释液清洗有折污的纸币,这种处理方法当时会使纸币变得干净,但过一段时间后,纸币就会褪色、变色。还有的用透明胶带粘在折裂的纸币背面,时间长了以后,透明胶带会变黄、发硬,也会损坏票面。
       由于纸币会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脏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根据脏污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纸币上染有红墨水时,可将纸币放入溶有少许酒精的米汤里浸泡10分钟,污痕即除;当纸币染有黑墨水时,将纸币放入溶有精盐的温水中浸泡约15分钟。若墨迹难除,可在盐水中加少许牛奶,并加热到30℃至40℃,墨迹便可除掉;当纸币染有指纹或其他灰土污垢时,可用脱脂棉球蘸少许肥皂水轻擦污垢处,边擦边变换棉球方向,直至污垢全除;当纸币上有印油等油渍时,用棉花蘸少许汽油或酒精不断地变换方向轻轻擦洗,洗净后放在吸水纸上吸干即可;当纸币上有蜡迹时,可把纸币放在两张吸水纸间,用电熨斗在上面熨一下,污迹可除;当纸币不慎沾上泥水时,先轻擦,再将其夹入宣纸中吸干,等干燥后用橡皮擦去泥污即可。
       三、防虫蛀。避免虫蛀的关键是保持纸币的干燥与通风。对于长期保存的纸币应定期翻阅,既可起到通风作用,又能检查纸币是否有变化。对于被虫蛀的纸币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鼠咬,尤其是鼠害严重的地区,更应当注意此点。这就要求纸币保存时不要与报刊、书籍等纸制品或棉布制品放在一起,一是预防火灾,二是防止成为老鼠的美餐。
       四、防褪色。防止纸币褪色的关键是避免纸币在阳光下曝晒。纸币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保存以后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褪色,这与纸张和油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纸币忌用碱性、酸性液体清洗,否则会导致褪色,纸币一旦褪色,常无法弥补。
       五、防火灾。注意防火尤其重要。一般来讲,纸币保存要远离火源、电源,也不要和易燃易爆物品放在一起,这样,一旦发生火灾,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抢救,最好是保存在保险柜中。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楼 发表于2004-11-27 09:02:00

    如何鉴定银元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因其铸工精湛、币材良好、版别丰富、颇受藏家青睐,市场价格也因此一直坚挺,一些造假者把目光投向了银元。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称重量。一般真银元的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色为88%则定为真币。
      定成色。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色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色不高。观其颜色,成色在92%以上的银元,其颜色基本不变。成色在90%的其颜色为肤黄或呈浅褐色。成色为80%左右,其色泽呈黑褐色。成色为70%左右的,呈淡绿色。成色为50%左右的,则会呈深绿色。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币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重量总在20克上下。
      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色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色磨去,锡质的青灰色;铝质的为青黑色,质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于银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磨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装、无磨损,钱体又无包浆的高档银币可判定为假币。
      摘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楼 发表于2004-11-28 06:11:00

    表金古钱的辨识

    表金工艺的划分
      1.鎏(镏)金工艺:用金子装饰器物的一种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再用玛瑙轧光,全部工序一般需要重复三次。
      2.蘸金工艺:把物体在已溶解在水银(汞)或三水(一份浓硝酸和三份浓盐酸的混合物)中的金液里,蘸一下就拿出来。这是最简捷的一种表金方法。
      3.泥金工艺:把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涂饰在器物的表面。
      4.镀金工艺: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金子附着到金属或别的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金。
      5.贴金工艺:在器物上贴上金箔。
      6.包金工艺:用薄金叶包在金属器物的外面。
      本文所述的表金类古钱,是因镀金、贴金、包金钱币的实物极难见到,故多泛指鎏金、蘸金、泥金的工艺。
      中国的一些手工艺发展,似乎是一个由盛变衰、由精到粗、由有到无的逐渐演变过程。特别是一些浪费资源、财力、人力、时间的手工工艺(如鎏金工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地被一些更省时、省力的工艺(如蘸金工艺)取而代之。
      王莽时期不切实际的“错金”工艺(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出花纹或文字),据说今已失传。
      当然,如今的电动机械工艺,或许已经超越了古代的一些手工制作,有不少古代就已失传的工艺制作技术,也相继被发掘和恢复。如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的烧制成功等。
      中国钱币博物馆,也于1993年重铸了一枚直径140毫米,厚7.5毫米的“太平天国背圣宝”黄铜鎏(镏)金大钱,其工艺之精湛,金层之耀眼,不言而喻。此钱,恐是任何一枚再精致的鎏金古钱也难以比拟。

