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1 转到
    查看 146631 | 回复 304

    钱币入门知识专用帖,请大家帮助多发一些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楼主 发表于2004-08-04 18:59:00

    古钱名词解释

      钱
      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即“鎛 ”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
      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
      钱的正面之简称。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
      又称钱身地张。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
      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
      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窄缘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
      穿
      即钱中之孔眼。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古时又称“好”。习惯简称“孔”、“眼”。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孔方兄
      秦后各钱均为方孔,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孔方兄”。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钱神论》,其中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句。
      广穿
      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花穿
      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内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四决纹
      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穿廓呈“ ”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四出纹
      旧书“四出文”。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纹”。古币中出现“四出”、“四决”纹者以五铢钱为多。
      星号
      旧称“星文 ( 纹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 ) 曰“星号”。其位置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为多。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汉五铢钱面穿孔上下时见半粒星号,谓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号”亦可称“日纹”,如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之背可见“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月纹
      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月纹上弯成“ ”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变化不一。
      云纹
      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云纹较为优美如“ ”状称“祥云”,形态似飞鸟如“ ”曰“瑞雀”。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
      水波纹
      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
      钱文
      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背文
      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重文
      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致使钱文出现错移、交叉,使二字现出四字、四字变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称“复文”、“重筑”。如“五铢”平行迭现双“五”双“铢”,或交叉出现两个“五铢”等,均谓“重文”。
      传形
      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直读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旧谱称“对读”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
      旋读
      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读犹如时针之旋转曰“旋读”。如宋“祥符元宝”必旋读,如直读便成“祥元符宝”而使人诧异。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可能取“元”与“圆”相通意。
      顺读
      亦称“横读”。指“半两”、“五铢”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左为顺势,故谓“顺读”。
      环读
      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大篆
      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 音宙 ) 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秦以前所有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
      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 书法家 )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悬针篆
      小篆的一种变体。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如新莽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玉筋篆
      小篆的一种。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 篆”。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 篆。 九叠篆 篆书之一种。多见于印章刻写。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称“九叠”乃指其多。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宝”可见九叠篆钱文,宋元宝钞上亦常见之。
      隶书
      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初为官府衙门文书──隶进行记录的文字,遂称之“隶书”。虽出现于汉魏,但广泛用于钱文却从唐“开元通宝”始。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半为隶书。 八分书隶书之别称。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为与汉代有波折的隶书相区别,遂将汉隶称“八分书”。“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散”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故旧谱释开元、乾元等钱文“字八分”,即为隶书意。
      真书
      又称“楷书”。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如元“至大通宝”、明“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或谓“铁线书”。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三体书
      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浅铸的三种钱,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如宋太宗手书之“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面文,俗称“三体书”钱。
      御书钱
      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御书钱”。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淳化元宝”,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等,均为“御书钱”所书文字又俗称“御笔”。
      左挑
      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 ”状的为“左挑”。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 ”状者为“右挑”。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缩水
      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 钱文中建字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 ”字,即称“点建”。南宋“建炎通宝”中即有“点建”钱。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故甚希罕。
      隐起文
      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如“嗣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聚头
      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如八卦钱等。
      并脚
      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并脚”。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
      倒书
      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接廓
      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离廓
      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之“离廓”。
      寄廓
      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11:01:58编辑过]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1楼 发表于2004-08-04 19:02:00

