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就我所知谈一谈:清代铸钱,先用上等象牙由能工巧匠一刀刀,一笔笔雕刻出钱模子,俗称钱样,又称牙样。
然后,钱样经户部官员鉴定合格后,再由钱局能工巧匠用上等精铜仿照钱样一刀刀一笔笔雕刻出一个模子,也就是所谓 雕母,又叫 祖钱
再然后,利用雕母进行第一次翻砂铸造,所用的是很细的砂子,铸出来的钱质量很高经常连雕母上的刀痕一并铸出!这次铸造得到的产物就是铸母,也就是通常大家说的最多的 母钱!
最后,钱局把母钱(不止一个,许多个)下发给地方局,地方钱局利用这个母钱进行翻砂铸造,这次翻砂,所用的砂相比上次用雕母翻砂铸造母钱所用的砂子较粗,外加母钱肯定不如雕母,所以铸出来的钱更次一些,这就是日常老百姓使用的行用普通子钱。
至于部颁样,是中央主管部门(清代多为户部)事先铸出一批子钱,铸的很好(据说有直接用雕母翻砂,但砂子较粗),作为钱样子,发给地方,告诉他们:你们照着这个标准去铸!进呈样,则是地方上精铸出的一批质量较好的子钱,应付中央检查的
要想深入了解,请参考金刀客大哥的帖子:
http://www.coinsky.com/htm/bbs/topic.cgi?id=511685
都是讲母钱的,很值得菜鸟仔细研读,学习领会
就说这么多了,小弟才拙,知道的不多,如有错误,请各位大哥前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