      金与铜的区别
      1.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金是储量相当少的贵重金属,呈金黄色。它的原子量为196.96,密度为19.3克/立方厘米,熔点1063℃。金的硬度低,质地软,其延展性和可塑性非常好。
      金的化学稳定性相当高,只溶于汞和三水;耐高温、抗腐蚀,在空气和水中不起任何变化。具有极强的抗变色能力。所以常被用在装饰工艺中。
      2.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铜(一般指红铜)是粉红色的金属。在空气和水中不太稳定,受潮湿、二氧化碳及硫气体的影响,易生氧化膜、硫化物和碱式碳酸铜。密度8.9克/立方厘米,熔点1080℃。
      青铜:铜、锡、铅等的合金。青灰色或灰黄色。各朝代古钱的金属成分不尽相同。齐刀的成分为:铜69.17、锡10.03、铅16.2;唐开元:铜61.02、锡7.08、铅29.43;宋元:铜74.42、锡1.49、铅11;顺治钱金属含量为:铜65.75、锌24.15、锡0.10;乾隆钱的金属含量为:铜56.81、锌35.19、锡0.03。
      白铜:铜和镍的合金。颜色银白。
      黄铜:铜和锌的合金。黄色。
      3.金与铜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更会导致表金类古钱的金层很容易脱落。金的比重要比铜的比重高出一倍多,采用化学手段对古钱实施的表金法,并不能真正使金、铜二层永远地咬合成统一的一体,所以,只有极少数或未行用的表金钱币能够保留全品相至今。
      不仅如此,笔者见过几尊鎏金的铜佛像,这些厚重、敦实的信仰物品,从不会有像“鎏金”古钱那样地行用、流通、磨损,然而铜像的表面鎏金层,依然是残金余鎏,斑驳陆离。
      从彩图版的《中国通史》中所能见到的一些铜器鎏金者,多半仍然是金少铜多,相间辉映历史的沧桑变迁尽在其中。