      年号钱
      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   国号钱
      面文铸有国号的钱。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国号年号钱 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记重钱
      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记值钱
      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黄 ( 当 ) 千”,三国刘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   记年钱
      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如南宋“淳熙元宝”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钱系从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   记地钱
      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自唐“会昌开元”背铸“京”、“洛”、“荆”、“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宝”背“陕”钱、明“洪武通宝”背“渐”、“豫”、“北平”等,莫不为记地钱。   记监钱
      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如南宋“乾道元宝”铁钱背“同”字即记舒州同安监,淳熙元宝背“春”字为记蕲州蕲春监,“绍熙通宝”背“汉”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亦有记监兼记年的,如“庆元通宝”背“春三”,即为蕲春监、庆元三年铸。   合背钱
      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如“崇宁通宝”钱背亦铸“崇宁通宝”四字,看来仿佛两枚崇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横书现象,均系浇铸时合范有误所致。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宝”、背“天启通宝”,称“异号合背钱”。   合面钱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亦系制作有误所致。如“乾隆通宝”中有面、背均铸满文“宝泉”者即为合面钱。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货泉”中,即有两面光板之无文合面钱。   合号钱
      面文无“通宝”二字而出现两个交叉的年号,如“泰昌天启”四字,此等集两个年号于一钱者,谓之“合号钱”。   剪边钱
      亦称“剪轮钱”。为盗铜而剪去边廓的小钱。传世以东汉“五铢”为多见,故称“剪边五铢”。   磨廓钱
      亦称“磨边钱”。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以西汉“五铢”为多见,故称“磨边五铢”。   延环钱
      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 环钱。 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对文钱
      被錾去延环后留下的钱心叫“对文钱”。因其仅剩一半之钱文可与对环对接,故称“对文”。传世可见“对文五铢”、“对文货泉”。对文钱多混杂于恶劣小钱中在市场流通,今不难见。   对钱
      又称“对子钱”,日本泉谱谓“符合泉”。对钱中一枚多为篆书钱文,可与另一枚异体文 ( 真、草、行、隶均可 ) 配为对子;除面文书体不同,余大小厚薄、内穿外廓以至铜质浆色、制作风格均基本一致,故谓“对钱”。最早自南唐“开元通宝”始,为一篆一隶;至北宋形成“对钱”制作高潮,如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宣和等,计有小平、折二等数十百种配匹之对钱。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种以上,蔚为大观。   平钱
      俗称“小平钱”、“小平”。即为一枚当一文使用的基础小钱。一般径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历代古钱中铸量最大、传世最多的品种。常见的如开元、熙宁、大定、康熙等通宝钱均为平钱。   折二钱
      一枚当二文即两个平钱使用的钱。形体稍大于平钱。一般径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钱总量不少于小平,以北宋所出为最多,常见有元丰、政和等折二钱。   折三钱
      一枚当三文、折合三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种及数量均少,如北宋庆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钱中,均有折三钱。   折五钱
      指一枚值五文、折合五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3.2 ~ 3.6 厘米,轻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钱中, 均有折五钱。亦有称“当五钱”者。   大钱
      泛指“当十”以上、包括“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在内形体较大的高额钱。此类钱之大小轻重无一定规律,且时有大小错出、轻重倒置现象,多系经济困顿、通货膨胀的产物。自唐代当十开元到清朝当千咸丰,历代大钱层出不穷,名类繁多。至于新莽的“大布黄 ( 当 ) 千”、“一刀平五千”,三国孙吴的“大泉当千”以及五代刘守光的“应天元宝”背“万”即当万钱,更是徒有虚名、变相榨取民间财富的虚值大钱。   榆荚钱
