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里老渔夫:多维度史料交叉验证,构建完整的证据链:
一、原始档案的间接印证
1. 国家图书馆藏档线索
根据《湖北地方货币史》(湖北省钱币学会编)第234页引述,1906年7月23日湖北造币厂呈户部的公文中明确提到:“试铸铜元因压力不均,导致部分币坯厚度超标,拟熔毁重铸。” 这一记载与您提供的“厚型十文铜元(厚度1.9-2.0mm)”。若需查阅...
1,制币专用压花机的吨数是指;每平方英吋(in²)受压吨数,别说8吨,单是6吨压力压在约1.1in(约28mm)x0.0787in(约2mm)铜元币饼足矣成型。
2,清末造币厂用料是由上头拨交下来,怎会每月还需上缴户部12万两白银?造币厂那来白银上交?那应该是清代还在使用银两及铜铸钱时期,清代的银元局要负责将地方收来的税银熔成大银锭上缴中央。
3, PCGS数据图库或盒上标签,并不会记注或在盒子标签上标示硬币的尺寸及重量。PGCS的证书验证码是8码,你给的第一个搜索编号9512733只有7码。第二个给的编号89256139是“单冠龙”不是“双冠龙”。
4,已经压制成型的币,是如何能测出原始光饼币胚厚度?所见十文型光饼币胚,又如何证明是湖北造币厂流出?会说“厚坯币文字更立体………应为造币厂初期调试模具时的产物。”更是经不起推敲。
过往有铜元藏家认为,厚版铜元是属于早期(初打)的打制币,那是以前藏家对机制造币制程环节的不甚了解而有了错误认知,那都只是猜测。近年来随着许多研究型藏家,从西方造币厂史里的档案资料中,找到许多有关中国近代的机制造币史,让我们对当时的机制造币技术与工艺流程有更多的了解,以前很多种种对制币的猜想都已被纠错。例如;以为厚胚铜元是早期打制品就是一例!
铜元币胚厚薄或轻重问题,从来都只是造币厂在将铜条碾轧压成铜片条时,加上碾轧铜条的滚轧机精度欠佳,导致碾轧压力度不均使铜片条有了厚度公差,经冲桩裁剪成光饼后,币胚呈现厚薄不均与重量不一的问题。这解释了流通品的铜元中为何会有厚薄或轻重的差异,因此根本就与制币早晚期(前后期)无关。PS.要知道铜的硬度为布氏40HB,银只有20HB。这间接解释了为何铜元比银元有更多超重的厚版币。

至于什么早期,后期铸造,更是无稽之谈,制币通常有排期,发行有额数,加上币上有纪年,样式有标准,再怎么着也都是在短期或前一年度之中得完成的事。还有,那个什么压花机压力吨数不够……..,更是没根据,接下来给逐一解释。
所谓调机(调整机台压力与模具合模间隙参数),不就是为了接下来生产而做的动作,怎么会刻意去使用“厚版”的币胚去试打?一定是拿正常的币胚来测试,然后接着产制。那么就没有所谓“早期试打厚版品”或“早期厚版打制品”之说。一切都只是币胚质量问题,这问题就出现在铜片条的碾轧工艺阶段所造成的厚薄不一。
过往有人将“调整机台与模具”的试打币、试机币给认为是「样品」,事实上这些都与样币无关。根据PCGS与NGC评级规范,机台与模具调整打击(Die Adjustment strikes)的试打币,在调整前期打制出来的不良品是被归类在异形币(瑕疵品),而调整后期打制出来的良品基本就与初打币无异。

因为不管是测试币、试机币,或是正常制币的初打、后打,一定都是使用所谓“合格”的币胚,只是这合格币胚的厚度与重量有时并不标准,唯一能合格的只有光饼经滚边成币胚后的直径尺寸(可去了解一下滚边的作用),因此就有了厚薄重量不一的流通品铜元。
关于什么压花机压力吨数不够那更不可能,压花机的压力吨数绝对足以应付币胚质量问题。造币厂在正常生产前,程序上必定是先由技术员安装币模,在调整币模安全间隙及压力参数时,压花机上会有一模具调整杆用来设定压力以及模具与坯饼的安全间隙,待调整测试完成后才会交给工人操作进行制币的批量生产作业。操作机器的工人是不负责安装币模与测试,他的工作是负责把光饼放进机台储饼筒,以及对压花机做简易的故障排除。而技术员在调整机台与币模过程中,必会有成形压力不完整的瑕疵品出现,这些测试瑕疵品最终是会被丢到废品堆等待进炉重新冶炼,而调机后期所试打便是完美的正常品,它与初打币一样根本并无差异。会说压花机压力不足更是不通,除非压花机故障,否则造币的压花机压力可是足的很,不然那些迭打币(阴阳币)怎么打出来的?要知道迭打币可是两颗币胚的厚度(可去了解一下造成迭打币的原因)!

再者;铜元材料成份虽有配比的标准,但清代造币厂通常也会加入从外面回收的废铜品给加进熔炼炉中,如此虽说会使铜元成份配比不合标准,但混的材质毕竟还是以铜为主的废品,这并不会影响币胚以及后来制成铜元的重量,反而会让铜质更软一些。混料是各省地方铜元铸局造币厂会偷工减料的常规操作,包括清政府中央主导的户部、度支部也是如此,否则那些外观铜色类红铜又似黄铜的杂铜币又是从那来?
下图一为清代《铸钱工艺 卷 造铜钱》,这里的“黄铜”指的是「青铜(Bronze)」、也就是杂铜。第一个蓝框说明铜元合金配比,第二个蓝框说明如果加入“黄铜(青铜)”〔也就是杂铜〕能让铜质更软、更利于压制。图二为英国伯明翰制币所用的材料配比,可以从配比成份中看到Bronze是青铜。

至于接近调机完成前打制出来的测试品,就是打制质量几近完美的币品,它充其量只能称为「试样标本」,若要称为模具早期打制的“初铸币”也可以,因为两者根本无从区分或区别。
对于这种试样标本(或初铸币),PCGS与NGC评级亦有规范。
☞「SP(Specimen)-样币或具备样币特征的币」。
这也是过往藏家对品相几近完美的币品,会看成是试机标本(或初铸币),而被不明究理的认为是「试打样币」的原因。通常硬币评级若具备初铸币特征,评级会标注PR(Proof),PR是指;展现出精制币的许多特征。这基本上是指初铸币(展现出模具雕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