      表金类古钱的辨识
      1.金钱与表金钱的区别
      鉴于金的属性所致,战国时期的楚国郢爰金版、汉代金饼、金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金钱、宋朝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等,这些金钱含金量多在95%左右,只因各朝代铸造金钱的其他金属含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色,除此之外,它们至今仍金光夺目,层色如新。
      中国历代的表金类古钱币,是稍逊于古代金银货币的又一特殊品种。这类古钱,备受历代泉藏家所重视,而其历史行用之属性及辨识方法,却少有论著者,故至今仍有难解其谜之处,这也更加深了表金钱的神秘感和研究性。
      有泉友载文称:“对‘鎏金’钱做试验,即用一枚纯金戒指和一枚‘鎏金’钱各在同一鹅卵石上划一下,然后再用竹签蘸一点硝酸,分别点在戒指与‘鎏金’钱的划处,便立见分晓。如是金,鹅卵石上的金色不变;如是铜,鹅卵石上的划处会显出铜绿一片,几分钟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一试验方法无可非议。只是金钱与“鎏金”存在着质的区别。试验者借用金戒指,恰恰替代了古金钱之含金量。而古代鎏(或蘸)表金钱币表面的金,是太微不足道的几粒金元素,犹如股股霞光点缀,可望而摸不着。这种表层的金色,也只能是肉眼(有的只是勉强)能够看得出来而已。笔者曾见到一枚“鎏金”天策府宝铜钱,纵然是选用该钱表面表金多的地方在试金石上一划,所划之迹仍是铜而非金。因为它的表面只有一点即过、一带即失、一擦即逝的“几粒”金“分子”而已。能划出金色者,那是含金的金钱,或包金、贴金表层厚的钱币。笔者在枣阳市金银首饰厂(金兰集团),做过光谱试验,把薄表金类金光迷离的古钱币,放在电子扫描镜下,同样测不出金象来。这种专为测定金、银含量的透视镜,对表面鎏蘸金残迹的铜质钱币,不起作用。因为它们金的“成色”太微妙,有千分之几或者更少。
      我们别只是把书面上的所谓“鎏金”工艺(最少三道工序)概念,熟记于心,照本索钱,这样,固然难求“标准”“鎏金”钱。历经沧桑、饱受风霜雪雨而行用至终的古代钱币,“鎏金”者能保留几片“洒”金残迹已经很不错了。太苛求品相完好的表金钱,能有几遇?
      2.历代各种表金钱辨识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海贝,这些易品交换的中介物,具备了价值标准和行用支付的货币职能。到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用金、银、铜及铜包金而制造的金属贝。其中,铜包金的贝币,几千年来古金已熟旧,却少有锈色。因为这种工艺是用薄金叶包在铜芯的外面,这再薄的金叶,也要比表面只剩几许金云的鎏、蘸金残留厚得多。若用这包金贝作划、验,定然会“金光满道”。所以,这包金贝与后来的表金钱,也有质的不同。
      书面上的“鎏金”字样并不是“精美无比金层满身”的代名词。在实际的收藏活动中,这种所谓的“鎏金”钱,到底何种才称职,不可妄断。因为绝大多数表层有块状金黄的钱币,根本不是用“三道”工艺所操作,重复三次的“鎏金”工艺,仅做出如此模样?
    只把全品相的金层者称为“鎏金”,而只剩少许的金残迹的古钱,就不算表金钱,显然不公平。
      前《鎏金》文隋五铢泥金钱,从照片上看似金鎏满身,无缝可“袭”,实际上,用60倍筒式放大镜,仍能清楚地看到该钱体实物表层有不同程度脱金现象。虽然极难得的是这一枚钱的表金较厚,能看出层次来,虽然它当时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精致。
      由于照片是摄影作品,再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恐也赶不上真钱实物的清晰度。金属的反光(特别是下文的清钱)极强,再加上摄影时的太阳光,致使的唐代开元通宝表金钱也是通体耀眼。实际上它也只是一枚表金几乎脱落殆尽的品相极差的钱币。品相上好的“鎏金”开元,在西安曾以400元价格成交。
      从淳化元宝金钱及不少表金钱币中,发现北宋的黄金色彩比较暗淡。孙仲江先生的《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载一大观通宝折三铁钱铜样,从照片上基本看不出金色来。愚文的元丰通宝、宣和样钱的“鎏金”品相,极难得见。手头还有两枚熙宁小平表金钱的出土品,其表层金色,均灰暗深沉,但金层上是并无锈色的。历经几千年的土咬、水淹或人手接触而永不退色者,肯定是金子(当然还要看其密度),因为金子具有良好的抗变色能力,铜没有这特点。由赵立仁等编著的《中国金银古钱币》一书中,所录的“鎏金”钱币不少。其中宋代的表金古钱,标价仅50元人民币,可见宋代的这类钱币已开始多了起来。
      明清古钱“鎏金”者的辨识,反而要困难一些。因为这些钱距今年代较近,再加上这时期的大量钱币,多采用黄铜铸造,而黄铜与黄金,在色彩上有相似之处,这就给初学者,甚至是老玩儿家,带来了新难题。
      对于是不是表金钱,真正的藏家和玩家,是一眼便识的。至于是否有人会化验,或光谱测试,我想,没有必要。因为,近似于“洒金”的这类古钱表面,化验和测定几乎没有。再者,我们每次的收藏活动,不可能处处带着电子镜或化学药品,或带着“大师”!从关于金、银、铜及鎏金钱币的著、录彩图里多看,多练眼,再与长期的收藏实践相结合,便能一眼分辨出黄金与黄铜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稳赢不殆。
      辨识黄铜表金钱的关键,首先要了解金与铜的比重区别,本身色彩区别,及在各种自然状态中的变化区别等因素,根据金的密度高,而铜的密度低的物理特征,能一眼识别它们。紧凑结晶(金):表面结体密集,光线柔和,金光夺目者,肯定是金(或金之残留),而且往往结体越密,含金量越高;较松散结构者铜:金属结构疏松,光线泛白黄,有包浆或浅锈者,定为黄铜。这些表金钱上的金与明清黄铜钱虽然同在一钱体上,但不少金层脱落的地方,必然会出现与金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程度的锈层。没有锈,但表过金的这类钱,仍然用放大镜可直接看出黄铜与黄金的区别来。如乾隆通宝的“通”字后外缘,依然能从照片上分辨出那片片的淡黄色铜质来。虽然这是一枚“百里挑一”的品相上好的表金钱币。
      3.各种锈层表金钱的区别
      出水品表金钱
      断章取义是“文革”之后的遗症。愚前《鎏金》文从未说过“一次”就挑选一百多枚鎏金钱。有泉友据此而臆断,“一次就挑出那么多”,是“不可能的”。笔者每个双休日必在襄阳、枣阳、随州、南阳等古玩市场上练眼,有几十位的钱币藏家或爱好者和商人的信息,对周边地区的钱币动态,可说是了如指掌。从6万多枚出水古钱币中,只挑出了100多枚带表金残迹的,并不算多。虽是陆陆续续地挑选,纵然是一次挑出也无可大惊小怪,虽然收时每枚仅5至8角钱不等。收藏要靠眼力和机遇,外加胆识。有眼力无机遇,干着急;有机遇却无眼力和胆识,“有眼不识金”将错失良机。
      这6万多枚古钱币出水时,虽然“新”如初铸,但并非个个都金光灿灿,绝大部分的钱币周身布满了水锈,有黑褐色包浆及暗红色、咖啡色和淡黄色附着物等。这些看上去似乎很薄一层的多种色彩的凝结斑块,其实并不容易把它们除去。这就是铜的属性所致:在空气或水中易生氧化膜、硫化物或碱式碳酸铜等。而笔者所获的这些至今依然有“光彩照人”与众不同的金黄色,断然是金层无疑。只有金才具有极强的抗变色能力,才不会随外界环境所变化,强酸强碱也无奈何。虽然其表金也只是薄薄的一层而已。希望泉友们一定要珍视这些古钱币。
      有称“入水千年而金光灿灿,熠熠发光,如同新铸的一样,我处随处可见”。笔者未见实物,不敢妄断。希望朋友们别把“如同新铸的一样”铜金属光泽,错看成“金”光了。关键是要了解金与黄铜的密度差。黄铜黄要比金黄淡。是水锈长时间凝结的彩色斑块还是金子本身的永不变色的晶体等。乾隆钱距今只二三百年,入水的铜钱就能变成金?!没有表金的铜,入水万年也不可能表面金化;是金子的,入水千载也不会变成铜。
    出土品表金钱
      出土品鎏、蘸金古钱,与出水品有截然的不同。出土的铜古钱,一般会硬绿满身,而表面曾经鎏、蘸过金者,由于土的咬蚀渗入能力更强(有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之分),土层也能随钱体结成硬块,甚至是彩色结晶体。因此,这类钱出土后的清洗,一定要小心,不要采取硬除锈的办法,那会造成更严重的金层脱落。当然,硬绿锈和土黄锈之外的金层未掉之处,仍然会金色迷离,惹人偏爱。
      宣和通宝,便是一枚标准的出土“鎏金”钱。那斑驳的锈层,与醒目的金色,相映成趣。这枚钱,通过近千年的时间考验,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金与铜,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金黄!该钱,是笔者叔辈的忘年之交、书法家密家珍先生的藏品之一。