      又称“荚钱”,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 ( 榆钱 ) 的小钱。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半两”,民间即呼为“榆荚钱”。   鹅眼钱
      或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如从东汉末年至六朝间所出劣质特小“五铢”钱,一般被统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   男钱
      旧时传说妇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钱。如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丰货”,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称为“男钱”。   女钱
      南朝梁武帝所铸“五铢”,因其轻薄弱小而被称为“女钱”又谓系对“男钱”而言,妇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传说,不足信。   稚钱
      三国蜀汉“五铢” ( 一说梁五铢 ) 中有种钱体轻薄、文字纤弱、穿孔特大之“五铢”,被称之为“稚钱”。与“女钱”一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及儿童的鄙薄与轻视。   官炉钱
      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设炉监铸的钱。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币,一般也被视作官炉钱。   私铸钱
      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因意在牟利,私铸钱一般比官炉钱轻小粗恶;从铜质到文字都明显劣于同时官炉所出之钱。然各代私铸钱虽禁难止,存世数量均不为少。   后铸钱
      后世启用前代年号补铸或重铸的钱。如“大中通宝”部分记地钱,即于洪武年间按洪武钱制补铸的,“泰昌通宝”系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启帝补铸。此类钱币即为后铸钱。   镇库钱
      铸钱工场正式开炉浇铸前,为进贡、纪念或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钱。如“大唐镇库”、“咸丰元宝”特大“镇库”钱等。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绝少。   套子钱
      通过不同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龙的钱。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币值等级配套;全昌开元以背文铸地配套;“唐国通宝”可以不同字体配套;“淳熙通宝”可按记年、记监配套;“顺治通宝”可据五种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种、数量及风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为最有名、最珍贵的“套子钱”。   厌胜钱
      又称“厌胜钱”。“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铸成钱币形态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纪念品统称为“厌胜钱”。一般仅供佩带玩赏用,而不作货币流通。我国自汉代起官、私炉均行鼓铸,品类甚多,且有发展,其中吉语、八卦、供养、撒帐、打马格及春钱等数种传世甚丰。除铜钱外尚有以金银制作者,不一而足。   吉语钱
      厌胜钱属。一般分以通用钱号添铸吉语以及吉语为文、加铸图像两类。如“五铢”钱面添铸“君宜侯王”、“长宜子孙”等吉语;“嘉庆通宝”背铸“万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类则面文为“长命富贵”、“龟鹤齐寿”,钱背则见各种吉祥及辟邪图像等。   八卦钱
      厌胜钱属。钱面为八卦图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文多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对应生肖图 (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圆形。民间多以此钱可避邪保安,所铸甚多, 大小版式各异,精粗互见。   撒帐钱
      厌胜钱属。旧时女子婚嫁仪典上,女宾以金钱彩果抛撒其新房帐下;此种特铸抛撒之钱谓之“撒帐钱”。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为民间沿袭。钱文多系“金玉满堂”、“忠孝传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异,面背或有各类吉祥图案装饰其间。   供养钱
      厌胜钱属。亦称“供佛钱”、“庙宇钱”。旧时官方或寺院所铸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钱币。以元代所出最多。钱面除沿用年号、国号文字者,更有“香花供养”、“大安福寺”、“宝珠菩萨”、“进香直社”等;背文则有“神”、“护圣”、“香殿”等等。此类钱制作粗疏,形体偏小,传世不多。   马钱
