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州 发 现 “大 泉 五 朱” 钱
刘 建 平
大泉五朱较少见,但也有谱录记载。如上海朱卓鹏,马传德合编《钱币漫话》中,另卫月望先生就写过《凉城发现的‘大泉五铢’》 一文。记录前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发现了两枚‘大泉五铢’ 钱,(肃庆阳市也发现一枚)。文中大泉五铢大形,直径25.5毫米, 孔径9.5毫米, 大小与汊武帝“五铢” 和王莽的一种“大泉五十” 钱相同。卫老在文中记述“------大泉五铢钱,有记录说:一种为直经一寸七分,重一两,穿孔的四角有斜出的直线。一种是两面都有四角斜线和钱背穿上有一圆点,穿下一弯形朝上。又有一种是用比较厚重的‘大泉五十’ 刮去十字,另外剪取五铢的铢字补上去的------”。 卫老文中提到:有人说大泉五铢是三国时东吴孙权所用三等钱中最小的。这二枚“大泉五铢”钱发现在内蒙古, 如果说这种钱是东吴所铸, 则其流通区域当在鼎足而立的范围之内。但吴国的辖境与阴山脚下的内蒙古途隔千里,而且中间还隔着魏国的疆土,故认为吴钱流入内蒙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卫老最后认为:这种钱是在23年王莽倒台后,其所铸的贬值减重的“大泉五十” 钱,已失去其法律上的强迫性,不能再以一个当五十个来使用之后,刘秀虽已上台执政,但还没有在40年正式铸造其建武“五铢” 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之内,某地铸钱场所利用武帝“五铢”和王莽“大泉五十”两种钱为模范, 铸造而成“大泉五铢” 钱,它是当时某地区的正式流通货币。这个说法是值得我们重视------
今在湖州府庙古玩市场有拾荒者售卖几百枚捡到的六朝古钱,内夹有一枚大泉五百,二枚大泉当千,均为集币爱好者挑买去。而几百枚普通五铢及六朝五铢一时无人要,本人见到尽数购回,内中挑出“大泉五朱”二枚,此泉和《钱币漫话》上卫月望先生谈的大泉五铢文字风格均不同,为小形钱,且铢字简写成朱。经查《古泉汇》,《古今钱略》等书,未见此式。在丁福保前辈《古钱大辞典》上编185页载有“大泉五铢” 二式,却注明都系伪品。惟戴足斋(葆庭)有一枚大泉五铢,附载于丁老另一著述《历代古钱图说》21页无考品类中。马定祥先生批注: 所见大泉五十者,“铢” 字上凸有“十” 者。如按马氏所言,以“五铢”改压成“大泉五十” 者存世颇多,可戴氏所藏,并非马氏述及者. 马氏所述大泉五铢更接近于卫月望先生所述的凉城发现的大泉五铢风格.
我拜读卫月望先生的文章,又将所得“大泉五朱” 把玩良久,忽有所悟。我认为凉城发现的“大泉五铢” 明显北方风格,卫月望先生考证推断无误。而湖州发现的“大泉五朱” 小钱正是三国吴国所铸几等钱中最小的面值,就现在出土发现看孙吴钱应分为六等:大泉五千、大泉二千、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五十和大泉五朱。估计孙吴初铸五铢,又铸“大泉五十”。 由于蜀汉于建兴十二三年(234---235年)实行币制改革,铸造2克重的“直百” 钱。这种“直百五铢”, 重不过五铢的三倍,作价则百倍。孙吴一因担心货币流向蜀汉,二因战争开支浩大,经济难以维持,就在嘉禾五年(236年)造“大泉五百”。 在赤乌元年(238年)又铸“大泉当千”, 另又铸“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 为了货币配套,及大家易于识别,六等钱式均冠以“大泉”。 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由于铸量较大,史有载记,比较常见,大家都知道。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由于出土发现已被广大集藏者认同,而孙吴“大泉五十”随着研究深入,已揭开神秘的面纱。但就是孙吴“大泉五朱”却还是让人捉摸不透。而今天湖州发现的小钱“大泉五朱” 铜质类似孙吴大泉,文字完全是“大泉五百” 文字风格,整枚钱的风格气韵也相同,且和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同时发现,发现地湖州在三国时属于孙吴统治区。所以我认为这枚钱为孙吴六等钱中的一种。大泉五千、二千面额过高,出不久即废,存世极罕。而孙吴“大泉五朱”,估计面额过低,在大面额货币五百、当千风行中获利很小,且有前朝五铢参与流通使用,所以此小钱“大泉五朱”铸后即废,故不为人所知。今天湖州发现的大泉五朱,为探讨三国东吴钱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证据。


刘 建 平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