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通宝诞生于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 - 1661年),作为满清入关后铸造的第一种铜钱,见证了清朝货币体系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通宝仿照明朝钱币铸造,初期为光背,无任何文字和记号,这一版别铸行至顺治八年(1651年) ,持续了一年多。因其从形制到铸造工艺都具有明显明朝铸币特点,被称为“仿古式”,也叫“顺治一式” 。光背版别极多,普通光背顺治通宝价格在80 - 350元,其中不乏稀少品种,如背右一版存世数量有限,市场价值在2100 - 3800元;背右二版更为稀少,价格区间在5200 - 8500元 ,收藏升值空间较大。
顺治二年(1645年),为丰富钱币样式,背面开始添加文字,有“工”“户”“云”等,用以标识铸币局,此为“单汉字纪局式”,即“顺治二式”,铸行时间到顺治十年(1653年) 。这一时期铸钱局众多,钱背纪局文字丰富,共发现十九个钱局,三十一种背文。但部分钱局开铸时间短,使得一些记局记地钱数量稀少,如“延”字记局的钱币存世量较少,背上新未正式发行,仅见数枚样钱,背右延字钱较为罕见,背上延字钱未见真品,这些稀有版别价值较高,值得关注。
顺治十年(1653年),为规范货币流通,体现银钱兑换关系,清政府推出“一厘式”,即“顺治三式” 。钱币背面穿右为铸局简称的单汉字,穿左则是“一厘”,表示该钱折银一厘,十厘折银一分。该版式铸行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 。顺治“一厘”式钱共发现十七种 ,常见版别价格多在100 - 500元,同一厘由于存世量少,价格波动较大,在200 - 2300元之间,有一定升值潜力。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统一管理、防止私铸,顺治通宝进行改革,背面改为满文“宝泉”“宝源”,分别对应户部和工部铸币局,此为“顺治四式”,铸行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 ,钱体大且厚重。在收藏市场,其价格相对较为稳定,顺治通宝宝泉局、宝源局因存世量相对较多,价格在100 - 250元左右,后续增值空间相对平稳。
顺治十七年(1660年),考虑到汉族人口众多,为方便百姓识别使用,又推出“满汉文式”,即“顺治五式” 。钱币背面左右两侧分别以满文和汉文书写铸钱局简称,铸行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 。这批钱制作精良,铸造数量较多,存世也相对常见,普通版别价格80 - 500元不等。但其中满汉文标注“福”字的钱币却极为稀少,价值在5000 - 1万元 ,收藏价值极高。
顺治通宝版式丰富,不同版式发行量和稀有程度差异大,收藏时需关注版别特征和市场行情,选择潜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