      亦称“打马格钱”。或面或背铸有骏马图像;钱文为武将或良马名,如“魏将吴起”、“唐将散骑”、“追风之马”、“千里之马”、“飞黄”、“渠黄”、“赤兔”、“龙驹”等数十百种。马钱为宋代前后作打马游戏用,格局类似棋牌,惜今已失传。   春钱
      面背铸有男女交媾秘戏图像,间有文字如“风花雪月”等。旧时由长者授于新婚子媳,或作传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孙用,类乎古代春宫图识或风月定鉴等。   冥钱
      又称“羡瘗 ( 音义 ) 钱”、“明器”。专为死者殉葬铸制之钱,有铜、银、锡、铅、陶、泥数种。自秦汉特小“半两”、“五铢”起,历代均有所出。除“消灾”、“太平”等类钱文,近代出土辽代之“清宁二年”、“大康六年”均为记年之冥钱珍品。   连钱
      指一炉所铸因未曾錾开而连在一起的两枚古钱。如战国晚期的“四布当 ”、新莽的“ 刀”等均有“连钱”。   钱树
      指一炉所出因未曾錾切而与槽铜连成一体的一串钱,看去仿佛枝叶对称的小树,状如“ ”,故称“钱树”。存世有“祺祥通宝”钱树等,极为珍罕。   大样
      同一年号和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径大 0.1 ~ 0.2 厘米者,称“大样”钱。如系平钱即叫“小平大样”,折二钱则为“折二大样”。   小样
      与“大样”相反。同一年号及等级的钱因铸地、炉次不同,所出钱较正常钱径小 0.1 ~ 0.2 厘米,则为“小样”钱。如“小平小样”、“折二小样”。大、小样几乎各类钱都有,不胜枚举。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铸母
      一般通称“母钱”。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浇铸以供成批造钱用的母钱。铸母虽稍逊于雕母,然其质地、品相依旧异常精美。   铁母
      铁钱的母线。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子钱
      以母钱翻砂大批浇铸出来的铜钱或铁钱。一般正用品及传世品均系“子钱”。 样钱 可分两类:由造钱主管机关呈送帝王以供审阅、抉择的样钱叫“进呈样钱”,多由铜、蜡、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颁发至各地造铸炉场当作样品或母钱的样钱叫“部颁样钱”。样钱亦具母钱精良优美的特性。   试范钱
      铁钱 (含铜钱) 正式开铸前先以铜汁试浇的钱样,亦称“试样钱”。   初铸钱
      最初以钱范或母钱范铸出来的子钱,或谓“头炉钱”。此类钱较后铸者显得精整,文字峻深,边廓坚挺,品相佳美。   锈色 古钱表面着锈后呈现出的色泽。因古钱遭际不同而各有千秋。铜钱遇酸性环境呈现出的绿锈有“松绿”、“瓜皮绿”或“靛蓝”色;遇喊性环境则显现红色,可见“朱砂锈”、“鸡血斑”等;在中性环境中因表层氧化可显出水银色,俗称“水银古”。古钱年久生成的锈色自然、透彻,锈层坚硬板结,与作伪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锈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现新鲜锈色的古钱谓之“生坑”。或虽出土有年然锈色未遭损坏,一如现坑时模样者,一般也称“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层虽受磨损、氧化,但依旧留存部分锈迹的古钱,称为“熟坑”。旧谱又释为“老生坑”,文义欠精当,以统用“熟坑”为宜。   传世古
      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因长期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亮,是谓“传世古”,又称“黑漆古”。此类钱若经长期把玩抚摩,而使钱文及内外廓露出红润铜色,钱肉依然黑亮,则为“传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与“佰”、“百”通。钱币交易中每吊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足佰”。 短陌 意与“足陌”相对。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旧时一般短陌定数以八十文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数 ( 八十字 ) 之钱充作百文行使更称“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为百,后更为减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为“佰”的;实质是金钱交往中政府对百姓或富者对穷者的一种盘剥现象。   制钱
      明清两代按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铜钱,概称“制钱”。以此区别于前朝历代旧钱及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如“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官铸钱均属制钱。   普尔钱
      “普尔”为维吾尔语,意即为“钱”。清乾隆年间新疆始铸方孔圆钱,因用其地所产红铜铸造,故钱色发红,遂又称“新疆红钱”。其时先后铸制红钱即“普尔钱”的有伊梨、阿克苏、叶尔 、喀什葛尔及库东等局。   阿堵物
      即钱。“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意。时人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其妻故将铜钱堆绕床前,夷甫晨起,呼婢“举却阿堵物” ( 搬走这个东西 ) ,仍不言“钱”。后人遂有以“阿堵物”戏称钱者。   摘自《简明古钱辞典》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2楼 发表于2004-08-04 19:02:00

