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0840 | 回复 92

    中国历代泉布(弘扬货币文化 普及钱币知识)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0楼 发表于2009-01-07 16:09:53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六支钱币中,也唯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战争期间,朱元璋是韩林儿的部下,他采用谋略,一方面协助韩林儿发行“龙凤通宝”,另一方面笼络民心,在战争期间答应老百姓继续使用元代交钞,规定交钞一两值作“龙凤通宝”四十文使用,十两交钞作一贯使用,作为补充。他还在应天府设置宝源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与其它货币一起参与流通。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规模发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
      图中“大中通宝”币身略薄。币有穿部,内外部均匀,正面书有“大中通宝”四字,布局疏朗,“通”字为单通。币背上穿铸有一“十”字。大中钱分五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约人民币25元一枚,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物稀则贵,如背系大中,价格达人民币2700元;钱币背穿右侧铸“广”,并上穿铸“十”的钱,价格也在人民币1500元左右,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1楼 发表于2009-01-07 16:12:42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末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大钱,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当时开铸钱局有两京(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勉强区分,“永”字的横笔有长短两种,“宝”字的两点有接离两种,钱穿有大小之别。我国曾在西沙群岛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永乐通宝钱万余枚。此外,日本的丰臣秀吉曾用金银铜仿制过一批,分为打制和铸造两种,铸造钱与明“永乐”钱很相似。
      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宣德钱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永乐、宣德两朝铸钱所开钱局相同,连两京在内也只有六处鼓铸,每年铸行也都不超过十万贯。
      自宣德九年后,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孝宗弘治年间宝钞信用动摇,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十贯宝纱换不到三文钱,明政府认为再不发行铜钱,就将无法挽回宝纱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铸商贩赚取,便下诏命两京及全国十三省重新开炉铸钱。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传世有一“弘治通宝”大钱,为孤品。“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弘治钱制作书法都较一般,且铸量也不多,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额,因为改钱重铸新钱之时孝宗已死,明武宗继位,改元正德,此钱即停铸。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嘉靖通宝钱大都为小平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小平、折二,当三,当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 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一两钱穿上再加铸“字十”,此套钱为记重钱,各只铸三万,且并未流通,只为充实内库。因为并未流通,因此传世也少,传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书“一钱”的记重钱,为孤品。世宗所出的钱比前代各钱要精美。
      明穆宗隆庆四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明朝前期的这一阶段,因大力奉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严格,三番两次停铸,禁用,即使开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内库,充作库存。所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民间私铸猖獗,可民间又因铜材缺乏,就用古钱,但古钱也有限,于是就私铸古钱,以作流通,这是因为私铸本朝钱币刑罚很重;二是促使白银使用普遍化,明时把银铸成马鞍形,名日“元宝”,也有其它形状,称“银锭”。
      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万历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开铸“万历通宝”,此钱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万历通宝钱由两京及全国各省为铸行,两京铸金背、火漆,其它各地只许铸镟边。万历二十年援助朝鲜对抗日本侵略战争开始后,开支递增数十倍,但收入却减少近一半。明朝政府应对的办法就是铸钱,以补充财政收入。万历二十年以前,全国铸钱局只有六十座钱炉,到二十年时增加到一百座炉,三十年时,户部等机构新开二百五十座钱炉,应天府也添一百炉,一年便增加三百五十炉,本来户部只管纸钞,工部管铸钱。此时宝钞已停,户部改铸钱,此事一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起炉铸钱,一时全国有多少钱炉就无法统计了。由于铸量明显增加,而铜材又缺乏,铜价上涨,许多临时官炉无利可图,开炉不久即关门大吉,工人们无以为生,便自行私铸,他们铸的有的不比官铸的差,有的则很粗劣,当时私钱名称很多,像歪脖、尖脚、胖头等等,流传很广,至崇祯时仍存,现存的也有。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2楼 发表于2009-01-07 16:16:42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永乐通宝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邻国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现在所见永乐通宝钱背“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
    永乐通宝版式特征
      永乐时期开铸永乐通宝的钱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为铜色紫红,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钱币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黄铜大钱(背三钱),其钱径达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永乐通宝”目前没有发现有大型的折十钱。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3楼 发表于2009-01-07 16:17:37

     

    弘治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明弘治十六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版式为小平钱,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不精,文字粗拙。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
      大版别,其中“分水治”较少见,价格较普通明朝钱币高。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4楼 发表于2009-01-07 16:19:57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明朝 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公斤,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厘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该币经全泽铅锌矿质量检验科1990年6月27日取样分析化验,该钱含铜90.18%,铝0.584%,锌0.532%,铁3%,银每吨含640克。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5楼 发表于2009-01-07 16:21:14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0)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比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背“河”,“户”者极少见,价格颇高。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6楼 发表于2009-01-08 10:01:24



    历史
      明朝天启年间铸造。明光宗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
    形制
      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
    现状
      存世量不大,较一般明朝钱币为少。
      另有一种名曰"心泰"的种类,存世甚少,十分珍罕。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7楼 发表于2009-01-08 14:53:06


      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铸造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天启七年,明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于崇祯元年开铸“崇祯通宝”,开始规定每铸钱一文,用铜两钱。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旧制,但并没有维持下去,因为明朝末期社会弊端严重,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钱局大肆滥铸,所铸之钱、文字、大小、轻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更为繁杂多样,比天启犹有过之。因此崇祯钱为我国古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详见崇祯钱币)
      文字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
      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此外,区别的关键是钱文字体。元天启钱“天”字饱满有力,尤其一捺,刚劲有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之;“启”字繁体结构中的“户”字,非常特别为横户;“通”字和“宝”字有瘦金体风味,显然受宋钱“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影响较大;“通”字的甬部为三角。而明天启通宝“天”字一捺,轻飘空灵,“启”为正规繁体,“通”字中的甬部为拐三角,这也是明钱“通”字的一个普遍特点,“宝”字虽为楷书,却明显有隶书特色,繁体“宝”字的贝部为方贝,标准“八”字,这也是明钱宝字的普遍性。

    陕西钱币学会[普及钱币知识]》》》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21-04-10
    18楼 发表于2009-01-09 16:23:27

    [s:2]

    离线 方黔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4-06
    最后登录
    2021-04-10
    19楼 发表于2009-01-09 19:25:40

    在园地里发这种东西感觉有点小儿科。 不过帮顶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