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得藩属——琉球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中国文化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现在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叁个国家。叁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琉球王国“的开始
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为“琉球王国“的开始。不过,首里城的创建则始於1930年代。今天重建的那霸市首里城公园,就是当年琉球王朝宫殿的所在。
首里城在二次大战时,受到严重破坏。1992年开始复修。修复后的首里城,依然金碧辉煌,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配以金黄屋顶,朱红支柱,金龙雕梁,朱狮画栋,非常耀目。
资料记载,琉球被日本吞并之前,正殿二楼曾挂有九面中国皇帝赐给琉球王的御笔匾额,几经战火,现在已经不知去向。现在大殿悬挂的“中山世土“匾额,为康熙22年(1683年)册封尚真王时所赐,也是一件复制品。御椅也不知去向,现在摆设的也是复制品,还是现代台湾师傅的杰作。除了接待萨摩人的南风殿,全是中国风格的建筑,尤其连接正殿的北殿,专门建来招待远来的册封使,更不用说全是中国宫殿的翻版了。
冲绳国宝“守礼门“
冲绳的“国宝“,象征冲绳的建筑,是一座悬挂“守礼之邦“匾额的牌坊,称“守礼门“。它就耸立在首里城公园的大门外,也就是宫殿的入口处。我们游首里城公园当天,牌坊刚好在翻修,因而与那着名的“守礼之邦“四个大字无缘一睹其真面目。事后,导游比嘉小姐要我们猜:何处是日本名声最大,看后却又感觉大失所望的着名旅游景点?揭开谜底,原来就是指那霸的守礼门。
守礼门的原型是中国的牌坊,挂上“守礼之邦“汉字匾额,确实很能代表琉球。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它染上日本缩龙成寸的习气,显得气派不足。难怪,有人说“百闻不如一见“,还劳导游小姐出哑谜来安慰我们,不须为失之交臂而顿足。其实,很多东西有时真的是,未见面反而能保留心中的美好形象。
从首里城的规模,特别是它浓厚的中国色彩,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琉球王国 与明清中国的关系,确实是非比寻常的。根据历史记载,琉球王国通过与明清的往来,获得大量商品赏赐,有部分就转售给日本萨摩商人,后来还引发日本对琉球的觊觎。同时,琉球又将日本的铜和其他商品,充作琉球商品“进贡“中国,以换取中国更多高度发达的商品。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朝贡,尤其新王即位,必定要求中国派遣使臣到来为新王举行“册封“仪式。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
琉球一度是海上贸易王国
琉球王国虽然换了几个王朝,它向中国“进贡“,而中国则给它“册封“,这种关系前后维持了500年,直到琉球完全被日本吞并为止。
琉球就通过这种关系,不仅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当时锁国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又南下安南(越南)、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亚齐、爪哇(印尼)、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琉球三国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成立了历史上的琉球国。1879年,日本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琉球国从此变成日本政府直辖下的冲绳县。
日本看上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王国
据《古春风楼琐记》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据说该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包围着,最初有一对夫妇住在岛上。他们搬土运石,种草植树,繁衍后代。后来岛上的人多起来,人们就选出了第一位领袖“天帝子”。相传天帝子育有三男,长子天孙氏被立为国君,传国二十五世后被叛臣利勇所杀。后有尊敦起兵诛灭了利勇,被拥立为君,称舜天王。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琉球三国都是与日本历代政权平等交往的国家。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琉球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
此后,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藩属关系。清军入关不久,琉球国王尚贤就派遣使者金应元前来请求册封。由于琉球使者没有携带明朝政府的册封印信,因而请封未成。此后恰逢尚贤去世,于是改由其弟尚质继续上表请封,后来琉球国王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即位时都要遣使请封,从未间断。
但是,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后,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国。1609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派萨摩藩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遭到琉球国王的拒绝。岛津氏遂率军攻打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日本将历史上的侵略视为“上贡”,并以此证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属”。
1868年,日本维新政府的“太政官令”传达到了琉球,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随后又将其改为政府直辖地。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鹿儿岛县秉承明治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进宫朝拜。伊江等人从鹿儿岛乘船出发,先抵达品川,后进宫朝拜。当时,琉球的贺表上写的本是“琉球国王尚泰”,而日本外务省擅自去其国号,改为“琉球尚泰”。明治天皇下诏将琉球王室“升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第二年,又下诏书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而这一切都没有获得琉球国的同意。
日本借琉球事件出兵台湾
就在日本加紧控制琉球的时候,“牡丹社事件”为日本人彻底占领琉球并染指台湾找到了借口。
1871年11月27日,66名前往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的琉球人,在回国途中因遇到大风,船舶漂流到了台湾,被不明就里的台湾土著牡丹社民误认作敌人,杀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护送回国。“牡丹社事件”的当事人一方是中国子民,一方是中国藩属国的臣民,本与日本无关,但日本却蓄谋吞并琉球,并借机插手台湾。
1873年日本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到中国,他们本是来换取3年前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文件的。但到达北京后,副岛种臣前往礼部商讨觐见同治皇帝的礼节,而副使柳原前光则前往总理衙门,拜见了办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他分别与两位大臣谈起了不久前发生的台湾土著杀死琉球人的事件。毛、董二人在谈话中无意流露出“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的意思,结果被日本人抓住了话柄,强词夺理地说这些“化外之民”不归中国政府治理,进而表示否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代表”琉球出兵台湾找借口。
