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探讨
原先上网偶然来《古泉园地》浏览,觉得这个阵地办得比较好,于是产生了和朋友交流经验、建立友谊的想法。通过20多天的浏览,确实觉得这里有许多学识、经验、藏品丰富的泉友。但是,交流中也产生了一些感想,在此和大家探讨。
其实,就这枚《高昌吉利》以及在隋唐钱币版块上挂的《第一重四量》是我在集币近20年中保留已有相当时间的两品。并在和一些圈内泉友及甘肃博物馆有关朋友鉴定下,认为是较好的两枚泉品(真伪自有公论)。当然,本人计算机技术不是太熟练,刚开始时,也是比较随便地拿了几个钱币、杂件,拍成图片试着制作、上传,主要目的在于学习方法、熟悉环境。之所以产生一些看法,也是在看了许多其他泉友上传的图片之后,由此有了以下感觉和认识想进行交流探讨。
我觉得经验交流、真伪辨别当然是百家争鸣最好。然而,对一些泉友,以下现象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呢:一是“跟风现象”。比如见到一枚钱品图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加以对比、研究,而是看前几人怎么评价,于是人云亦云,好就好到底,差就差到天,这个现象还真不少。我倒认为评价一枚泉品,不论好坏还真需要从形体、风格、特征等诸多方面说出一些观点来,正所谓以理服人。二是“追崇现象”,即:对一些不太常见、品种较为稀少的钱币,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心理,也就是认为这些泉品,不应该是普通人所应该得到的,似乎“阳春白雪”才配欣赏芭蕾,“下里巴人”只能哼吟粗野小调。写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有一位泉友将一枚“定居通宝”图片上传到了辽宋版快,先不说地方对错,但评价总体是讥讽多于探讨。其实,“定居通宝”不过就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民间铸品,尽管较为稀少,况且还被一些泉界专家、前辈列为“无考品”,也算不上币中重品,也就用不着群起挞伐。三是“普遍现象”,即:对真品的认识似乎就该是锈迹班驳、遍体泥土、满目创痍。那么还有一些传世品、保存条件、环境较好的钱币,就未必是这个样子。而且不同的人收集、保存钱币也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喜欢在不破坏品相的前提下,简单处理浮锈、泥土,然后存放;有些人则喜欢保持原貌,甚至连钱体上的泥土也原封不动。所以,因人而宜。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探讨交流中,我们还应该在知识传播、经验互补、相互提高、去伪存真、建立友情等方面再多用一点心,呵护《古泉园地》这个平台,并使之成为连接我们心灵与友谊的桥梁。
以上是一些在探讨交流中的偶发感想,就当是和朋友们在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