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用主线与辅线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玉器家族三代人的兴衰历程。
看完整本书只觉得人的一生无关名利,无关得失,如何面对无常,才是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学会的课题。
1
梁亦清是回族一名普通的手工匠人,他经营着一家名为奇珍斋的玉器坊靠雕刻玉器为营生,偶尔也接点私人定制的玉器活儿。
这天玉器坊汇远斋的老板蒲绶昌来找梁亦清,他拿出一副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让梁亦清照着雕刻一艘玉船。
梁亦清本是不想接这个活儿的,一是难度太大,画中的人物细节众多,要耗时几年才能完成。如果他接了这个活儿,家里人这几年的生计就成了问题。
二是郑和是回族流芳百世的人物,梁亦清怕自己做不好这个成品。但他碌碌无名了一辈子,他也想像郑和一样被穆斯林的后人们记住,而且蒲绶昌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定金,他思虑再三决定冒险一把接下这个订单。
梁亦清日日夜夜都在雕刻这件作品,精益求进,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
耗时三年,这艘玉船终于完成了。就在快要交工之际,梁亦清因操劳过度,突然倒下使得玉船掉落下来。三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梁亦清也溘然长逝。
这结局让人唏嘘,也给人以警示。
生命是无常的,病痛或者意外都可能会给其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2
与梁亦清相似的是他的徒弟韩子奇,韩子奇原本是跟随一名回族老者前往朝圣,路途中老者带着韩子奇去梁亦清家讨点吃食。
韩子奇的目光一下子被满屋子的玉器所吸引,他左思右想决定留在梁亦清身边学习雕刻玉器,梁亦清也倾囊相授,他意外去世之后,韩子奇去汇远斋当学徒,在这期间他偷学了蒲绶昌的生意经决意自立门户。
在汇远斋的三年学徒期满,韩子奇立刻回到梁家,以上门女婿的身份,重新支撑起奇珍斋。他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梁家,还与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喜结连理。
在开玉器坊的这段日子里,韩子奇不仅积累了原始资金还搜罗了各种稀少且价值不菲的玉器,当时的圈内人士授予其一个称呼“玉王”。韩子奇对此很是自豪,此时的他也算是婚姻事业双丰收。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到来,他不得已带着一批奇珍异宝前往异乡,而奇珍斋则让妻子梁君璧照看。
待他归来早已物是人非,奇珍斋经营不善被同行收购。韩子奇只觉得痛心疾首,但好在他珍爱的那批玉器还在,这也给了他一丝慰藉。
但世事无常,很快韩子奇私藏玉器的秘密被人知道了,他被打成“万恶的资本家”,珍爱的玉器也全都被人拉走,韩子奇又气又急,没多久就与世长辞。
上天总是爱捉弄人,很多事情在你觉得要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它却会在关键时刻你当头一棒。
3
如果说梁家的第一代是壮志未酬,第二代是绝境逆袭,那么梁家的第三代可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了。
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亦是如此,因为父亲的玉器坊主要与外国人做生意,韩新月耳濡目染从小便在语言上有着极好的天赋。
她高考时考上了清华大学主修英语系,班主任楚燕潮也对其给予了厚望。
一次意外,韩新月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病理复杂,医生要求她住院治疗等待手术。她满怀期待着手术时间快点儿到来。
但命运无常,一次普通的感冒,韩新月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她心底里的那点儿名为希望的火苗也彻底熄灭了。
好在韩新月的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楚雁潮也时常来看望并且鼓舞她。
后来,她和楚雁潮合作,成功翻译完鲁迅的《故事新编》,填补了翻译界的空白。两个人也在朝夕相处中,由相知而相爱。
但他们迎来的不是亲人的祝福,而是母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回族一向在内部通婚,而楚雁潮却是个不信伊斯兰教的汉人。
不同的民族和信仰,是母亲心里不可逾越的鸿沟。每一次韩新月都以为将看见希望,结果却更深地跌入绝望,心力交瘁的她最终也因病去世。
人生从来都不是繁花似锦。
烟火人间,这世上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了,无法左右的事也太多了,我们不能控制事情的最终结果,但我们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境。
所以允许一切发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好当下,凡事尽力而为就好。