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整理一下手头的小品明钱,上次拍了嘉靖与弘治,这回又整理出一些大中和宣德。看这些既有温润黄亮、也有锈色斑驳的宝文钱,虽相隔百年,却共同勾勒出一幅大明事业的兴衰图卷。
——大中启航,朱元璋的陆上秩序
大中通宝是朱元璋开创帝业的序曲。在他还未定国号为“大明”时,“大中”已是政权的初名。是朱元璋经济抱负的早期实践。据说,钱文中的“大中”二字,承载着“大哉乾元”的宏愿。
此时明朝初立,重心在于巩固陆上政权,海禁政策初现端倪。这枚钱币的铸造,标志着一种内向收敛的陆地帝国思维,海外贸易尚未成为国家战略。
——宣德绝响,航海事业的最后辉煌
当历史推进到宣德年间,世界已换了一副容颜。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社会安定,海外贸易繁荣,著名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面对永乐盛世后海外朝贡渐疏的局面,决定重启航海计划。
宣德六年(1431年),年逾花甲的郑和奉命第七次出使西洋,这成为明朝官方大规模航海活动的绝唱。
与前六次下西洋不同,这次航行是唯一一次在永乐朝之外进行的远航,也是郑和人生的最后一程。
此次航行带着一种复兴与告别并存的双重意味,既是宣宗对永乐盛世的追慕,也是一个航海时代的谢幕。

——海洋精神的最后印记
这次宣德朝唯一的下西洋活动,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启航,访问占城、爪哇、古里等二十余国,最远抵达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和东非海岸。郑和也于宣德八年(1433年)在返航途中病逝。
也是这一年,宣德通宝正式开始铸造流通。因为明朝前期一直推行“大明宝钞”纸币,对铜钱时禁时铸。此后明朝海禁政策加剧,官方大规模航海活动戛然而止。
宣德通宝于是成为明朝海洋事业最后辉煌的物质见证,钱文中的“宣德”二字,封印了一个从开放到内敛的转折时代。
——写在最后的叙结
图中我藏的两种钱币,大中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等5种面值,也有背浙、豫等纪地,因当时多用废钱和旧铜改铸,铜色混杂,见证了王朝初创的陆地秩序。
而宣德通宝则延续永乐规制,仅流通有小平钱,光背无文,钱体厚重,虽不及大中钱版别多样、不及永乐钱刚毅,却多了一份太平盛世的雍容,彰显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集权,也标记了王朝航海事业的辉煌终点。
从大中到宣德,不仅是一个王朝的年号更迭,更是中国从海洋退缩的历史转折。一种见证王朝的初创,一种标志盛世的顶峰,共同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创业到守成的转变,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诗,以及它逐渐的落幕。
收藏明钱,便是收藏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这些或铜绿斑驳或温润黄亮的古钱,让我们与数百年前的岁月悄然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