    对钱币学的一点认识


    ——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戴志强
      任何一个事物,包括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生命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钱币不断诞生,钱币文化不断发展,作为研究钱币的学科——钱币学的研究内容自然日趋丰富。同时,伴随着时代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人们所能掌握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因此,对于钱币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于是对于钱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有了新的认识。   在1999年出版的新版《辞海》中,有了一条新辞目——钱币学。《辞海》对它的注释是:钱币学旧称古钱学。研究历代钱币的学科。过去以研究古钱为主,故称“古钱学”。建国后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当代钱币,并兼及其他有关文物,故改称为“钱币学”。古钱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就钱论钱,钱币学则从研究钱币实物及有关文物出发,进而探索钱币发展规律、历史作用、文物价值和社会意义等。从这样的注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钱币学新的内涵和要求。那么,怎样理解新形式下的钱币学?怎样更新学术观念,努力做好钱币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呢?为此,记者专访了在钱币学研究方面建树颇丰的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戴志强。  记者:钱币学是以钱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钱币学”的定义?  戴志强: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钱币学”的定义,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钱币”的确切含义。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钱币学所要研究的“钱币”和“货币”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专用名词。众所周知,“货币”是经济领域的一个名词,是指物物交换的媒介。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国际货币。货币一旦退出流通领域,便不再行使货币的职能,不再是货币,只能说其在历史上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曾经行使过货币的职能,因此有人称之为“历史货币”。现在我们所说的“钱币”,则是文化领域的一个名词,它既包括正在流通使用的货币,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还包括因为货币和货币文化而产生的其他相关的东西,我们不妨称之为“货币文化的衍生物”。当然,钱币的主体是历代货币,因为只有有了历代货币,才会产生它们的衍生物。钱币学不是货币学,货币学要研究的是货币理论、货币制度、货币政策、货币购买力等等与货币相关的经济问题。钱币学则不注重有关经济的理论问题,而是用货币的视角,研究与货币相关的文化问题,是要通过钱币版别的鉴定研究,筛选出遗存的稀世珍宝;要通过钱币的考证研究,再现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要通过钱币学的探索研究,总结前人和他人的成败得失,为当今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的设计、制造和发行提供有益的借鉴;要通过钱币的集藏、整理、陈列、展览和钱币文化的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谈到钱币学的研究对象,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历代货币,而您认为历代货币不是钱币学研究的全部,应该把纪念章涵盖进去,为什么?  戴志强:国外有很多博物馆都是把货币和纪念章交由一个部门来收集、管理、分类和研究的,称之为币章部或者叫币章博物馆。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的币章部、美国史密森国家博物馆的币章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币章博物馆等等,我们的中国钱币博物馆实际上也是币和章的收藏和研究部门。  众所周知,纪念章和货币,包括流通货币和各类纪念币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之处。