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20756 | 回复 12

    《2025有奖征文-印象最深的一枚钱币》--帝国的余晖·永历通宝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楼主 发表于2025-02-06 12:45:37
    — (小李子) 从 [元-明-清钱讨论欣赏区] 移动到本区 (2025-02-18 09:50:41) —

    笔者居住贵州多年,此地简称“黔”,“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句曾经广为流传的俗语,是过去人们对黔地的刻板印象。这里多喀斯特地貌,茂林修竹掩映其中,正是人们口中的不平之地,却曾掩护过一个流亡的王朝-南明。

    笔者在黔地收集过当地出产的“特产”-永历通宝,亦收集了黔地周边湘、桂、渝、滇等地相关钱币,与闽、粤等自远方购买的永历通宝,经年累月凑成这些,虽没有极其罕见的“背府”“背阁”等大珍,但就是这些背文凑起来感觉也还有点不容易,尤其是黄亮传世品难寻。结合笔者生活于此多年经历,主要就在这永历流亡所经的黔地,故此永历通宝成为了本人印象最深的钱币。


    1738817136271.xfile.jpg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1楼 发表于2025-02-06 12:47:37

    在一个阳光洒照的下午,透过有些昏暗的窗,笔者拍下这组永历通宝,仿佛钱币上映照出点点明帝国的余晖。遥想黔边境地贞丰、安龙、都匀等地,曾留下过或多或少南明朝廷的足迹,耳边不禁会响起孔尚任老先生《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悲情吟唱。民谚有“栋梁折,大厦塌”,在孔尚任夫子口中便是“栋梁折,南明灭”“桃花扇底送南朝”的荒诞和自嘲,虽败犹忆,南明抗争的那些年,在贵州茂密的丛林和清秀的山水间,休息过一支迷茫的军队和一个疲惫的王朝。


    1738817256046.xfile.jpg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2楼 发表于2025-02-06 12:48:31

    其实从古至今有不少学者提出所谓“永历通宝十二勅语”的概念排列方式,似乎要去解释其含义为永历命令所属部队服从总督,辅助南明政权稳定国土,仿佛这些背文是皇帝下达的统一命令。但从顾诚、钱海岳、翦伯赞等老一辈南明研究学者的史料分析来看,南明时期政令时常不畅,各地将领拥兵自重,抗清行动缺乏统一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铸行钱币时是否能够完全一致地遵从皇帝的“敕令”是让人不能信服的,而且假如这些背文确实是永历的敕令,何不直接在各地统一铸造全套“勅文”,而是将不同的背文分散铸行于相隔千里的各地?此外,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一处出土全套“敕文”永历通宝的情况。相反,这些背文钱多出土于不同地区,版式风格各异,数量分布也不均衡,有的成堆成串,有的则较为少见(如“道”“御”,这几年“勅”出现较多了,当然极为罕见的是“府”“阁”)。再则,如果所谓的“十二勅语”加入常见背文“工”“户”或稀有背文“阁”,又该怎样排列呢?值得思考。故此,综合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十二勅语”可以当做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1738817310357.xfile.jpg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3楼 发表于2025-02-06 12:49:23

    笔者昔日在黔地都匀工作时,曾计划前往拜谒永历墓,并为此做了不少功课。为永历帝修墓的扶纲,乃是都匀本地人,曾官至明朝大学士,追随永历帝流亡多年,忠心耿耿。后闻永历帝遇难,扶纲不惜冒死,历经艰险,终将永历帝的遗骸带回故土,秘密安葬于高塘山上。永历墓两侧,另有邬昌期与涂宏猷两座小墓,此二人亦是都匀人士,追随永历帝多年,可谓尽忠至死,终得落叶归根。传闻墓前曾有一座亭子,亭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
    上联:“四山风雨,如瞻天寿之陵,叹七旬老佛,归去白头,破碎乾坤无片土”;
    下联:“万里都云,谁植冬青一树,有十八先生,同埋碧血,君臣祠墓各千秋”。


    1738817359279.xfile.jpg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4楼 发表于2025-02-06 12:49:47

    此联文辞悲壮,道尽了永历与臣子们的坎坷命运与长存的气节。然而,岁月无情,这些建筑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唯余墓前苍草萋萋,遗迹斑驳,令人不禁唏嘘长叹。历史的沧桑与忠魂的孤寂,仿佛在这片荒草间低吟,诉说着那段风雨飘摇的往事(因不是专业学者,以上历史片段分析如有不对请大家海涵,拙泉供大家一起欣赏,谢谢园地的平台)。


    1738817383619.xfile.jpg
    在线
    论坛版主
    荣誉
    2022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3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78
    注册时间
    2002-11-03
    最后登录
    2025-09-08
    5楼 发表于2025-02-06 13:07:27

    这样写就严谨一些了,但是还是要纠正一下,背府钱并不存在,目前所见包括旧谱资料所载的都是臆改或臆造之物,永历除了珍品背阁,新近发现的奇品背“兴”试样当属目前永历钱的第一孤品大珍,可以帮助永历铸钱补纲正史,楼主的了解学习才可再进一步。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6楼 发表于2025-02-06 13:19:52
    浪: 这样写就严谨一些了,但是还是要纠正一下,背府钱并不存在,目前所见包括旧谱资料所载的都是臆改或臆造之物,永历除了珍品背阁,新近发现的奇品背“兴”试样当属目前永历钱的第一孤品大珍,可以帮助永历铸钱补纲正史,楼主的了解学习才可再进一步。

    原来如此,又长知识了,谢谢版主。之前看到很多钱谱上的“府”,以为其是存在的。而且我也注意到直播间那个截图“兴”了,看来确实是新的大珍。看来我的这篇小作也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算是永历钱补充知识贴了。再次感谢浪总的普及。

    离线 南浦拾遗
    正式会员
    好评
    7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01-28
    最后登录
    2025-09-08
    7楼 发表于2025-02-06 15:52:43

    好文,欣赏!

    2023-01-28 转正
    离线 l555123
    实名认证
    好评
    12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7-20
    最后登录
    2025-09-08
    8楼 发表于2025-02-06 16:56:15
    南浦拾遗: 好文,欣赏!

    谢谢朋友共赏,新年快乐

    离线 友联广汇
    实名认证
    好评
    38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5-19
    最后登录
    2025-09-07
    9楼 发表于2025-02-09 18:27:53

    很好点赞,收藏的意义

    2021-05-24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