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公司推出盒子币的初心,本是为让初涉收藏的外行人能安心入手——不必忧心真伪之辨,不必纠结是否有暗裂隐伤,不必困惑包浆是否自然开门,更不必担心是否经严重修补动过手脚。这份初衷,原是想为古玩市场筑起一道信任的藩篱,让美的邂逅少些阻碍。
可如今,盒子币却渐渐成了外行眼中的“迷雾”,望之生畏,不敢轻易触碰。这背后的缘由,复杂而令人唏嘘。
有些鉴定公司,竟钻了法律的空子——古玩真假本无明确的法律界定,他们便索性自己充当“造币厂”,一边批量制假,一边盖上自家鉴定的印章封装入盒,以假充真,将黑手伸向那些怀揣热爱却缺乏经验的消费者,把信任变成了敛财的工具,这般行径,早已背离了行业的底线。
另有一些鉴定公司,问题则出在鉴定能力本身。鉴定师团队水平参差,错鉴误判成了常事,仿品频频入盒却不自知。或许他们并无恶意,但若论“为人民服务”,首当其冲的便是锤炼自身技艺。古钱币鉴定从不是挂个营业执照、凑齐一群旧友就能胜任的差事,若仅凭人情凑数,缺乏专业素养,实则是在误人误己,与“造孽”无异。智者用人,向来任贤不任亲,唯有严明法纪、以身作则,广纳真正懂行的贤才,方能守住初心。当然,世间难有零误差的行业,偶有失误尚可理解,但误差若成了常态,便失了鉴定的意义。
古玩之美,本是天地间的灵秀凝结。那些流转千百年的古钱币,带着时光的包浆、历史的温度,每一处纹路都藏着故事,每一分光泽都映着岁月。这份美,理应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容不得半点遮挡与模糊。可如今,许多盒子币的登记照片,要么隔着塑料盒匆匆拍摄,要么在昏暗的光线下草草记录,让本应清晰的细节变得朦胧,让本可感知的瑕疵隐于阴影。爱美之人看不清它的全貌,辨不明它的真伪,更无从精准估量那份美的价值,这般做法,何尝不是对艺术品本真的辜负?若因遮挡与模糊让真假难辨、瑕疵难寻,便难免让人疑为故意遮掩,反倒给信任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古玩的魅力,在于坦诚相见的美;鉴定的意义,在于为这份美保驾护航。唯有守住初心、精进技艺、尊重真实,才能让盒子币回归它最初的使命,让更多人敢爱、能懂这份穿越时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