特别是由造币厂设计生产的纪念章,与货币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设计师、共同的雕刻家,甚至是一样的操作技术,大致相仿的工艺流程,所以造币厂设计生产的纪念章和同时代的金属货币诞生于同一个母体,它们之间的手足之情、血缘之亲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从文化意义上讲,一枚好的纪念章,或许更能比较充分地反映这一个时代的钱币文化。因为,它可以突破货币设计生产中的很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设计人员的思想可以更加解放、更加活跃、表现的手段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技术运用可以更加充分,甚至淋漓尽致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去探求、去创造。一般纪念章的发行量都比较少,所以对于造币厂来说,纪念章是小生产,是试验田,是练兵场,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在纪念章上试验、实践,成熟后再推广到货币生产中去。对于那些数量极少、档次很高的纪念章,在操作工艺上,更可以精雕细刻,反复锤炼。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水平、高质量的纪念章又是钱币文化的开拓者、先驱者。所以不研究、不了解纪念章的情况,也不可能对当代货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很多纪念章是民间制作的,工艺水平、制作程度良莠不齐,甚至有的粗制滥造,不堪入目,应另当别论。  纪念章和货币的关系,当代是这样,历史上也是这样。古代钱币中所谓的压胜钱,或许就可以理解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用途的“章”,当然,其实际应用的范围要宽得多。压胜钱门类极其繁杂,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文化、民俗风情,成为古钱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的甚至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综上所述,总结的简单一点,我们现在所说的“钱币”就是指纪念章和货币的合称。  记者:一旦有了货币、货币文化,便产生了它的衍生物压胜钱、纪念章,由此引生出新的意义上的文化。那能不能说货币文化和它们的衍生物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钱币文化?  戴志强:当然。钱币文化就是货币文化和它们的衍生物的文化的总合。实际上,自从有了货币,钱币文化就应运而生,它可以追溯到实物货币时代。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都具有两重性,它们除了行使货币职能之外,同时还具有其它使用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海贝的使用便是一个实例。金属铸币诞生之后,由货币文化衍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文化,也相继而生。有人认为战国齐的六字刀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制的纪念币,若此说成立,那么,六字刀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纪念币了。还有以后相继出现的宫中行乐钱,吉语钱、打马格钱等等。随着时代的前进,钱币文化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它们不仅越出了经济领域,而且与民俗民风交织在一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记者:您能谈一谈,21世纪的钱币学研究,更看重的是什么?  戴志强:旧时,不少人批评古钱学家只会就钱论钱,因此,所得者只能是一孔之见,一得之见,成不了大气候。如今的钱币学研究,不仅要注重钱币实物自身的考察,而且要尽可能地掌握和了解其他相关资料;要熟悉历史知识,了解钱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当时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把钱币融入社会之中,而不是孤立的东西;要掌握文献资料,并要了解后人对这些资料的应用和认识情况;要关心考古学的新成果,及时掌握相关出土资料,对新出土的钱币,更要了解其出土的详细真实情况,以及其他伴出物的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在继承和发扬古钱币的传统鉴定方法的情况下,吸取和借鉴其他兄弟学科的研究成果,引进先进的科学分析技术,在看到钱币的表层情况的同时,更可以了解它的内在实质。  现在的钱币学研究,对于钱币的鉴定,不是一个“真”字,或者一个“假”字,就可以草率打发的,也不是一个文物价格的高低就可以了结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每一枚钱的研究,积累起更加丰富的资料,去探索和了解钱币发展的历史,钱币发展的规律,从而为繁荣新时代的钱币文化,提供学术成果,服务现代货币,这对于我国的钱币事业,应是百年大计。           (金融时报 谷秀军)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3楼 发表于2004-08-04 19:03:00