      传世品表金钱
      中国古代很少用黄金直接作为货币来行用。主要的易货通用还是方孔圆钱。小宗的交易有一文、百文、千文(一贯)等。大宗的贸易行用银锭。因此,一些手工艺中采用的错金银铜器、描金器皿等,均显出黄金的珍贵性及耐久性。能见到的一些鎏金铜像,有的也只是剩下一些鎏金残迹而已,然而个个珍贵异常。在方孔圆钱上,装饰一些微不足道的金子,是借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宝贵地位,用来宣染时代的金融、经济、文化、艺术等色彩的一种政治手段。带有一些表金残迹的古钱,并不是多么神秘,处处留心,终有所获。传世表金钱的辨识,相比来说会更不容易。由于这类传世钱币行用得更厉害,千百年来的人手摩挲,带穿绳串,车运马载过程中的相互摩擦等,已使本来就不是统一整体的表金钱币的表面金层,更加寥寥无几。君不见,大名誉品——熟生坑天策府宝“鎏金”钱的正、背二轮上,已经少有金表迹的存在了,但这枚钱,由于历时较长,青铜内层会越来越旧,而不变的金色与铜的反差,时间越长越强烈,所以此钱一眼便识。然而,近代的古钱,增加了我们辨别传世表金钱的难度,所以一般泉友是不敢确定的。若传世的清钱,又是黄铜,其表面纵有表金也与其内黄铜差别微弱,没炼就“火眼金睛”,怎敢问津。
      如果君有心,就会发觉愚前《鎏金》文照片中的“那一大堆”(其实只近百枚而已)皆因水泡沙压若“出水芙蓉”般而有未流通行用的粗糙感的钱币中,就有一枚表金的传世品“康熙罗汉钱”,与众表金钱不同:这枚钱因传世而光滑无比。传世的黑漆古,无法全部掩饰钱体表面曾有的表金色;块状的金黄,无不在表现着金的生命力。
      残留再少的金色,也足以证明其表层曾经表过金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楼 发表于2004-11-30 06:20:00