就在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意图疏于防范的时候,日本人的侵略行动已经开始了。日本先派海军将领桦山资纪和水野遵到台湾秘密考察,后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大藏卿大隈重信为侵台军政长官,出兵台湾。此时的日本毕竟还是羽翼未丰,因此向美国寻求帮助。而刚刚从南北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的美国也正伺机向外发展。与日本一拍即合的美国,派遣驻厦门兼台湾领事李仙得等人为顾问,租借美国邮船“纽约号”,随同日军出兵台湾。
不料,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得知了此事。他担心美国卷入中日冲突会打破力量平衡,破坏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因此向美日两国政府提出了抗议。迫于英国的压力,美国只得宣告中立。但日本政府仍派兵3000人,伙同美国顾问于1874年四五月间在台湾琅峤登陆。
此时,清政府从威妥玛口中得知了日本侵略台湾的消息,但仍未对台湾局势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以夷制夷”上,寄希望于外国干涉。由于清政府的消极防御政策,日军在琅峤登陆得逞,15天后进攻了牡丹社,杀死台湾同胞30余人,并将社内房屋全部焚毁。李鸿章在相继得到英、德、美等国的报告后,才确信日本已出乎他的意料进犯台湾,遂大骂日本人背信弃义。但由于此时西北有浩罕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军官阿古柏侵略新疆,沙俄又乘机出兵占领伊犁,清政府无法集中精力处理日军侵台之事。因此,李鸿章决定使用和平手段处理台湾事件。不过,与以往历次与西方列强屈膝妥协的屈辱外交不同,这次使用了以武力为后盾的实力外交手腕。
《北京专条》给琉球亡国埋下祸根
1874年5月,清廷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以巡阅为名,率兵到达台湾,企图在悄无声息间解决问题。随后,清政府又派福建布政使潘霨协同沈葆桢处理台湾事务。沈、潘二人到达台湾后,在军事上展开了部署。此时,在台清军共有一万余人,但由于李鸿章一味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但使清军丧失了战略主动,而且使得日军得寸进尺,攻破了18个番社。早已到达上海的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为了等待前方消息,以日本政府的台湾问题全权大臣是在台湾的西乡从道为理由,拒绝与清政府谈判。
其实,在台驻军良久的日军,因水土不服,经常遭受高山族同胞的突袭,伤亡已达全军的1/3。但西乡从道仍不示弱,一再宣称还要派大部队来;而李鸿章也丝毫没有退缩,宣布打算增兵两万,迫使日本不得不转向与清政府进行谈判。
9月1日,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来到中国。大久保利通向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美国驻华公使忻敏求助。在他们的调停下,清政府答应给日本抚恤银10万两,在台建筑费40万两,先付10万,其余40万在12月20日日本退兵后支付。10月31日,中日双方签订了《北京专条》3条,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敲诈清廷的阴谋得逞。但李鸿章为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北京专条》却埋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承认了日本为被杀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这就等于隐约承认了琉球是属于日本的,将琉球这个一直依仗中国扶持的小国推到了日本的魔爪之下!另一个害处则是使得西方列强更加蔑视中国,将洋务运动在列强心目中建立的自强形象损失殆尽。最大的受害者则是琉球。
琉球王国变成日本的冲绳县
《北京专条》签署后的第二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再向清政府入贡。眼见形势不妙,琉球国向宗主国清政府告急,派遣尚德宏到中国求助。尚德宏到达福州后,向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说明此事,又通过他们向清廷急报。
但清政府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只是给驻日公使何如璋下了个命令,命他调查此事。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只有陆军常备军3万余人,海军4000人,军舰15艘,且多破损不能出海。虽然何如璋对此事尽心竭力,但由于清廷在对日交涉时过分注重情理,没有适时炫耀武力,反使日本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变本加厉。1875年9月,日本派遣军舰侵入朝鲜领海,逼迫朝鲜政府与其在次年签署了不平等条约。日本在朝鲜尝到甜头后,便加紧“处置”始终不肯归顺的邻邦琉球。
1878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决定废琉球为郡县。虽然琉球上下并不甘心亡国,但囿于国力弱小,无力抗衡日军。日本政府令琉球国王尚泰到东京听候处置。当时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东京,亲自哀求日本政府暂缓国王赴日的行期,以为缓兵之计。此时的琉球一心巴望清政府能够救其出水火。8月30日,日本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声中,正式宣布改琉球为郡县,声明琉球与中国的关系由日本外务省处理,琉球终于没有逃脱被日本吞并的命运。
此时,身在中国的尚德宏赶紧向李鸿章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日本要“灭数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忧臣辱”,“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厉鬼”,恳请清政府“威惠于天下”,希望能“速赐拯援之策,立兴师问罪之师”,救琉球国于水火。但琉球问题又正好跟此时阿古柏侵扰新疆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清廷当然无法倾注全力拯救琉球。面对尚德宏的哭泣,清政府在犹豫不决之中让日本占了先机。
但清政府毕竟不能对此袖手旁观,听任琉球灭亡。1879年3月,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到中国。在与格兰特的会谈中,李鸿章详细介绍了琉球一案的来龙去脉,并希望利用格兰特的特殊身份从中斡旋。但格兰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浓厚的“册封”、“藩属”等概念,调停始终不得要领。在调停时,日本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专条》中埋下隐患的条款,使格兰特哑口无言。
1879年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组成的队伍,前去镇压了已有200年不设军队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说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了东京,并废除藩政改为由日本政府直辖的冲绳县。
日本废琉球为县后煞费苦心,极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识,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现,企图使琉球人忘却本国历史。为了让当地人彻底忘记“中山”,日本政府将地名改为Okinawa(冲绳)。独立的琉球国就这样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