    古钱名词解释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4楼 发表于2004-08-04 19:11:00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后即成。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色一些。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先将熔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它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参考资料: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5楼 发表于2004-08-04 19:18:00

    http://www.6677.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2&page=1http://www.chco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815988&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9:36:51编辑过]

    在线 高古阁主
    正式会员
    好评
    1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5-03
    最后登录
    2025-01-01
    6楼 发表于2004-08-10 17:48:00

    好介绍,借用一下好吗?

    2022-08-31 转正
    在线 高古阁主
    正式会员
    好评
    1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5-03
    最后登录
    2025-01-01
    7楼 发表于2004-08-10 17:57:00














    楼主


    [
    近代银币专业知识名词解释

    1  银本位制:指一种以银为本位货币制度。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由清政府于宣统2年(1910年)4月颁行之《币制则例》始。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行银本位币,规定以含银23.493448克之元为单位。1935年11月,又实行法币改革,银本位制遂告废止。
    2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帐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3  纹银:也称“足纹”,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纹银成色是.935374。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4  银色:也称成色,指贵重金属铸币,金银条块饰物器物的金属纯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国对贵金属铸币均有法律规定,如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即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成色为.880。
    5  银圆: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乾隆58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15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宣统2年(1910),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7.2钱,含纯银9成,合6.48钱,次年5月开铸,辛亥革命爆发而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开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再铸正面为孙中山先生像,背为帆船图案之“船洋”。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钱圆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极剧,银圆再度行用于市。新中国成立后,除西藏地区因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银圆外,各种银圆均由中行按一定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6  库平:清政府收征租税,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订立于康熙年间,1908年清廷度支部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库平两为37.301克。
    7  关平:即“海关平”,近代中国海关收关税时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关平之役起于中外通商,见之于正式条约规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关平两是37.7994克。1930年2月,国民政府以海关金单位取代之。
    8  漕平:1900年(光绪26年),清政府改用白银征收东南各省漕粮所用之银两衡量标准。后渐为民用,各地标准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两是36.65克。
    9  湘平: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后左宗棠率军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乱后,当地亦有使用。湘平1两是36.13克。
    10  厂平:清代吉林省所用银两衡量标准。也称吉平。厂平1两是35.86克。
    11  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2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3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5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12  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1。因铸币正面镌
    “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13  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4  短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5  反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6  大尾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系“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17  曲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8  游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9  嘉禾图案:国民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20  铁血18星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上18颗星代表其时全国18行省。星为红色,示意光明。该旗自1911年(宣3)武昌起义爆发起,在湖北,江西等地悬挂。192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改为陆军军旗。
    21  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22  八瓣莲花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暗喻佛教术语八叶莲台,指佛经所栽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为6日,四方之八叶为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之四菩萨,合为九尊,是三密相应之时,吾人肉团心开敷之相也”。
    23  忍冬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即忍冬草,相传为生于雪山之仙草,《涅磐经,二十七》载:“雪山有草,名为忍冬,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24  日月图案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达赖与班禅之象征。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时弊,创立黄教(格鲁教),后为西藏社会势力最盛教派,黄教最大活佛传承达赖,班禅2系,正式封号皆始于清。依例,达赖居布达拉宫,以前藏为辖地,班禅在日咯则托什伦布寺,以后藏为辖地。两者之下,均设完整管理机构,藏民对班禅与达赖崇拜信仰无二致,藏族民谚中有“天上的太阳月亮,人间的达赖班禅”之说。
    25  八吉祥征: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指八种佛法器,既散盖(宝伞,),金鱼 ,吉祥瓶(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简称伞,鱼,瓶,莲螺,结,幢,轮。其名目暗喻有关佛教教义。伞盖寓意佛之净德覆盖一切,金刚界为白盖,胎藏界为赤盖,佛教界将以白红色绢制就之张开伞盖仪仗及供器。鱼因佛教有阿弥陀佛化身为鱼救济众传说,被信徒视为吉祥之物。瓶在佛经中译为军持,是华瓶等物总称,被尊为佛具或法具,《观无量寿经》载:“有一宝瓶,盛诸光明”,密宗则将盛放灌顶誓水之瓶器称宝瓶。瓶多以赤铜制就,内盛香料,珍珠,金银等宝物,瓶颈扎结彩绳。花也称妙莲,乃佛教主要象征。尤以青莲枝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被佛教比喻为“佛眼”。右旋白螺即宝螺,指以银镶嵌之大海螺,佛教比喻佛之说法广极大众,螺声勇猛,即表明大法勇猛,暗喻说法降魔。密宗尤其推崇此物,视为重要法器。结俗称有:百结,盘肠等,其呈钱结状,无头无尾,佛教以此结无穷无尽,比喻佛之说法。密宗,信徒以接受金刚结象征接受佛法,幢也叫宝幢,金幢,是佛教用以悬挂之长形筒形装饰品,以黄色锦缎等丝织品制就,用金装饰幢及幢竿者称金幢。用宝珠等饰物者称宝幢。轮指金刚轮,法轮,金刚轮为佛教转轮圣王七宝之一,分金,银,铜,铁四等,因而依次产生金轮王至铁轮王四种等级。法轮寓意有二:一喻佛法可摧破众生烦恼邪恶,有如转轮圣王转动宝轮能摧毁山岳一般,二喻佛之说法有如车轮辗转不停。在藏传佛教中,八辐轮,八瓣莲花与八吉祥征象征天,地,人三界,即天有八辐轮,地有八瓣莲花,人世有八吉祥征,寓意吉祥幸福。喷焰宝珠则为财运昌隆的象征。
    26  花星:中国晚清金银币及铜币上所镌星纹。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长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圆点星等多种类别。通常镌于铸币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侧面两侧,是区分铸币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
    27  上缘:指铸币上端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28  下缘:指铸币下方近边缘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29  边道:指铸币周缘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和本洋边等,是区分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版别重要依据之一。

