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段N次母的资料如下,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编一二八页:“盛冈藩虽命源六于短期限内铜成多量铜山钱....因栗林钱座未有精炼设备,故仍用粗铜与锡及其他金属混合试铸,铸成之钱极其粗恶.....初欲先铸钱母....不得以将铸成者择其中较佳者磨光,作为钱母,虽云钱母,仍极粗恶,决不能与原母比。由此等钱母所铸成之钱,又择其比较佳者,制成钱母,如此数次,始得钱母数十枚。用此铸钱后,铸出之钱,大小不等,穿之成贯,但见犬牙交错,无法改善,故暂停止铸造,此第一期钱........铜山钱大小不一,故磨光外轮亦极费力,非逐枚磨光不可.....照所费劳力及费用计算,每枚作五六百文用,仍收支不相偿。”
从这段倭国铸钱的资料来看,N次母的采用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缺乏铸造经验+母钱数量不够),但效果极差,铸成之钱形制粗恶,大小错出,也不利于打磨,最后还成了赔本生意,不得不停止铸造。就清钱而言,大多数官铸钱外轮都打磨得不错,如果是采用母钱翻母钱的方法,势必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而且清钱铸造量通常很大,这样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再者,在已有较成熟的铸钱工艺情况下,绝无重新捡起N次母这样落后的工艺的道理,从经济上来看,N次母的采用也无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个人觉得,手工翻砂铸造即使是同批次的钱币也有精有粗,所以母钱有美有丑也是正常的事情,如同同胞兄弟能力境遇各有不同,但辈分上还是平起平坐的。N次母的提法,一来可以把漂亮的母钱说成一次母卖个好价钱,二来部分精美子钱搞一搞也能说成是X次母升升值,故而这个提法一直有人使用,倒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