    银币真伪鉴别

    随着集币热的不断升温,在一些较大的钱币交易市场上和银行的门市收兑业务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银币。为使投资银币者掌握一般的鉴别常识,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铜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铜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铜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砂版银币:这种银币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
      洗版银币: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币,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银币: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作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至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高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惟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和迹缝,是否留有刻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
      掌握了以上方法和技巧,收藏和投资早期银币就不会误入歧途,收藏者和投资者也就不人因为上当受骗而受经济上的损失了。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7楼 发表于2004-12-01 03:29:00

    民国纸币鉴别有诀窍

    民国初,我国曾使用大清银行纸币加字,因有飞龙图案,故称大龙票,面值有1元、5元、10元、100元,但未正式流通,存世量稀少。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命财政部设计交通银行新钞,上端是交叉五色旗,下为奔驰的火车,面值有5角、1元、5元、10元4种,按颜色可分为8个品种。
       中国银行曾发行一种李鸿章头像大清纸币,加字“中国银行”,年号为民国元年,面值有1元、5元、10元3种,签字分各种版别,并各有不同。民国元年,孙中山曾在南京发行过赭色1元、蓝色5元的中国银行纸币。
       中国银行发行的袁世凯头像纸币,更是经历了一番曲折。民国三年,由造币局负责,报财政部批准,委托美国钞票公司设计印刷。1915年,钞票印好后装船运回,在日本海域意外沉没,虽打捞出一部分,但已经无法使用,只好销毁,可能未有存世者。
       民国纸币品种较多,现将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伪钞是用较简单的机械或半手工由多块油印版套印而成,故其套色或重叠或混沌。
       二、剪切、拼挖、涂改钞票做成伪钞。关金2000圆是发现最多的一种纸币,加字“凭票即付、上海”,将中央印钞厂改成美国钞票公司,还有直接印刷伪币的。使用放大镜极易区分。
       三、彩色复印机问世后,电脑彩打、电子制版、照像制版技术也随之出现,造假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更增加了识别假币的难度。但造假者一般都是伪造现行流通币,所以民国时期的珍稀纸币,尚未发现大量赝品。
       四、伪钞大多使用道林纸、胶版纸、光面纸,纸质较粗。旧票有时会软塌,纸中无水印暗记,使用的是非专用油墨。
       民国时,中国银行发行的黄帝、黎元洪、廖仲恺等像的纸币,都是珍品。在“中国嘉德2000春季拍卖会”上,“黎元洪像中国银行兑换券印样全组”,在多位收藏者和金融机构参与的争夺战中以42.9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近代单套纸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8楼 发表于2004-12-03 03:44:00