                                                           赵力成");
    <script>近代银币专业知识名词解释

    1 银本位制:指一种以银为本位货币制度。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由清政府于宣统2年(1910年)4月颁行之《币制则例》始。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行银本位币,规定以含银23.493448克之元为单位。1935年11月,又实行法币改革,银本位制遂告废止。
    2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帐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3 纹银:也称“足纹”,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纹银成色是.935374。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4 银色:也称成色,指贵重金属铸币,金银条块饰物器物的金属纯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国对贵金属铸币均有法律规定,如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即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成色为.880。
    5 银圆: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乾隆58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15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宣统2年(1910),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7.2钱,含纯银9成,合6.48钱,次年5月开铸,辛亥革命爆发而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开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再铸正面为孙中山先生像,背为帆船图案之“船洋”。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钱圆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极剧,银圆再度行用于市。新中国成立后,除西藏地区因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银圆外,各种银圆均由中行按一定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6 库平:清政府收征租税,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订立于康熙年间,1908年清廷度支部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库平两为37.301克。
    7 关平:即“海关平”,近代中国海关收关税时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关平之役起于中外通商,见之于正式条约规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关平两是37.7994克。1930年2月,国民政府以海关金单位取代之。
    8 漕平:1900年(光绪26年),清政府改用白银征收东南各省漕粮所用之银两衡量标准。后渐为民用,各地标准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两是36.65克。
    9 湘平: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后左宗棠率军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乱后,当地亦有使用。湘平1两是36.13克。
    10 厂平:清代吉林省所用银两衡量标准。也称吉平。厂平1两是35.86克。
    11 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2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3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5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12 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1。因铸币正面镌
    “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13 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4 短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5 反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6 大尾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系“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17 曲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8 游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9 嘉禾图案:国民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20 铁血18星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上18颗星代表其时全国18行省。星为红色,示意光明。该旗自1911年(宣3)武昌起义爆发起,在湖北,江西等地悬挂。192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改为陆军军旗。
    21 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22 八瓣莲花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暗喻佛教术语八叶莲台,指佛经所栽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为6日,四方之八叶为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之四菩萨,合为九尊,是三密相应之时,吾人肉团心开敷之相也”。
    23 忍冬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即忍冬草,相传为生于雪山之仙草,《涅磐经,二十七》载:“雪山有草,名为忍冬,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24 日月图案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达赖与班禅之象征。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时弊,创立黄教(格鲁教),后为西藏社会势力最盛教派,黄教最大活佛传承达赖,班禅2系,正式封号皆始于清。依例,达赖居布达拉宫,以前藏为辖地,班禅在日咯则托什伦布寺,以后藏为辖地。两者之下,均设完整管理机构,藏民对班禅与达赖崇拜信仰无二致,藏族民谚中有“天上的太阳月亮,人间的达赖班禅”之说。
    25 八吉祥征: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指八种佛法器,既散盖(宝伞,),金鱼 ,吉祥瓶(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简称伞,鱼,瓶,莲螺,结,幢,轮。其名目暗喻有关佛教教义。伞盖寓意佛之净德覆盖一切,金刚界为白盖,胎藏界为赤盖,佛教界将以白红色绢制就之张开伞盖仪仗及供器。鱼因佛教有阿弥陀佛化身为鱼救济众传说,被信徒视为吉祥之物。瓶在佛经中译为军持,是华瓶等物总称,被尊为佛具或法具,《观无量寿经》载:“有一宝瓶,盛诸光明”,密宗则将盛放灌顶誓水之瓶器称宝瓶。瓶多以赤铜制就,内盛香料,珍珠,金银等宝物,瓶颈扎结彩绳。花也称妙莲,乃佛教主要象征。尤以青莲枝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被佛教比喻为“佛眼”。右旋白螺即宝螺,指以银镶嵌之大海螺,佛教比喻佛之说法广极大众,螺声勇猛,即表明大法勇猛,暗喻说法降魔。密宗尤其推崇此物,视为重要法器。结俗称有:百结,盘肠等,其呈钱结状,无头无尾,佛教以此结无穷无尽,比喻佛之说法。密宗,信徒以接受金刚结象征接受佛法,幢也叫宝幢,金幢,是佛教用以悬挂之长形筒形装饰品,以黄色锦缎等丝织品制就,用金装饰幢及幢竿者称金幢。用宝珠等饰物者称宝幢。轮指金刚轮,法轮,金刚轮为佛教转轮圣王七宝之一,分金,银,铜,铁四等,因而依次产生金轮王至铁轮王四种等级。法轮寓意有二:一喻佛法可摧破众生烦恼邪恶,有如转轮圣王转动宝轮能摧毁山岳一般,二喻佛之说法有如车轮辗转不停。在藏传佛教中,八辐轮,八瓣莲花与八吉祥征象征天,地,人三界,即天有八辐轮,地有八瓣莲花,人世有八吉祥征,寓意吉祥幸福。喷焰宝珠则为财运昌隆的象征。
    26 花星:中国晚清金银币及铜币上所镌星纹。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长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圆点星等多种类别。通常镌于铸币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侧面两侧,是区分铸币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
    27 上缘:指铸币上端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28 下缘:指铸币下方近边缘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29 边道:指铸币周缘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和本洋边等,是区分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版别重要依据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9:59:50编辑过]

    2022-08-31 转正
    离线 张三少
    论坛版主
    荣誉
    2017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4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12-31
    8楼 发表于2004-08-10 18:21:00

    以下是引用高古阁主在2004-8-10 9:48:03的发言:
    好介绍,借用一下好吗?

    这些东西都是我从网上找来的,不便作主,兄自己看着办吧

    离线 梧桐影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9-24
    最后登录
    2023-01-27
    9楼 发表于2004-09-16 05:56:00

    三少兄功德无量。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