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钱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
元代歌谣:“望太平,盼太平,黄沙滚滚咋太平;望太平,盼太平,红火烧起才太平。”与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收入《辍耕录》中的民歌《扶箕歌》,“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广大劳苦民众不再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人们把“杀不平”,求“太平”的希望寄托于红巾起义军身上,盼望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平等社会。
人民盼太平的心声与南宋端平也有解不开的情结。《宋宗题铭》端平端平,坐守太平,奸邪专政,民愤难平。端平取自《汉书》“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及“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两个典故,本是表达皇帝应当追求王道的正道,开启太平之路的意愿。宋理宗在史弥远专政落幕、连蒙灭金后,本想以更化改革与入洛收复三京力图再次中兴,不料却成为南宋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宋蒙之战始于端平。
两甲子过去,至正十五年(1355),徐寿辉麾下大将倪文俊率领南方红巾起义军陆续夺回荆楚之地,重新振兴。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倪文俊将原都城从蕲水迁至汉阳,迎徐寿辉入帝宫,改元太平。同年徐宋红巾军攻入湖南,八月夺取衡州。
太平,可谓是顺应民声,迎合时代的需要。太平通宝钱源于端平自然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而在大别山的另一边,韩宋政权的北方红巾军1355年在亳州建国大宋,建元龙凤,发行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制式的龙凤通宝钱。一年后徐宋政权铸造同样制式的太平通宝钱,似乎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政权对峙。

徐宋太平通宝钱主要发现于围绕中央政权的武汉与周边地区,及湖南的衡阳。其中,折二广穿阔字版的银钱集中发现于衡阳。衡阳拥有得天独厚的银矿资源与铸钱历史,不难想象,徐宋当年夺取衡州后具备的铸钱条件。
这类太平通宝钱具有典型的元末钱时代风格。折三钱以端平通宝折三改范,借现成之物,多为最初铸钱。小平、折二钱,以折三为范本,独立开模,银铜合金,或有纪念、功赏、招讨、宣扬等之类的用途。折二钱还有背二者,视为纪年(仿南宋钱制),即太平二年铸,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品天启通宝折二背二银钱,类似风格,可互为参考。
徐宋太平通宝钱目前总共发现20多枚,其中小平钱5 枚(《历代古钱图说》中张季量收藏的小平,是最早见诸于谱的实物),折二光背正字版4-5枚,折二光背广穿阔字版8-9枚(据说1936年,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合江亭修葺时一次出土了5、6枚,其中5枚被戴葆庭收到后卖给了上海钱商王守谨,有3枚被罗伯昭收藏,1956年捐赠国博,依目前所见的实物与拓片,这批至少有6枚),折二背二钱2枚(近半世纪新发现品种),折三钱2-3枚(端平改范,国博1枚为罗伯昭1956年捐赠,22年特展时公诸于世)。其总量仅与昔日元末大珍篆书徐天启相当,故就纲目地位、历史意义与珍稀程度,已远胜之。





徐宋政权除了太平通宝钱,目前发现有太平纪年实物资料的还有统帅军印、崖刻、碑志等。《元史》徐寿辉红巾军政权被冠以天完国号,难说不是朱元璋为了表示正朔,玩的一出文字游戏。随着实物资料、史料的不断发现与考证,历史的真相终有一天水落石出。

徐宋太平通宝钱开启了南方红巾军的铸钱先河,此后的铸钱如天启、天定、大义等,风格、制式无不与之相关,工艺一脉相承。太平钱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完备的铸钱体系,特殊的工艺材质,绝对的稀有数量,足可视作元末起义军钱中首屈一指的纲目大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