    古钱币的书法轶闻

    古钱币上的文字和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古钱背后都深藏着动人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币均为素背(钱币背面无文字),正面只有简单的文字。而且,各国都使用本国文字,钱币书法不能统一。此时钱文大多是大篆,母钱大多为就范刻成,字画复杂,书文质朴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它反映出远古时期书法艺术还在原始启蒙阶段。
      秦朝统一文字后,铸造了秦半两、汉半两、五铢钱等,都一律采用简化小篆,钱文相对端庄秀丽。这些钱使用期长达700多年,堪称我国的“长寿钱”,对汉字的规范和发展起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其后才有隶书、草书、楷书出现,各具风格的文字都真实而详尽地记录在古钱币上,构成了气象万千的风格。
      西汉王莽先后对铸币业进行四次大的改变,几乎导致整个货币的崩溃。但是,他几次铸造的币形态各异,钱文多用“悬针篆”,如公元14年所铸的“货布”,字体狭长,笔画纤细工整,状若悬针,显得方润古雅而又奇特。
      南北朝时期,北周通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钱,钱文采用“王筋篆”,笔画浑厚有力,婉圆流畅,被称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隶、篆两种钱文,均为欧阳询所书。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钱文书法家,湖南长沙人。他所书写的“开元通宝”钱文,体形介于汉隶与谬篆之间,用笔刻厉劲险,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后人誉为“草里惊蛇”、“云间发电”,备受书法爱好者、古币收藏者的宠爱。
      钱文书法艺术的创作,最发达的是两宋。在北宋100多年的历史中,钱文书法更是独树一帜。北宋钱文上,真、草、隶、篆、行、瘦金等体无所不有。“淳化通宝”、“至道通宝”是宋太宗赵灵三体通宝。而宋徽宗赵佶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是自己创造的瘦金体,字体铁线银钩,在方寸之内游刃自如,于隽秀俊逸之中显出从容不迫之感,在我国书法艺术上自成一体。
      清朝书画名家戴熙所书钱文“咸丰通宝”、“咸丰重宝”近似瘦金体,骨秀格清,虽略显方正呆滞,但依然有创新之处。
      历代众多书法名家书写的钱文,还有不少轶闻趣事。如“开元通宝”背面的一弯月形指甲掐痕,据说是李渊妻子所作。大唐初定,高祖决定废“五铢钱”,发行新货币。钱样制成,送到李渊处审定,他随手把钱样交给身边的皇后,皇后不知道钱样是黄蜡做成,就顺手用指甲在钱背后轻轻一戳,结果留下一弯指甲痕。按此样铸的钱上就留有皇后的指甲印。民间百姓称有弯月形的“开元通宝”为贵妃钱,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为“太平天国”四字,其中“国”字中间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则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
      南朝战火不断,百姓民不聊生。579年,永定皇帝铸造钱币,书写钱文者为了讽刺朝廷的腐败,有一枚“大货六铢”钱币,使“六”字像一个人,弯腰俯首而泣,形象十分痛苦。皇帝一看大发脾气,下令将此批钱币全部回收,不得再铸,书写钱文者遭到斩首。
      中国古钱币无论种类、内容都十分丰富,铸造精细、绚丽多姿,那一枚枚绿锈斑斑的古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Crystal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19楼 发表于2004-12-04 06:36:00

    历代货币(二)

    刀币类货币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a、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b、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c、越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布币类货币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最初的布币酷似劳动工具铲,原始而厚重。后期的布币逐渐减轻亦薄小。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
    圜钱类货币战国时期的周、魏、赵、韩、秦等国铸币。它是由纺轮或璧环演变而来,呈圆形圆孔。至战国中期以后,秦国把圆孔改为方孔。进而,齐、燕地区出现了方孔圆钱。
    其它货币南方的楚国在货币铸造上独辟蹊径,与别国不同,共铸了四类货币:蚁鼻






    郢 爰
    公元前475-211年造钱、黄金爰金币、银布币、釿布币。
      蚁鼻钱为仿龟形或仿贝形铜质货币。其品种有:、、、空壳、合背、、、、、忻、、、、、 等近20个。主要出土于楚国境内,现为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以及邻近的山东、陕西等省。它是楚货币中最小的货币。
      楚国的黄金铸币共有无文和有文两大类:有文者分方戳和圆戳二种。方






    银空首布
    公元前475-211年造戳者有郢爰、陈爰、专锾、、爰;圆戳者有、。出土最多的为安徽省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县、寿县、五河县、江苏的盱眙县。
      楚国的银布币为空首和实首两类。以往在古书中从未发现有关银布币的记载






    银实首布
    公元前475-211年造,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了十八枚,其中只有一枚空首布,其余皆为实首布。它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银布币。
      楚国的釿布币有大小两类,其形状有别于三晋地区的布币,特征是钱体狭长缩腰。大布面文殊布当釿(亦有释沛钱当釿),背文十货,意为此一枚大布可当十枚蚁鼻钱使用。小布面文四钱,背文当釿,意为四枚小布当一枚大布。
      越国有无货币史书无记载,以前亦无出土报导先例。近年在浙江省境内的绍兴等地多次出土铜戈器,数量很大,地域均在古越国版图内。依此分析,这种戈体薄小、轻重悬殊的微型戈不具备实用戈的条件,亦不为冥器,鉴此,此类戈应为越国的货币--戈币。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